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间寒松图>和<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色分别是

帮个忙啦~

    《幽间寒松图》

  描绘了疏朗的树丛,平缓的土坡,茫茫的远山,层叠的寒泉;山峦以侧锋干笔皴擦而成,浓淡交迭的墨色令土山石坡刚柔相济,形简意繁。

  树木用中锋细笔描绘,取松疏姿态,树叶用松针点,树干上的疤节点以浓墨,四周用淡墨渲染,将此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烘托得极富生趣。全画笔法松秀简淡,意境荒寒,枯笔淡墨,蕴藉超脱之志,着墨不多而耐人寻味。

  作者:元“四家”之一的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

  

  


  2 . 《溪山行旅图》

  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溪山行旅图》为中国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将行家的评论转发给你。
  《幽涧寒松图》是倪瓒晚年的一幅作品,晚年的倪瓒,经历了元代末年纷至沓来的天灾人祸,也经历了生活从富裕悠闲到穷困潦倒的大起大落,一直在太湖周边,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于是,在流浪的途中,一幅名垂后世《幽涧寒松图》就产生了。 如果你要到太湖边上去你可以看到,除了惠山是300多米高,其他了山全都是100多米,百八十米的这样,都没有高山,所以它是写实,他是根据他在漂泊当中的所见所闻。他是一种写实山水,那么幽见寒松呢,除了我们所说的这个分段构图以外,还有他明显的这种干笔的折带皴,就是说像古代人穿的丝绸的衣带折过来一样,自然的这种翻折的这种痕迹。它的这个皴是这样的,也是主要用来表现在这些太湖边上的一些碎石,土坡的,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绘画语言,那么还有一些用这个细笔空勾出的一些树干点的这些树叶还有其他的一些杂树的枝条,都明显地具有倪赞自身的这种面貌,所以说这是一种定型的,典型的风格。
  正如忧患与流放成就了屈原那样伟大的诗人一样,困顿与漂泊也成就了倪瓒这样一位杰出的画家。早年,倪瓒的家族曾为江南著名豪富,随着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倪瓒的画风也随之改变。到晚年画《幽涧寒松图》的时候,他已经完全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
  倪瓒的作品,无不以自然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只不过他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当作自己寄兴抒情的依托。倪瓒距今已近700多年,他的画迹仅有数十幅留存至今。由于倪瓒具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有较高的价值,但出售的作品却极为罕见。只是在1995年,香港佳士得推出倪瓒的一幅书法作品《诗草尺牍》,以332万港币成交,创下佳士得在港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画谱》中对范宽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他“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因为他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干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物”指的就是大自然。范宽的山水画从“师人”到“师法自然”,进而到达了“师心”的艺术境界。 另一方面,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0
。《幽涧寒松图》正中用枯笔勾出四株萧疏之树,当风儿立,叶即脱尽,其侧是一湾瘦水,背面淡淡山影苍老古辣之极。于这画中倪云林天真荒率、纵横高标的情怀,与宇宙并立与苍天同流的心宇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传世名画《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范宽所作,现保存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