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讨论

如题所述

调查区南部石渣坡、双石崖、萨玛绥加日、青石林等地的基性岩类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辉绿玢岩及少量辉绿辉长岩和一处辉石橄榄岩。这些基性、超基性岩(脉)多呈脉状或岩墙状产出,少量为岩枝、岩株状产出,锯齿状、港湾状接触界线和较多的捕虏体存在,显示被动就位机制。辉长岩为细晶均质辉长岩,不显示分异条带,镜下见典型的由单斜辉石与基性斜长石构成的辉长结构;岩石化学分析成果表明,具有高TiO2,Fe2O3含量明显低于FeO的特点;轻稀土元素富集(图3-4);大离子不相容元素有较高的富集,随着元素的相容性增加而相对丰度递减,多数元素的丰度都超过MORB的数倍至数十倍之多。这些特征与洋中脊玄武岩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调查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不是产生于洋壳板块的物质,因而它也就不是洋壳残片(蛇绿混杂岩)的组成部分。

将调查区的基性岩类比于同成分的玄武岩,在相应的构造判别图解中投点,常量元素TiO2×10-Al2O3-K2O×10(图3-6)和<FeO>-MgO-Al2O3图解(图3-7)显示辉长岩形成于大陆板块内部裂谷带。

图3-6 基性岩TiO2×10-Al2O3-K2O×10判别图解(底图据赵崇贺,1989)

图3-7基性岩〈FeO〉-MgO-Al2O3判别图解(底图据Pearce,1977)

将基性岩微量元素分别在Zr/Y-Zr(图3-8),Ti/100-Zr-3Y(图3-9)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投点,两种图解得到的结论相似,样品点分别投到了WPB区和D区,皆为板内玄武岩区。说明基性岩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

调查区及其邻区所见的基性、超基性岩类沿若拉岗日结合带呈带状分布,于区域性大断裂相伴而生,因而推测它们的形成可能与一期地壳张裂活动有关,幔源物质沿大断裂上侵,同时有地壳物质的混染。

图3-8 基性岩Zr/Y-Zr判别图解(底图据Pearce等,1973)

图3-9 基性岩Ti/100-Zr-3Y判别图解(底图据Pearce等,1973)

综合上述特征,调查区的基性、超基性岩(脉)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背景基本一致,因此我们推测其为同期、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基性岩主要反映了陆壳组分的存在与参与,不具有MORB型岩石组合特征,而更多地体现为陆内或板内裂谷扩张形成的基性岩特征,说明它们是在三叠纪阶段性拉张作用下,板块内部岩浆活动的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