福字的起源与演变

简单

“福”字的起源:在甲骨文中,“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意思是会意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神主保佑。

古代祭祀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祭祀后要把祭品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

古书中常说人的“五福”是:长寿、富裕、康宁、修好品德、考终命。

“福”字的演变之路

“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早期文字具有图画性的特点,象形性很强。甲骨文中的“福”字为合体会意字,与祭祀祈祷有关。此时的字形设计中,“示”为“祭祀”,“酉”表“酒坛”,而类似双手的构型,则代表巫师向祭坛献酒。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时期,“福”字的图绘成分相对减弱,构字方式较为统一。此时的“福”字,均省去了双手,但主要表意的“示”和“酉”仍得以保留。

篆字初期,“福”字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和稳固,笔画也变得圆润,“方块字”的结构更为明显。从此开始,“酉”字讹传为“畐”字,同时,“畐”有“满”之意,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护之意。

隶书时期,相对于小篆体而言,汉隶的“福”子结构不变,在书写方便会略有不同,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在“福”字中,“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比较明显,而“示”略有变形,同时为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楷体对汉隶的改进表现在波挑收敛、折角圆转。楷体的“福”字的“畐”承袭了隶书的形状,只是将“口”和“田”原本分两笔写的上方一横和右侧一竖连在了一起写,变成了横竖勾。“示”字的变化较大,表现在上的一横变成了一点,并且整体“福”字来说,左边比右边要窄,更利于书写。

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和得到神灵保佑的愿望。后世则以“贴福”、“祈福”来表达对平安、幸福的渴望,祈求生活顺意安康。

扩展资料

传说中,贴福字在周朝时就已经有了,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叶氏为穷神,并且告知她不能去有福字的地方,于是人们为了防穷神,就会贴福字。

倒贴福字在中国也有很久的历史,而关于这个,也有很多传说。

说是朱元璋有关,说是朱元璋让人贴上福字,有家人不认字贴反了,于是朱元璋大怒,这个时候马皇后就说这样倒着贴是指“福到了”,于是那家人不但免罪还得了赏赐。

根据作家冯骥才的考证,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水缸和土箱子上,土箱子也就是装垃圾的箱子。这两个地方的东西要从里面倒出来,为了避讳把福气倒掉,于是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东西物品的地方,倒则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大门上的福字,禁忌倒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一个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3

福”字的演变之路

福(甲骨文):甲骨文,始于殷商,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福(金文):金文,也称钟鼎文,始于周朝。商周是青铜器的盛世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这充分展示了商周青铜铸造业的发达。

福(篆书):篆书,又称石鼓文,起于西周晚年,兴盛于秦国,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简化字体。创制统一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福(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达到鼎盛。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

福(楷书):楷书又称正书,对于楷书,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盛于唐代,楷书的名家很多,最著名的是楷书四大家,他们分别指是:唐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

福(行书):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福(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民俗专家考证:福字贴哪里

春节期间门窗上贴福字一直是中国的一个习俗。

民俗专家冯骥才考证,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种地方。

第一种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种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别倒贴“福”字

中国各地的民俗年画,哪张画大门上的福字是倒着贴的?基本没有!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悖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随意倒贴为趣事,岂不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福”字什么时候贴

在大年三十的下午,把事先准备好的年画、对联、福字贴上,这叫“新桃换旧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12

福字的起源: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写照。古人祭祀总是以祈求达到希望为宗旨,因之“福”是古人祭祀时的希望。

“福”字含有五种意思:一是“寿”,即长寿,长命百岁;二是“富贵”,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五是“考终命”,即寿考自然天命;盖谓之“五福”也。

福字的演变:

1、福在中国古代:—曰“顺”,新年伊始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吉祥并臻。二曰“保佑”,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三曰“创造幸福”,贴上福字乃告诫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一个幸福家庭。四曰“拜”,古时祭祀要行跪拜之礼,“福”字本身就有“拜”一解。

《镜花缘》第八十五回:“于是面对戏台,福了—福’,句中的“福”则是“拜”意,即为了求得达到上述贴福字的目的,对天地鬼神为之一拜;

2、福在中国现代:“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福在国际上:“世界福”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世界福”标识创作完成不久,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

在人间最美好的福愿里向来有五福(福、禄、寿、喜、财)临门的说法,“世界福”将中华传统的“五福”巧妙地融入设计中,并涵括了“世界福”的九个福愿,堪称“至尊之福”,寓意“世界福”即将成为“世界共同幸福”的至尊符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10
福字的起源: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写照。古人祭祀总是以祈求达到希望为宗旨,因之“福”是古人祭祀时的希望。

“福”字含有五种意思:一是“寿”,即长寿,长命百岁;二是“富贵”,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五是“考终命”,即寿考自然天命;盖谓之“五福”也。



福字的演变:

1、福在中国古代:—曰“顺”,新年伊始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吉祥并臻。二曰“保佑”,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三曰“创造幸福”,贴上福字乃告诫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一个幸福家庭。四曰“拜”,古时祭祀要行跪拜之礼,“福”字本身就有“拜”一解。

《镜花缘》第八十五回:“于是面对戏台,福了—福’,句中的“福”则是“拜”意,即为了求得达到上述贴福字的目的,对天地鬼神为之一拜;

2、福在中国现代:“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福在国际上:“世界福”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世界福”标识创作完成不久,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

在人间最美好的福愿里向来有五福(福、禄、寿、喜、财)临门的说法,“世界福”将中华传统的“五福”巧妙地融入设计中,并涵括了“世界福”的九个福愿,堪称“至尊之福”,寓意“世界福”即将成为“世界共同幸福”的至尊符号。
第4个回答  2020-02-08
“福”字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文字,自古以来各种字体的福字,变化之多 ,堪称汉字之最,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福”字出现在商代安阳殷墟甲骨上,因为甲骨当时具有占卜功能,所以“福”字出现频率极高,多达上百个,而且呈现出50余种不同的形态。

到了商代后期,甲骨文上的“福”字逐渐规范统一,成为一个合体会意字,看起来也与今天的“福”字较为相似。甲骨文中的“福”字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为“示”字旁,写法较简单,表示“祭祀”;右边不是“畐”,而是“酉”,在当时表示“酒坛”,“酉”字写法较复杂,下方还有一双手的造型,表示托举。

学界普遍认为,甲骨文“福”字的字面含义应该是巫师向祭坛献酒。众所周知,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他们经常占卜,重视祭祀,甲骨文“福”字上献酒的情景,恰好反映出商代祭祀的一部分关键内容。

有学者研究发现,甲骨文“福”字的含义还不只是祭祀。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个“福”字还可以表达人们心中“祈祷”之意,占卜时借以向上苍传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由此看来,商代的“福”字已具备今天“福”的一些含义了。

西周青铜器上的“福”字

“福”字的结构逐渐完善

金文被认为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金文“福”字也继承了甲骨文“福”字的诸多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其图绘成分开始减弱,构字更趋于统一。由于西周国祚绵长,金文“福”字也几经变化,出现了多达40余种写法,有的已非常接近现在的“福”字。

2003年1月19日,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名为逨盘,此器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逨盘被誉为“中国第一盘”,主要是因为盘内底铸铭文多达21行、约360字,文中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史料价值极为重要。在这段铭文中,临近结尾处出现了“降逨鲁多福”一语,意思是“降下诸多吉兆给逨(人名)”。这句话中出现的金文“福”字相比甲骨文“福”字字形有所变化,但“示”字旁以及右边的“酉”都得到了保留。从铭文意思上看,这里的金文“福”字除了具有祈祷之意外,还引申出“降下吉兆”的含义,这就与今天所说的“赐福”很接近了。

相比逨盘上的“福”字,西周冬戈簋上的“福”字与后来的“福”字更为接近。冬戈簋1975年3月5日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簋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约5公斤,盖、底皆有铭文,共11行134字,记录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文中在表达对母亲庇佑的感激时,也出现了“福”字。此金文“福”字依然为“示”字旁,但右边已写作“畐”了,这点与今天的“福”字相同。至于“畐”的含义,在当时应该与“酉”相同。

汉代碑文上的“福”字

从为自己祈福到为别人祈福

小篆出现后,“福”字的写法就统一成了左“示”右“畐”。汉以前碑文存世甚少,根据典籍得知,秦代小篆“福”字中,“畐”字结构较金文更加清晰,“一”“口”“田”完全分离。

秦汉时期,“畐”字的含义不单单指酒器,汉代许慎还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畐,满也”,又说,“福,畐也,从示,畐声”。由此可见,当时的“福”字除了祈祷、赐福的含义外,还多了“福气满满”的意思,其在含义上与“吉”就区分开了。

汉时盛行隶书,此时的“福”字较小篆字形方正平直,特别是“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最为明显。此外,“福”中的“示”旁略有变形,这就为后来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立于东汉永寿二年的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代重要碑刻。礼器碑为隶书书写,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礼器碑碑文中出现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吉语——“天与厥福”。这个词的含义是“上苍赐予他们(通常指百姓)福气”。历代皇帝在祭天祈福时经常使用“天与厥福”,特别是清代皇帝使用最为频繁。

无独有偶,在另一件汉代碑石至宝——曹全碑上也出现了“福禄攸同”的说法,意思就是“有福同享”。从“天与厥福”“福禄攸同”中,我们不难发现汉代人相较先秦人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先秦的“福”基本都是为自己祈福,而礼器碑、曹全碑上的“福”字则是为他人乃至天下苍生祈福,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代儒家思想的流行。

隋唐纸本中的“福”字

与今日常用之“福”无异

汉以后,中国书法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原本就已存在但并不普及的草书、楷书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主流,而在隶书时代已经规范的“福”字又通过草书变得多样化起来。

魏晋时代的“福”字没有纸本存世,但从后世摹作及碑刻中尚能一窥其貌。当时的楷书“福”与今日基本无异,其中的“畐”承袭了隶书的形状,只是将“口”和“田”原本分两笔写的上方一横和右侧一竖连在了一起写,变成了横竖勾;“示”字较隶书变化较大,表现在最上面的一横变成了一点;整体而言,楷书“福”字左边比右边要窄,更利于书写。

历史上,纸本“福”字一直是藏界苦苦寻觅的对象,现存年代较早的纸本“福”字出于隋唐。或许是历代藏者对于草书“福”字更加推崇,现存隋唐纸本中草书“福”字较楷书更加多见。书法界曾汇总历代名帖,得出草书“福”字的14种规范写法,其中,隋代书法家智永和尚的草书“福”字最为著名,如今已成为新年福帖的首选字体。

智永的草书“福”字出自其传世纸本《真草千字文》,此作先为北宋时宣和内府收藏,后辗转流徙不知去向,近代重新发现时已入日本藏家之手。该《真草千字文》为残本,全作共202行、每行10字,现故宫博物院藏有拓本。《真草千字文》以千字不重著称,其中的“福”字位于“祸因恶积,福缘善庆”一句。宋代书法家米芾曾评价智永的“福”字,称其“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后历代书家无不对其推崇有加,竞相摹法此作。所以说,纸本《真草千字文》虽流失海外,但智永之“福”早已深入人心。

“福”字的构造虽然简单,但也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演变,各个时代都赋予它诸多美好的寓意。“福”字常写常新,福气越聚越多,新春佳节之际您不妨也提笔纳福,期待新的一年祥和美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