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是一句美丽的祝福让人感到什么?

如题所述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聊起她刚入职时曾经遇到的一个老板。因为是刚入职,很多工作做起来没那么顺利,就经常被老板骂,几次下来自信心被消磨殆尽。但也许是老板觉得责备多了也不合适,于是每次说完会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表扬她,比如你很坚强啊,都没有哭之类的,看似是在夸奖,其实这让她更加难受。

明明是表扬为什么会更让人难以接受呢?

其实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在和朋友沟通时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之后,会为了想要场面不那么难看,对方更容易接受,会挑一些其他内容进行夸奖;教育孩子的时候,怕严厉的责骂会让孩子丧失动力,通常会在另一方面找个借口夸奖……

有的时候,接在责备后面的“表扬”会让我们更加乐意的接受他人的意见,而有的时候,这种赞扬会让我们更加难受,觉得再一次的受到伤害。造成这类事情不同结果的关键在于,接在“责备”后面的“表扬”是否真诚,而不是为了表扬随便找个借口。

这两天我在家阅读了一本叫做《赞扬与责备》的书籍。作者特丽·阿普特是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资深导师、心理学家、作家。这本书是她30年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和理解,“赞扬与责备”是如何在人际交往的各种关系中对我们产生影响,从而引导我们更好的共情,让我们的夸奖更有力量,让批评更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有意思的是,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赞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好事情。可事实上,不正确的赞扬,可能会将事情朝相反的方向进行。

一、夸奖孩子聪明,只会让他离聪明越来越远
就像我们夸奖一个孩子你很聪明。

作为老师,我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小孩很聪明,就是不努力,只要他认真一点,他学的可快了。

这句话我已经听过无数次了,听到已经不想再听了。可是我们在评判孩子的时候还是只能看到他的“聪明”,而看不到“他其实根本没有努力,”这一切都源于平时错误的评价语。

《赞扬与责备》一书里提到了一个案例,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选择两组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交给他们完成作业。开始的时候实验采用非常简单的内容,然后逐渐增加作业的难度。当孩子们做对了,夸奖第一组孩子聪明,夸奖第二组孩子很努力,帮助他们建立成绩和努力的联系。

事实证明,当功课比较简单的时候,无论是第一组还是第二组孩子都非常有动力,也很积极的去完成。可当功课难度逐渐增加,第一组孩子很快就放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8
赞扬是一句美丽的祝福让人感到心情愉快高兴开心。
第2个回答  2020-12-06
前些日子,在今日头条的后台收到一条邀请回答的消息,提问内容是"在一个单位上班,注册了个公司,公司发现后记入了档案,这个对后边工作有啥影响?"。

禁不住思维发散,想象着提问的人内心极为烦恼,又纠结的样子,继而联想到可能许多人也有类似的困惑。因为现今的社会,普通人要想增加收入,一个好方法就是一面维持一份所谓正儿八经的稳当工作,一面做个斜杠青年(或斜杠人士)开启渠道收入。

可是,这样的行为一旦被单位领导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毕竟在初期的时候,兼职不过只是兼职,不敢让它取代了拥有的稳当工作。想法虽然有,现实却尚欠担当的勇气。

这样想着,不仅替提问者及有类似困惑者莫名的担忧起来。于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上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写下了近千字的详细回答,自信一定能解决提问者的困惑。

事实确如我所预料,答案发布不久,提问者写下评论:"您的回复解决了我的困惑,非常详细,谢谢"。很快,后台又收到一条信息,内容赫然是"恭喜你的回答被推荐进头条首页", 我的心雀跃起来,备受鼓舞,感到自己辛苦的付出能为他人解惑真的非常值。

然而,这仅仅的故事的开端,还不是最后的结局。

第二天,在写作群里,看到小伙伴们在晒消息,大意就是自己的回答获得了申请领域的"优质回答"。恭喜羡慕他们的同时,我暗想,我的回答就内容而言,也应算优质吧,又专业又详细。可是,至今为止,我并没有收到被认定为"优质回答"的消息。

再一看,那篇回答的阅读量已近700,居然没有一个赞,真是沮丧。

转念之间,我思索这种现象,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阅读了,也受益了,却没人能点个赞?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普遍太过于含蓄,不善于表达,也不乐意主动公开地表达对别人的肯定与欣赏吧。也有可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轻轻的一个点"赞"会带来美好的祝福吧。

想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工作。 "精通数学吗?"那人问。 青年羞涩的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 青年不好意思地摇头。 "那法律呢?" 父亲的朋友连连问话,青年只能摇头。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份工作呀!" 青年惭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拉住:"青年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 "把名字写好也是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能把名字写好,就能把字写得叫人称赞,就能把文章写好!"

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的放大自己的优点,兴奋的脚步都轻松起来了。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赞"是一种美好的表达,会使你无意间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贵人,给别人带去生活的希望与成功的动力。

西方人或许是深谙此道吧,因此在外教的课上,常见他们眉飞色舞的一边大声说"very good!",一边翘着大拇指。而我们的孩子,也是非常喜欢上外教的课。因为,在外教的课堂上,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赞"与肯定。

反观,我们小时候,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答对了就请坐下,答错了会挨骂被罚站甚至是无情的嘲讽与打击。那个时候的小学教育,真的堪称是"辱骂式教育"。

不曾想,自己的孩子上小学时,居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只因所谓的莫须有的过错,便被老师当众羞辱,时隔多年,受伤的小心脏难免仍然疼痛。

类似的事,其实更严重地发生在著名作家三毛的身上。

三毛 13岁时,数学成绩并不好,她觉得老师上课看她的眼神非常冷淡。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她遇到了数学老师的冷暴力。这种冷暴力使她的数学成绩始终好不起来。她一上数学课就头昏脑涨,甚至觉得数学老师的眼睛像小刀一样充满了杀气。

后来她发现老师每次出的小考题目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中选出来的,于是开始了自我拯救:她每天提前把将要出的小考题目背下来,由于记忆力很好,那阵子她一连考了6个满分。可是这样的小把戏很快就被智力、经验和能耐比她高得多的老师看穿了,老师把她喊到办公室重新做一些不同的考题。可想而之,三毛的真实水平,一下子就被当众戳穿了。

为了惩罚三毛,这位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墨汁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黑圈,这让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下课后,这位数学老师还让三毛带着这两个黑圈到操场上走了一圈。可怜的三毛在这样的侮辱下,心理出现了严重障碍,"器官全部封闭起来",再也不能去上学了,只能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从 13 岁到 20 岁, 7 年中三毛只有和三个人说话,爸爸、妈妈和教她画画的顾福生先生。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教导弟子,"己之不欲,勿施与人"。可惜,那位数学老师的圣贤书都读到阴沟里去了。

往事不堪回首,说起来都是泪与恨。现今回想我最初读到三毛的不幸遭遇时,当时就恨不得凭空生出一支手,穿越万水千山去描那无良老师双眼大黑圈,以泄心头之愤。

"不赞"是一种冷暴力,让人沮丧;若再加上"羞辱",就会严重的伤害他人。

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有一天等电梯的时候,看见一个陌生的年青妹纸面带愁容,外着一袭淡蓝的昵大衣,里面穿了一件同色系的毛衣,再搭了一条同系的围巾。当时我感觉这个装扮不同寻常,特别清爽,其实很少有人这么搭配,却是我喜欢的样子。忍不住在跨进电梯的一瞬间,开口赞了一下她的装扮。她挺害羞的表示谢谢,我分明看见她亮晶晶的眼睛里闪烁着喜悦。我们简单的聊了聊,知道她是新入职某单位的大学生。后来每次在电梯遇到,她都会含笑和我打个招呼,并且主动的帮我摁楼层,别了也会主动的说再见。

生活中总是会有不愉快,工作中总是会有压力,孤身在外奋斗的青年人,需要一些热情的肯定与真诚的鼓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相信那一天对她衣着的"赞"给她带去了一些些的喜悦与自信。

"赞"是一种优良的文化,让人生出喜悦与感恩,让生活享受美好的祝福。

我在心里祈盼,如果有那么一天,当我的孩子踏入职场,受到打击的时候,遇到不开心的时候,能有人看见她的优点,并且毫不吝啬的给予她"赞"。

我们都不是了无牵挂的人,身为社会圈中的一份子,如果能尽己力,及时给予他人献上一份肯定的表达,推动一种良性的循环,于人于己都是美好。

西方古典哲学家塞·巴特勒说:"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愿"赞"的文化流行起来,成为我们心灵的鼓舞。

(本文原创,转载请先私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