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曼殊有名的诗词赏析

如题所述

行云流水一孤僧

【出处】 民国·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鉴赏】 苏曼殊描写自己出家为僧,一个人孤独流浪,就像行云流水般的漂泊天涯,心情痛苦凄凉。若是暂时抛开苏曼殊的飘零身世不看,单独看“行云流水一孤僧”这句诗,倒也别有一番飘逸洒脱的尘世之美。

【原诗】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狂歌走马遍天涯

【出处】 民国·苏曼殊《憩平原别邸赠玄玄》

【鉴赏】 一面狂声高歌,一面骑着马四处流浪,几乎走遍了天涯海角。此诗作者苏曼殊身世飘零,心虚凄苦异常,不得不狂歌走马,藉以发抒自己满腔的愁情苦思。撇开原诗的悲苦意味不看,单看“狂歌走马遍天涯”这句诗,倒也充分流露出流浪者的潇洒豪情,狂歌长啸,意气风发,广阔天涯,何处不是家!

【原诗】 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出处】 民国·苏曼殊《本事诗春雨》

【鉴赏】 脚踩着芒鞋,手托着破钵,孤独地漂泊在无人相识的异乡路上;踏着满地的樱花不停地向前行走,不知究竟走过了几座桥。芒鞋:是草鞋。苏曼殊幼年即出家为僧,和尚外出脚多穿芒鞋、手托破钵沿途化缘。这首诗是曼殊和尚描写自己有如飘零落叶般的凄凉身世,哀婉动人。“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两句诗,颇能描写离乡背井者,天涯漂泊的孤寂与痛苦。

【原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出处】 民国·苏曼殊《寄调筝人》

【鉴赏】 我一心向佛,情愿忍受多情女子的怨恨;佛家说怨恨的产生,就是因为有爱有情。带着雨笠,披着蓑衣,归向那一片迷茫的烟雨中,我的心湖已经平静无波,与人无所爱恋,也不会发生嗔恨。苏曼殊早年出家,曾经写过“不向情田种爱恨”的绝情诗。这首诗描写他对爱情的推却,情意缠绵悱恻,情根还未完全断绝。

【原诗】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情。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出处】 民国·苏曼殊《本事诗春雨》

【鉴赏】 楼头上飘飞着绵绵的细雨,有人在那儿吹着凄凉幽怨的尺八箫。流浪天涯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去看那汹涌澎湃的浙江大潮?日人爱一尺八长的箫,叫“尺八箫”。箫音哀怨,最易引发人的满腔愁苦。浙江钱塘江的潮水,汹涌澎湃,是我国有名的胜景。曼殊和尚作此诗时,人在日本。这两句诗描写长年漂泊的人对故乡的深刻思念。

【原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出处】 民国·苏曼殊《东居杂诗》

【鉴赏】 彼此难得相逢,请你不要问我人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只因为一想起多难的祖国,就令人难过得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作者苏曼殊早年参加革命,满怀报国热诚。这首诗描写他身在日本,心在祖国的忧愤情绪。

【原诗】 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

【出处】 民国·苏曼殊《本事诗》

【鉴赏】 华严瀑布的水势千尺高,却还比不上你对我的深情爱意呢!苏曼殊是民国初年有名的诗僧。诗中那位女子深爱曼殊,尽管曼殊早已出家为僧,但她对他的爱意,仍使他感动万分。华严:是日本的地名,以瀑布著称。这两句诗是由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变化而来。李白描写友情,曼殊却是描写爱情。

【原诗】 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盈;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出处】 民国·苏曼殊《本事诗》

【鉴赏】 面对你真挚的情意,我只能以一钵无情的眼泪回送给你。只能怨恨我们相逢不是在我尚未剃发为僧的时候。 剃,是指剃发。一代诗僧苏曼殊身世飘零,年轻时就出家为僧。后来有女子对他十分钟情,情愿以身相许,因此他就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原诗】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三百年来的诗人,最爱是曼殊。曼殊的作品,最爱是此篇。此篇于曼殊而言,正如《锦瑟》之于义山——都是压卷之作,都是身世之感,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诗易解,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而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又浑然交织,全无半点隔断。
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三种意象,简简单单的陈列,譬如三面墙,围起一个空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这三种意象乃是最好的诗料——春雨朦胧,不知是谁家的楼头,吹起了一片箫声。春雨易让人惆怅,箫声入耳,撩拨起的便是无边的乡愁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便说起乡愁。当时,诗人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尺八是日本的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两样都是对处境的点明。日本的箫,在式样上与中国的不尽相同,但一样是作诗的好材料。箫与笛,在中国诗歌里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是乡愁的催生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曼殊写此篇的时候,潜意识里或许受他们的影响。由箫声而及乡愁,是旧诗常见的模式,但本篇并不因此减色。玫瑰和玫瑰总是相类,我们并不因此减少一分爱。
关于“春雨”、“尺八箫”和“浙江潮”,尚有几句可以交代。《燕子龛随笔》(二九则)云:“日本尺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其曲有名《春雨》,阴深凄惘。余《春雨》绝句云:……”。相传,日本僧人乞食,常吹尺八箫。曼殊流宕异国,心境近于乞食之僧。乞食箫中,最凄惘者,莫过于《春雨》一曲,故曼殊于此曲最是萦怀。“春雨”固然是曲名,但在篇中,毋宁解作实景。若于篇中,拘泥“春雨”只是曲名,则神色顿减。读此诗,当知《春雨》是何种曲子,又不可拘泥其只是曲子。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云:“……更二日,抵上海。余即入城,购僧衣一着易之,萧然向武林去,以余素慕圣湖之美,今应顺道酬吾夙愿也。既至西子湖边,盈眸寂乐,迥绝尘寰。余复泛瓜皮舟,之茅家埠。既至,余舍舟,肩挑被席数事,投灵隐寺,即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处也。”“浙江潮”,即自宋之问诗中来。《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日本归来之后。武林是自古灵秀地,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第一站便奔此地。《断鸿零雁记》是记已归之事,《春雨》诗则写未归之思。总而言之,“浙江潮”于曼殊而言,是梦绕魂牵的埋骨地。“归看浙江潮”,正是狐死必首丘之意。而“浙江潮”者,乃名震天下的钱塘潮,是激情和力量的象征。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壮语,“归看浙江潮”亦是壮语。全诗之悲,不掩此句之壮;此句之壮,更增全诗之悲。
三四句,则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记不清了。当然,诗人未必如此凄惨,以至于要化缘乞讨。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之间又是何其的不相称!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背景的绚烂,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小山《鹧鸪天》词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杨花”换成了“樱花”,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亦复如是。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
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但花期却太短暂,不消半个月的时间,便在风雨中凋零了。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痛心于她的凋零。她是美的极至,却不能永驻,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美丽,然而短暂。短得触目惊心。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以为她只是梦境,不曾真实。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之中永远的走了。曼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诗人的诗篇与生命,相互应证。
记得曾问朋友:樱花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朋友回答:繁花如梦缀浮生。真是感动极了。
忽然想起北岛的两句诗:“路啊路,飘满红罂粟。”
苏曼殊」这个名字,当今年轻一辈当有「天外来客」之感。不过粤曲爱好者或会对「情僧苏曼殊」为题之戏曲留有记忆,资深影迷也会对五十年代由吴楚帆、紫罗莲演的粤语片「断源零雁记」有多少印象,查此片便是改编来自苏曼的自传式同名小说。
近日兴记了对苏曼殊其人其事其文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用google.com的搜索引擎以「苏曼殊」search一下,马上便找到几百个网页可供参考,整本的「断鸿零雁记」也可以逐章下载阅读。
苏曼殊出生在清末,算起来是「上上个」世纪的人了,生平简述如下:
苏曼殊,小名三廊,香山(广东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
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出家,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
此后,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后回国,在日本期间,参加国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民主革命。
苏曼殊没有受过长期的正规教育,但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多种文字,和陈独秀、柳亚子等文学泰斗交往甚密。
苏曼殊英年早逝,於1918年病逝於上海,年仅34岁。
上星期一,布市孙灵之女士的府上,几个学术界同好组成了小小的雅集,由恰巧莅临布市讲学的美国俄勒冈大学叶红玉教授带领,讨论苏曼殊这个传奇人物。参加者有昆大的叶富强和黎志刚两位教授,本报作者陈栋华、孙女士和笔者。
苏曼殊是僧人;佛教要求人摒弃情欲,认为情欲带来人的苦楚,苏曼殊则是世间少有的多情之人,「情僧」的称号,道出了基本矛盾。他佛理深湛,但一生渴望被爱而不得、嗜吃未能持素而被逐出师门,他追求灵魂的清静却多与俗家人士为友,甚至支持革命运动。他并非圣贤,受的是凡人的矛盾和痛苦,这才是他可爱的地方。
苏曼殊著作不多,除了几本薄书之外,未有巨著留传,但对当时的年轻人起了很大的影响。
叶红玉教授分析他最近受到大陆读者重视的原因,主要是他追求个性解脱的经历使今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感到共鸣。
跟著我分发「断鸿零雁记」的一段给大家研究一下。这是苏曼殊自传性质甚强的爱情小说,内容描述他与日本少女静子的恋爱悲剧。当年被老一辈视为大胆至极的作品,但使千万的青年学子著迷,如饥似渴的狂读。请看以下一段(第十六章节录)
……静子垂头弗余答。少选,复步近余胸前,双波略注余面。
余在月色溟蒙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此际万籁都寂,余心不自镇;既而昂首瞩天,则又乌云弥布,只馀残星数点,空摇明灭。余不觉自语曰:“吁!此非人间世耶?今夕吾何为置身如是景域中也?”
余言甫竟,似有一缕吴绵,轻温而贴余掌。视之,则静子一手牵余,一手扶彼枯石而坐。余即立其膝畔,而不可自脱也。久之,静子发清响之音,如怨如诉曰:“我且问三郎,先是姨母,曾否有言关白三郎乎?”
余此际神经已无所主,几於膝摇而牙齿相击,垂头不敢睇视,心中默念,情网已张,插翼难飞,此其时矣……
余言甫发,忽觉静子筋脉跃动,骤松其柔荑之掌。余如其心固中吾言而愕然耳。余正思言以他事,忽尔悲风自海面吹来,乃至山岭,出林薄而去。余方凝伫间,静子四顾惶然,即襟间出一温香罗帕,填余掌中,立而言曰:“三郎,珍重。此中有绣负梨花笺,吾婴年随阿母挑绣而成,谨以奉赠,聊报今晨杰作。君其纳之。此闲花草,宁足云贡?三郎其亦知吾心耳!”
余户闻是语,无以为计。自念拒之於心良弗忍;受之则睹物思人,宁可力行正照,直证无生耶?余反复思维,不知所可。静子故欲有言,余陡闻阴风怒号,声振十方,巨浪触石,惨然如破军之声。静子自将笺帕袭之,谨纳余胸间……
我用文学的观点发表了几项意见:
首先这段文字的描写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大的突破,比诸同期流行的爱情小说如玉梨魂(徐枕亚著)、社会小说如九命奇冤(吴趼人著的梁天来故事)、政治小说如官场现形记(李伯元著),在技巧上不知超越了多少。
这段文字即有心理描写(情),又有环境描写(景),一时写情,一时写景,瞬息间情景交融;景随情移、情由景生。作者更用第一人的叙事观点,使读者代入了故事的主人翁去感受当时的情景。
此外,他的描写时则用远观法,时则用近观法,当中又名有远近程度之分别。我们读这一段,有如在看电影中的远景、中景、近景、大特写镜头互相推拉、加上旁述及对白的烘托,令人拍案叫绝
第2个回答  2014-11-23
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第3个回答  2020-11-12
“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世家。

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憩平原别邸赠玄玄》

初衣解诗:在上篇文章里,我分析了苏曼殊为什么很少写梅花,因为苏曼殊的梅花,蕴含着一段伤心往事。在他的《断鸿零雁记里》,这本书几乎可以当作他的自传,里面有一个和他定有娃娃亲的女孩,叫做雪梅。当这个女孩子,在给了苏曼殊馈赠之后早夭。很难判断这个女孩死亡的原因,或者是因为病,或者是因为压力。但是,通过婢女的口,我们可以知道,苏曼殊一定是受到了很大的谴责和压力。

这种压力在他的小说中只是通过婢女的口传打出来,但现实中也许更为的难堪。这大概也是苏曼殊不愿意再回到老家的缘故。柳亚子是苏曼殊生前最好的朋友,在苏曼殊死后考证苏曼殊的生平,也证实了苏曼殊混血儿,不受家族的待见,在父亲死亡之后,沦为了家族的弃儿。

“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世家。

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

那么在这样一首给朋友的诗里,说他自己狂歌走马,来到了安定的处士家,但是在这样别人的安定里,绮窗寒梅,正在开放。那么他为什么会说别有伤心在呢?就是化用了王维的一首古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而此时的苏曼殊,并无有家乡可回,在别人的梅花窗户下,勾起了自己的伤心。爱他的和他所爱的,无论是父母还是爱人,都已经不在。

“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似泪痕。

日日思君令人老,孤窗无语正黄昏。”《水户观梅有寄》

这首诗颇有李商隐的风味。在日本国看见了梅花,全诗将梅花比作一个思念的人,因为曾经获得天女一吻,而处在长久的相思寂寞中。往浅了说,这也许是说的一段恋情,无望而绝望。但是往深了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悼亡。如同李商隐的“日西春尽到来迟”。

还有一首最著名的《住西湖白云禅寺》

“白云深处拥雷锋,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在冬天的白云寺,苏曼殊因为僧人的身份,寺庙可以给他提供暂时的安定,包括精神的安宁。红尘之中无路可走,前途渺茫,回首都是伤心往事。但是寺庙可以给人刹那的禅定。冬天的和内心回归,瞬间的寂美,寒梅带雪,忽然给他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但很明显,他捕捉到了这种清寂之美。但我相信这只是短暂的。对于多情而敏感的苏曼殊来讲,什么都不想,只是短暂的,如果稍微想一下,梅花意味着他自己的伤痛。

很奇怪的是,苏曼殊留下的作品里很少写梅花,也很少画梅花。实际在前朝李商隐的作品中,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梅花,对于极度寒苦的人来讲,在特殊的情景下,并非吉利的花朵,因为处在深冬的人,梅花之寒容易照见身世。渺小的人生,看不到春天,如何能敢寒梅自比?

而和苏曼殊的梅花照应的是樱花。梅花不可写,而樱花可写。所谓能够写出来的,能够哭出来的,是可以治愈的伤心。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其实是用这样一种樱花壮丽的场景,来描写自己如水的春愁。这是可以写出来的伤怀。

而樱花恰在梅花之后,如果说梅花的凋亡,是苏曼殊少年时所有亲眷的死亡或者离开,而樱花的死亡意向则是苏曼殊所要追求的。

这是中日文化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苏曼殊留下了横绝一时的作品,如樱花凋落。

而梅花和樱花共同构筑了苏曼殊悲情的人生。至少在这世间,他绚烂的来过。梅是心痛,樱是死亡。

苏曼殊的文字是中国的,他的死亡却是日本式的。他爱梅花,也爱樱花。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古典诗中的爱和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28

    《本事诗十首·选二》(清)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淀江道中口占》(清)苏曼殊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年代: 清 作者: 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本事诗》

    年代: 清 作者: 苏曼殊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本事诗》

    年代: 清 作者: 苏曼殊

    春水难量旧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