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墓葬

最近对墓葬挺感兴趣的,好像古人安葬后会设置一些机关,比如流沙层来阻止别人盗墓
但是我不是很了解,觉得挺有趣的,有没有人比较了解,说一下
再介绍一下盗墓的工具

防盗墓的机关:
主要包括坚固陵墓、防盗机关、诅咒恐吓、秘密埋葬、疑冢假坟、厚养薄葬、不留骨灰等。

1.坚固陵墓:加固封土,加固墓室,加固棺椁,依山建陵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号称“节俭”的皇帝,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而这种“因山为藏”,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史记?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一次巡视灞陵,高兴地环顾群臣感叹道:“你们看,如果把整座北山都开凿成一个大石椁,哪里还能够有人撼动它呢!”可见他主张依山为陵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日后被盗掘。与汉文帝灞陵同属“依山为藏”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墓,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除了整个墓穴都开凿在山崖中外,还在墓道和甬道中塞满了巨石块,以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墓室。

唐陵中的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沿袭了这种依山为陵之制,而得以免遭盗掘。从《唐会要》的记载来看,“乾陵之官,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看来封闭得相当严密。五代时期人温韬在盗掘了唐诸陵以后,又想下手盗掘乾陵,但据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实际上很可能是由于乾陵采取了十分坚固的防盗结构而无从下手,因而乾陵可能是唯一幸免于盗掘之祸的汉唐帝陵。

宋、明以来,民间还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大卸八块,才发掘成功。

在民国也有这样的,比如汪精卫墓。汉奸汪精卫自诩为国父左右手,墓在紫金山的梅花山上,与中山陵为邻。1944年下葬之时作了钢筋混凝土保护盖,十分坚固。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动用工程兵炸开坟墓,开棺焚尸。汪精卫墓如果悄悄埋在浙江绍兴或者广东三水野外,不一定被破坏。然而,他却以一个卖国贼的身份来冒充国父左右手,结果落得个坟墓被掘的下场,不知算不算是弄巧成拙。

2.防盗机关:流沙护墓,暗器翻板,毒气缺氧

在墓葬中设置杀伤性的“暗器”,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彻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墓室内“积石积炭”的作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盗的作用。用“积沙”的方法防盗,也是这个时期发明。如河南辉县发掘的魏王墓,在棺椁固定之后,便往墓坑内填沙,据考古工作者测定,沙的填入量下自墓底起,上至地面八米处止,共深达94.4米,体积达1000立方米。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他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会将这个洞重新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室内的积沙都运走,不然就只好“望沙兴叹”了。

这个方法到汉代还在沿用。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条下记载,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兴建之时,“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辆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至方止,车值千钱”。看来是不惜花费重金从远处运沙回填到墓中。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不少汉代墓葬大量填沙,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据《汉旧仪》记载,汉代的皇陵地宫中“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这些,都是用来对付盗墓者的“机关”。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古代帝王墓葬中设有暗弩张弓、翻板机关或者毒气的传说,都属于古代的防盗措施之列。

流沙墓有了破解的办法。暗器翻板只是传说,从未出土实例。秦始皇陵即使有努弓等暗器,日久必然失效。翻板陷阱也会被淤泥填埋。缺氧还可以通风,对付汞蒸气,只有穿防化衣,靠氧气瓶呼吸了。

3.诅咒恐吓

现有资料仅山东济宁汉墓石刻防盗咒语“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一例。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许作为一个盗墓者,过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吓诅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谓微乎其微。

4.秘密埋葬
盗墓工具
历史和文化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还有旋风铲,火折子,金刚伞, 套尸锁,防毒面具,绳索,鸽子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2
盗墓最基本的工具,那个字我打不出来
就是现在考古专家使用的“洛阳铲”
原本那是盗墓贼专业工具,后来学者们也使用了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历史和文化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用途和用法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除考古之外,洛阳铲也可用于建筑业。洛阳的探工曾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
第2个回答  2019-11-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