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的一些问题~在线等答案~要速度~

1.瓷器最早出现在?
A.商代 B.宋代 C.唐代 D.元代
2.中国画从表现形式上分?和? 逐渐形成?、?、?、?结合成一种独特风格.(一共6个填空)
3.中国话从表现形式上分哪两大类?请从人物画、花鸟画中个举一组例子说明它们各自艺术特点,选出你喜欢的,并说明理由。(一共举四个例子)
要详细的理由。第三题是一问答题。40分了。...

1.瓷器最早出现在商代,叫做原始瓷器。
2.工笔、写意,诗、书、画、印
3。工笔、写意。
工笔人物:《虢国夫人游春图》作者张萱,艺术特色:精妙的构思能力、精到地把握了盛唐妇女富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观、精确地描绘了不同年龄、阶层的妇女生活、精湛娴熟的鞍马画写实艺术。

写意人物:《太白行吟图》作者北宋梁楷,艺术特色:用迅疾洒脱、灵转活泼的几笔,活现了李白“持才傲物,不慕荣利”的性格和昂扬、潇洒的动人神情。粱楷在人物画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变革,丰富了我国传统人物画的技巧。

工笔花鸟《芙蓉锦鸡图》作者北宋赵佶,艺术特色:精于形象而意味横生,这是一幅优秀的中国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要点。因此,中国工笔花鸟画画家,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塑造能力。工笔花鸟画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论纨扇还是宏幅巨制,都是用了很大的力气苦心经营。这既是工笔花鸟画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形式特色,也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写意花鸟《墨葡萄图》作者明代徐渭,画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法语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自题:“半生落魂已成翁,独立书齐萧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痫抛闲掷野藤中。”笔意也淋漓尽致,可谓写意花鸟集大成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3
第一题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第二题
分为写意和工笔
后面那四个很难理解你要说什么,不好意思啊
第三题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
第2个回答  2008-12-23
瓷器最早出现在商代
(工笔)(写意)(诗)(书)(画)(印)
人物画
首先,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写,不是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对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描绘,往往十分简略甚至完全略去。
东晋的顾恺之是有作品传世的早期著名人物画家,他的原作真迹久已失传,但留有《女史箴图》《列女图》等宋代以前摹本可大致见其艺术风貌。到唐代,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人物画名家,但留传原作也极为罕见,较著名的有《历代帝王图》、《捣练图》(摹本)、《簪花仕女图》等,可以见到唐代人物画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准。
其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
除了前面谈到的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当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梁楷以寥寥数笔就把号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那种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甚至省略山水中的人物,或把人物视为点景,但决不是被动的摹写,决不忘表现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感情与愿望。尽管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水是有限的,是形貌上的,仅能是自然景物的局部或社会生活环境的侧面,但或者通过有限的取景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者在一山一水中寄托了对国家乡土的感情。它既要求描写自然景物的外貌及其丰富变态,又注重显现其运动中的内在联系。
在形象的描写上,中国山水画强调留影,亦即实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而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同时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既反映树石类别的特点,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则的使用上,则反对依样葫芦,主张灵活变化,实际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山水画要求“以小观大”,“折高折远”,游动视点,把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比之人物、花鸟画更重视“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所谓“势”也就是具体形象间的联系,所谓“开合起伏”,则是这样联系中的节奏变化。对“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的高度重视,是在静止的画面或简或繁山水的形象组合中体现大自然内在联系与运动的重要手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一般的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湿者有“染”,干者有“擦”,趋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对人物、花鸟画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色彩的使用,及书画的结合则具有相同于人物、花鸟画的特点。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 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花鸟画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重视写生,以写生做为创作的基础。这种写生,并不是单纯的简单模仿现实的花卉禽鸟,而是在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和其各不相同的特征。就象表现人物画一样,不以外部的形似为目的,而是更重视传神。宋朝是花鸟画的高峰,宋代强调写生,宋徽宗赵佶控制宫廷画院时,对动植物的特点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苛刻,如孔雀开平时是先抬左脚或右脚都是有讲究的。
借物抒情原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例如我国大诗人杜甫,在他处于家破人亡之时,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这就是借物抒情。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并不是硬加到作品上的,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联系,再加以艺术的夸张强调。例如,中国古代画家喜欢表现的“四君子”是(问)梅、兰、竹、菊。这正是与人的思想感情有某种联系。(问)梅花不怕冷,借此来歌颂不怕困难、不威强暴的精神。兰花被比喻为高洁的君子,因为兰花青劲幽香。竹子因其未出土就已经有节,长到凌云高处依然空心(虚心),所以古人常比做君子的气节和虚心。菊花盛开于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所以人们常比喻为清高脱俗的君子。
象元朝著名画家王冕,他画的梅花充满生气,亲新可爱,具有鲜明借物抒情的特点,他的《墨梅图》(见图)提诗:吾家种树池头边,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在元朝种族歧视的年代里,他那种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政治态度和自己的抱负。
到了明清两个朝代,其绘画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写意花鸟,融合了古人的减笔,泼墨、写意的方法,加以革新创造,形成了一种不求形似,不拘成法,强调抒发情感的水墨大写意的画风。在气势上一气而成,在水墨的浓淡变化中,给人一种苍劲雄劲、墨色淋漓的特点。(见作品)如以徐谓为代表的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兴起时,中国花鸟画到了一个不求形似的阶段,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