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美的内涵与其表征方面

如题所述

建筑作为五大艺术之一(其余四者为诗歌,雕塑,绘画和音乐),往往游离于人们的审美和思维的视线之外.在生活中,人们通常只从实用的层面来体会建筑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在如今穿梭在城市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群中,人们的目光总是缺少落点,看着一个个造型美观,高大伟岸的建筑物,只是单纯的赞叹:"好美啊!".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提到,艺术要得到欣赏是需要条件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表达的"美需要美的眼睛和心灵",十五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在于那时的意大利同欧洲别的国家相比较是一个更博学,更富足,更文雅,更能点缀生活,更具审美感的民族.反过来讲,高度的欣赏水平是伟大艺术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建筑艺术发端已久,古希腊的像柱和古罗马的穹顶成为西方建筑史贯穿始终的语言元素,人们从它的解读中体会到一种文明的积淀和亘古的交融,让人的心灵震颤,因此,建筑被艺术家们称为"凝固的音乐",在艺术之间的相互表达中领略它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它依附于大地,阳光赋予它灵魂,你的漫步带给它生机,它期待着敏锐的眼光和诗性的心灵."
中华建筑,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东方地平线上的伟大营构,一个古老民族的侧影,是一种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品格和神韵的时空存在.中国古代称建筑为"宇宙"."宇宙"原是一个建筑术语而不是哲学范畴.高诱说:"宇,屋檐也;宙,栋梁也."中国古代著名文字学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宇,屋边也",称"宙"为"舟车之所极覆也",据考证即为屋宇之意.成篇于战国时的《易传》在解读《周易》大壮卦时,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所谓"上栋"指房顶的正木横架在屋顶的高处;所谓"下宇"指人字形坡顶向两边下垂之状."上栋下宇"的建筑屹立在大地之上,自然为遮风避雨.后来在《淮南子》(汉初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所撰)《齐俗训》有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可见"宇宙"又引申出"时空"的观念,也就是说,在建筑这一人工宇宙观念中渗透着关于自然宇宙的文化与审美意识.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角度分析,"宇","宙"两字,是富于文化哲学与美学内涵的汉字,两者共同揭示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与建筑文化观念的亲缘关系,或者可以说,中国原初的宇宙观,是从建筑实践活动与建筑的造型中衍生,升华而成的,这其实是中华古代建筑文化的时空意识.
巍峨雄伟的万里长城,恢宏博大的北京明清紫禁城,清丽宁和的江南民居,还有边陲山塞的竹楼茅舍……构成极富文化魅力的空间造型和历史长卷.其文化意象,无论在晨曦朝晖之中,在黄昏夕照之际,或者每当丽日中天,朗月东升之时,中华建筑的美,都让人神驰心撼.这美,千古长存,随着悠悠岁月而愈见其辉煌,而且总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成为一种大地的"歌吟"与"凝固"的精神.在以技术为文化主干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中,在满足实用要求的前提下又高于实用的精神世界里,中华建筑同样作为一种大地文化,丝毫不乏哲学的智慧与美学的沉思.
《宅经》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宅者,人之居舍,建筑之代称.建筑因人而"立",是人的生存历史与现实状态的一个证明.人的本质,智慧,情感与理想,都凝淀在这时空营造之中.无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无论生理与心理需求,建筑作为人居环境,都是人之生命与生存本身.
人仰望高楼巨厦,其实是仰视自己伟岸的身躯;人徜徉于微构小筑之前,这里就是精神徘徊,思虑人生之地;人一旦踏进青泥盘盘的窄巷小弄,抚摸被无情岁月所摧折的断垣残壁,或者有幸凝视千年沉睡的秦砖汉瓦,一颗心顿时可以从浮躁之中沉潜下来,这是人对往昔及其人生苦难之旅的观照和依恋.建筑是人生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精神归宿.
建筑同时也是人与大地,人与自然的一种文化对话方式.《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自然宇宙;建筑,人工宇宙,两者是同构的,这是中华建筑文化所蕴涵的最典型,最深刻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在"以厚德载物"的中华大地的怀抱里,炎黄子孙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建构建筑这一人工宇宙,以象征自然宇宙之精神的广博,深邃甚或神秘.
中华建筑正以历史和文明赋予它的目光睥睨着承载它的灵魂的东方圣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