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哪些?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详细点

如题所述

西部大开发 老东北振兴 等林毅夫教授从对比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不同发展道路及其发展绩效开始构造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对比表明,二战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无一例外最终都没能实现最初的发展目标,而那些没有选择或较少采取"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却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典型代表。

对于这种结果,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林毅夫教授在研究了各种解释后认为在其之前的各种解释都没有能够真正解释造成"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失败的原因和东亚四小龙成功的原因。他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前者所实行的"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由于与自己的资源禀赋结构不相符合从而违背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者则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执行了与自己的比较优势相符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简单地说,"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就是使用国家力量来推动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资本相对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期早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家的富强。但是,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特色是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自生能力的概念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经济中大力推动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在生产过程中超前地使用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必然造成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为了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保护和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战略性企业。如果"赶超"或"进口替代"的力度不大,国家还可以使用降低税收或给予补贴的方式来保护这些产业。如果"赶超"或"进口替代"的力度比较大,国家就只好使用扭曲价格机制的方式来扶持战略性产业。这样,"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就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首先,由于"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和经济中大批失去自生能力的企业的出现,国家的资本积累能力被削弱了。这就减慢了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但是,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最终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这样,由于资本积累速度减慢,"赶超"国家的经济结构升级速度进而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慢。

其次,由于没有自生能力,那些作为"赶超"战略具体实施者的战略性企业往往处于亏损状态。林毅夫教授称这种企业背负了"战略性"政策性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机制被扭曲,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增大,国家无法判断企业的亏损是因为"战略性"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还是由于企业经理人员缺乏努力造成的。这就使企业经理人员有借口要求国家不断进行扶持。结果,经济中会充满寻租行为。寻租行为的大量蔓延将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进一步下降。

与那些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相反,东亚四小龙成功的原因则在于他们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自觉地推行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符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企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都符合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企业就具有自生能力。进一步讲,由于多数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经济的资本积累能力比较强,因而能够快速推动要素禀赋结构从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作为其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核心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简单地说,所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林毅夫教授详细分析了国家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优点:

第一,由于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那么,欠发达国家要想"真正"赶上发达国家首先就必须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即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早日结束资本相对稀缺的局面。上文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唯一能够保证国家快速地积累资本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如果一个经济实行的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它就不需要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这些最先进的技术也是资本最密集的技术,它与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并不适合。为了进行技术升级,欠发达国家只需要引进一些比自己现有技术略微先进但在发达国家又不处在前沿的技术。这就使欠发达国家能够比较容易地、低成本地获得新的技术。与之相反,那些推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则可能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这就增加了技术引进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引进的成本。许多时候,推行"赶超"战略的欠发达国家甚至需要重新发明发达国家已经发明的技术。由于R&D往往是非常资本密集的活动,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难以承担其成本。

第三,前文已经指出,"赶超"战略的推行必然在经济中造成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这就成为国家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根源。由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它们不仅不能成为国家税收的来源反而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这就有可能造成财政的空虚;在财政空虚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负担起支持战略性企业的重任,这就有可能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和不良贷款的累积;最后,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更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不仅如此,为了建立和维持这些企业,国家还需要不断拿出稀缺的外汇资源来进口昂贵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这就有可能造成国家经常项目的赤字。财政赤字、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和经常项目赤字三个方面加在一起成为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与之相反,那些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则有可能有效的避免上述宏观经济不平衡的出现。

最后,"赶超"战略的推行有可能加剧居民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行则有助于保持收入分配上的平等。"赶超"战略以集中资源发展资本密集产业为目标,而使用同样的资本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大大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赶超"战略的实行就有可能恶化国家的就业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失业现象严重,那么这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就不可能是平等的。与之相反,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行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减轻国家的失业问题。这必然有助于维护收入分配的平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