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如今受到很多年轻人追捧,“斜杠青年”有哪些时代意义?

如题所述

鼓励青年们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

现在的社会上,拥有多重职业发展的人往往受到很大的欢迎。中国青年报曾对近2000名青年进行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并认为这一群体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斜杠青年”并非中国特有,而是一个舶来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其书籍《双重职业》中这样定义这一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现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不再追求老一辈所追求的安定的职业,他们拥有更开拓的思想,更希望创造出新鲜事物,更加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主、多元、有趣、独立……这些特质让斜杠青年,在这个不断改革体制和强调创新的时代,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新特征,是值得肯定的社会变化。

从历史上来看,大多数拥有多重标签的人他们往往都有一些一样的特点: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个着重发展的职业,然后再利用已有资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正是对文学的专注,让他的书法、绘画文气斐然、意境深远。

这些现象也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包容,另一方面也启示广大有志于成为其中一员的年轻人,要明白根深方能叶茂的道理。如果以追求更多事业发展为目的,年轻人也要看到背后的重大挑战,避免盲目和浮躁。比如,多问问自己是否擅长时间管理、是否非常自律、是否有决心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等等,然后再培养其他的擅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8

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工作时间是IDC行业的程序员,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猿/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诠释。

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斜杠青年的出现,颠覆了单一雇佣制的劳动模式,让人力资源流动起来,达到了充分、可重复的利用。也带来了对现有组织运作方式、组织吸引人才的手段乃至社保体系的颠覆。互联网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命运,年轻人不用靠拼家庭背景、拼财力和人脉,完全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才华就能取得成功。而要想获得这种实力,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多重的技能储备,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投资”。 

总结:

斜杠青年的出现和群体扩大,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生了斜杠青年这一群体,而这一群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劳动模式,让人力资源被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又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层面,斜杠青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自发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投资自己,将自己从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爱好作为职业的一部分,让自己更贴近理想的生活,进一步解放了“人性”。

第2个回答  2019-09-12

有想法,有个性,爱张扬的95后真是惹不起。我们一般听说某个斜杠青年是个兼职打零工的主,放着好好工作不干偏要去干自己喜欢的兼职。



意义就在斜杠青年一方面实现了工作的自由,另一方面能把兴趣变现,在实现自己兴趣的同时缓解了自己的经济压力。

随着媒体完成了去中心化,现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人人可以写微博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人人可以直播。自由职业兴起有利于兴趣成为谋生手段。

因此做多重职业和过多重职业身份的多元化生活,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了。

第3个回答  2019-09-12
我觉得,“斜杠青年”的意义不在于告诉我们“要怎样”,而是告诉我们“可以怎样”。我并不是在鼓励所有的人都去发展多重身份,而是想要让大家知道,人生有超越传统思维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在职业之外,我们还可以拥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份。
对于有些人来说,“斜杠青年”是一种很自然的人生状态,因为他们天生就喜欢折腾,并且还能把那些折腾的事坚持到开花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会拥有不止一种身份。我其实就是这类人当中典型的一员。我从小就兴趣爱好广泛,经常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干各种有意思的事情,这使得我练就了不少本领。每当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时,总有人会提出质疑:做那么多事情忙得过来吗?这样活着不累吗?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我天性如此,从小就想法多,好奇心强,任何时候都闲不下来,如果不让我去学习和折腾,我反而会很痛苦,会失去很多人生乐趣。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斜杠青年”则意味着希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希望。曾经不止一个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怎么办?说实话,能够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谋生是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要开始找工作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许当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工作,把它仅仅当作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然后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如此纠结了。这样,我们起码能够既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在共享经济的趋势下,这件事情很有可能还会成为你的另一个收入来源。万一某天,业余收入赶上或者超过了工作收入,那么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把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真正的事业。
第4个回答  2019-09-12
最近,“斜杠青年”这个词火了,也让我内心一直以来向往的小宇宙重新燃烧了起来。
“斜杠青年”一词最早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的《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双重职业》一书中)。她写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莱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师/演员/制片人,于是,“斜杆(Slash)”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生活中,那些苦于无法解释自己多重职业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这些人,无疑将是未来最需要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
成为斜杠青年,意味着有多种兴趣和技能,在生活中便生出更多乐趣,在职场中更有底气,哪怕一夜间公司倒闭,也不会发愁明天没有收入。前两天看到知乎上有人问:“有没有谁发现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夕阳产业?”结果下面的回答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有出版传媒、有职业教育、还有金融行业的,不禁哑然失笑,这会儿太需要自己来几个斜杠了。
其实在工作中,没有谁有足够的安全感,哪怕是看似稳如铁山的公务员,哪怕是现在最赚钱的金融业。昨天看到一份报告,讲5家上市银行减配柜员近万人……我所工作的是一家老牌国企,外表看上去安静祥和,可每个员工内心也都在战战兢兢,时刻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甚至有不少人已经成了斜杠青年。G大叔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给一些报刊投稿,现在都成了几个大网站的签约作家。还有一位大哥最神奇,之前开过照相馆,摄影技术了得,还精通吉他,简直就是“撩妹”高手,我总觉得现在的工作才是他的兼职。就连去年新来的大学生小C,私下偷偷告诉我她周末都去学德语,每周学12个小时,希望能多掌握一门技艺。这些同事的事迹让我心生佩服。
2
其实,斜杠青年带来的最大意义,不是金钱上的,不是利益上的,而是生活的意义。一个个斜杠展示的,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人生面貌,而非原先单一的成功标准,好像一个人从平面的画中走出来,成了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也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发掘自己除了既定世俗目标之外的更多的自我意识。一个斜杠的后面,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从小,我们大多都是被要求做个乖乖读书的好学生,三道杠的大队长是我们仰望的大神。那些被家长撕掉的漫画书,被老师没收的小说,被父母锁起来的电脑,可能就扼杀了我们对自己兴趣领域的一种萌芽和探索。等我们长大以后,才发现除了考出好成绩,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很多高中还是好学生的孩子,上了大学却堕落沉底。因为高考前,一切都是有标准的,有世俗成功的定义的,而高考过后,人生就变成了一本糊涂账,如果你不曾认识自己,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来,就很容易随波逐流。就像贪恋财物的富翁突然有一天破产,瞬间迷失方向一样。
斜杠青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探寻世俗标准之外,更丰富更真实的自己。这更像是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内心真正的热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斜杠青年更具有魅力,吸粉儿能力格外强。最近的国民老公宋仲基不仅是演员,还是主持人,小时候是短道速滑选手,中学时代是如假包换的学霸。《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走红的张亮,在模特身份的外表下,还是一名厨师,这个话题绝对是最为他吸睛的。因《我是歌手》而再次爆红的李健,除了歌手,还是清华理工男,还是段子手,吸引力自然倍增。
3
想要成为一名斜杠青年,需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可没有专长怎么办,就要把爱好发展为技能,而这一路,当然不是平顺大道。首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很难。即便很难,我们依然要去寻找。
周国平先生曾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当然,如果有外在的利益驱动,让你的定义里多了一个斜杠,那也是可行的。如果没有外力推动,靠自然而然的兴趣去完成,则可能受到各方条件的阻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