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是谁的歌?周杰伦作曲吗?

如题所述

不是,这首歌有很多人在唱
比如说:
邓丽君
陶喆
童丽
阳一
朗朗

张杏月
陆萍
韩宝仪
王珺
这些人都有唱
其实你到百度百科上查一查就能知道了:望春风 孤夜无伴守灯下 清风对面吹
十七八岁未出嫁 遇到少年家
果然标致面肉白 谁家人子弟
想要问伊惊歹势 心内弹琵琶
想要郎君做夫婿 意爱在心内
等待何时君来采 青春花当开
听见外面有人来 开门甲看觅
月亮笑阮是戆大呆 乎风骗不知
这首歌是早期台湾四大名曲『四月望雨』的其中一首。「望春风」对于在台湾早期的人们而言,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也可以说是当时人人皆能歌颂于口,在当时台湾人的心中可以说是相当的重要。另外这首台语歌似乎对于台湾人有着象征性、也有多着一点点的亲切感,所以在叶启田的故乡中用望春风这一首歌和日据时代成为对句,如此来诉说着老一辈的情感,这也说明望春风这首歌在对于一般台湾早期前辈的心目有着多大的影响力。
「望春风」这首歌,描诉着早期台湾的少女心声,对少女的青春情怀描写的可以说是唯妙唯肖,对当时少女的心思的诉说也是入木三分。单单在望春风这个歌名使用上,就可说明作者用词之功力。歌名本身就已经有效的诠释着整个当代人们之爱情观,和歌词的境界可说是前后互应。望春风,这个『望』字说出当时的人对于爱情的不强求的态度,也说出二八年华少女那种含蓄的爱情观,也描绘出传统女性的人生观。所以说作者『望』这个字下的真的是恰到好处。春风吹来大地回春,草木感受着春风绽放着迷人的花朵,少女愿如花朵般,为爱花、惜花者开放,惜花者所珍爱,点点滴滴说出少女情怀。台湾早期是个以农业为主社会,一般人的对于男女之间的思想相当的保守,不像今日男女双方可依据自我的想法,自由恋爱。媒妁之言依然为当时男女交往的主要管道。所以在歌曲中的花样年华的少女,依旧静静的一人独守空闺,独坐于房内的寒灯下,等待的伊人的上门提亲。当时人大多数是早婚,不像今日二、三十岁所谓的单身一大堆,因此『十七、八岁未出嫁』这个词句的出现,其用意在于用来说明少女已经待嫁闺中。而由『未』这个象征尚未、还没有的字眼也再次强调,当时的人视十七、八岁就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事.谈到婚姻的须求,最重要的一点不外乎,适当且好的对象。对于传统国人男性,所要求的对象诗经中这样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而女性对男性的选择方面,由歌词中诉说着当时一般女性的理想对象看出,是以富家子弟或读书人为其目标,当然长像俊俏是一定为大家所喜爱(这个观念、无时空的差异性)。由『果然标致面肉白』这个句子,我们了解这一个事实,试问如果不是富家子弟或读书人,在传统农业社会下,如何能够不因出门在外受到烈日的照射,而依旧保有着白皙的肤色!对于少女内心描写笔法也相当的好,而其中歌词『听见外面有人来...被风骗不知』说明的这样的情绪,是藏诸于心中不敢向人诉说的那种又期待,又怕人知道的那种娇羞之情。也说出了渴望恋爱的少女,对于一点连风吹草动能感觉这样么敏感情绪,这将那种恋爱者的心情表现无遗。由『等待何时君来采』说明当时男女双方面的恋爱,女性是被动的,而男性是主动者,这一静一动之间,如同蝶戏花间,意境何其美。另外当时在男女双方的恋情时,女方为必须付出的一方,男方的为获得的一方。想想看传统女性如同花般纤细,等待爱花者来,花儿为君愿付出一切,为爱花者的折。这也和传统女性的美德为『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那种甘愿家人负出一切的想法,相互呼应。而对于女性在情爱的心的描写用『弹琵琶』来描写少女青春情怀的那种意乱情迷,比一般在描写时用小鹿乱撞,更让少女青春情怀,多加上那么一点优美的和诗情画意之美感。
望春风是台湾歌曲的名著,在相当多台湾前辈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今日如果有机会能够听到这首歌,细细品味当时人的青春时节,和今日狂野的青春有何不同,并从中了解到歌词意境之美。
专 辑:望春风
歌 手:张杏月
语 言:国语
公 司:雨果唱片
日 期:2002.11.00
早在《梦中人》专辑完成录音工作后,老易就问我“下一张打算做什么?民歌?戏曲?艺术歌曲?要不要和爵士乐队合作试试。看看会迸出什么样的火花?”“啊?”当时我立即反应“不可能的!”
选择风格定们,是我的专辑企划中最令人困扰的部分,在《梦中人》里,老易已打破了我过去的学院风格。此番“再塑造”我极乐意接受。但没料到他竟会有如此“完全改造”的想法。不过,我只当作是他的“空中奇想”,不以为意。然而,一年之后.....
由于《梦中人》在新加坡也受到许多乐友的喜爱,老易应好友蔡天宝先生与陈振雨先生之托,邀请我于2001年10月24日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九十五周年会庆宴晚晴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筹办晚会”,以及紧接25日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为大巴窑东服务中心筹款-张杏月慈善音乐会”献唱。曲目设定是“大众化的”。
老易的“突发奇想”终于落实了,而且他对朋友所托之事极为重视,举凡曲目的选定,乐队的组合(他还曾到高雄去试听,接洽另一支乐队),现场录音的调整,乃至必须解决诸多问题的现场录音甚至后期的剪辑,混音等等。总之,这张专辑是在老易用心制作下,才得以问世。
与这机关报乐团搭配演唱深情老歌,我在唱法和歌曲的诠释上,都必须有大幅的改变。同时也很感谢乐团的演奏家们,为配合我的风格,也作了多方的调整。然而“改变”与“调整”说来简单四个字,却包含编曲,配器及现场气氛的掌握,如何让每一首歌曲,我与乐团都得以保有原味的特质,而又能融合且展现更丰富的音乐感等,诸多考量。当时在上海排练,还把好友刘星也请出来试听和出点子。只期望多元化的风格经过细腻的设计组合,能为耐人寻味的,动听的怀旧歌曲,注入新的生命。
感谢所有参与此张专辑的伙伴,包括现场给予掌声及一起打拍子的乐友们。
究竟迸出了什么样的火花?还等你细细的听歌呢!
[01]望春风
[02]香格里拉
[03]情人的眼泪
[04]梭罗河畔
[05]晚霞
[06]意难忘
[07]兰花草
[08]月光小夜曲
[09]夜来香
[10]王昭君
[11]原乡人
[12]望春风 (Remix)
[13]Again
[14]I'm Beginning To See The Night
[15]Petite Fleur
[16]Cabaret
台湾流行歌的历史
转自
http://www.wufi.org.tw/republic/no20_15.htm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台湾流行歌的历史
王英钦 退休高职教师、大学时代曾任台北民声广播电台播音员
在流行歌诞生之前,台湾的唱片是山歌、采茶歌和歌仔戏。1932年(民国21年)台湾产生第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桃花泣血记>,顾名思义,那是电影的宣传歌。叫宣传歌不叫主题曲,因为当时的电影没有声音。是默声片,也是黑白片。因为没有声音,所以戏院要请个口才好的人来讲解剧情,此人称为talkee。
为了招徕观众,戏院组织个小乐队,请人写歌,然后到各地去演唱、推销。
<桃花泣血记>是上海联华影片公司的产品,剧情是一位富家少爷爱上穷人家的女儿,门不当户不对,父母反对,等这位少爷闹家庭革命,跑出来见女友的时候,女友已经自杀。当时的电影,大都是挑战传统,强调自由恋爱的正当性,而且往往是悲剧收场。
歌词是按电影内容写的,共12首,现保存的只有11首。作曲是王云峰,作词是詹天马,两人都是戏院的talkee。王云峰曾赴日本东京神保音乐学院深造,但作品不多,最后一首作品是<补破网>。
世上第二首台湾流行歌也是1932年,也是电影的宣传歌,也是上海的电影,叫<一个红蛋>。剧情是一个女孩嫁了一个不能人道的丈夫。<不能人道>,当然不会生小孩,所以每当看到邻居送红蛋,她就很难过。现代的人不能体会,以前的女人不会生小孩是多么可怜的事。公婆谩骂、社会唾弃、丈夫不爱,更悲哀的是将来没有人养老,那岂只是可怜,简直是凄惨。电影的主题是告诉世人,有些女人不生小孩是丈夫的责任,等于替那些不幸的女人讨个公道。<一个红蛋>的作曲是邓雨贤,作词是李临秋。
从此时开始,台语歌萌芽了,陆续有作品出现,较有名的是:
▲1933年 望春风、月夜愁
▲1934年 雨夜花、春宵吟
▲1935年 农村曲、碎心花、河边春梦
▲1936年 心酸酸、白牡丹、双雁影、悲恋的酒杯
▲1937年 桃花乡、月夜叹、送出帆
▲1938年 四季红、心槽槽、心茫茫、港边惜别、南都夜曲
▲1939年 老长寿、满面春风、什么叫做爱
▲1941年 春花望露
这些都是大战之前的歌,我稍作重点说明。
首先介绍<雨夜花>,作曲邓雨贤,作词周添旺。
这首歌好听又好唱,音域很狭,只有八度。据说此歌原本是儿童歌曲,曲名叫<春天>,不很流行,是周添旺将它换了歌词之后才传遍全岛。周先生真是功不可没,没有周先生这一笔,此优美的旋律恐将失传。
很多人喜欢这首歌,海外侨胞聚会也常唱此歌,此歌也有英文、日文的译作,因此很多老外都认识这首歌。
再来介绍<悲恋的酒杯>,作曲姚赞福,作词陈达儒。
这是一首优美的Tango舞曲,因为好听,所以改为华语歌<苦酒满杯>,由谢雷主唱轰动一时。作曲姚赞福是一位传教士,香港基督书院毕业,除了传教工作,也在胜利唱片公司担任作曲。
再来介绍<月夜愁>,作曲邓雨贤,作词周添旺。
这首歌很好听,是Rumba舞曲,音域中等,11度。
第一句歌词「月色照在三线路」,像高雄火车站前面的中山路,当时就叫「三线路」,三线路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原因是满清时代台湾的路很狭,日本人来了之后象征性地在各大城市开辟几条宽广的马路,中间快车道,两旁慢车道,总共三线,所以叫三线路。当时三线路的情景和现在全然不同,当时没有摩托车,没有自用汽车,只有少数的客运车、货运\车,显得路宽车稀;很久才有行人走过,很久才有脚踏车经过。在那种情境,透过分隔岛的椰子树,遥望夜空的明月,也是诗情画意。<月夜愁>真的好听,因此广受欢迎,风靡一时,后来填上华语歌词,就是<情人再见>。
再来介绍<心槽槽>,这首歌原本不受重视,也少有人唱,是电视把它拿来当连续剧的主题曲,才引起大家的注意。此旋律的特色是哀怨而不悲惨,将少女想会情郎而不可得的无奈描写得恰到好处。里面有一句歌词,我非常欣赏:「世间有人有烦恼」。真的,每个人都有烦恼,只是烦恼不同而已。此歌作词陈达儒,台北万华人,1917-1992,他的特色是大量生产,我们唱的台语老歌,一半都是他写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白牡丹,双雁影,心酸酸,农村曲,港边惜别、安平追想曲。
顺便介绍另一位作词者周添旺,1910-1988,也是台北万华人,也是多产作家,可以说他和陈达儒包办了大部份的台语歌曲。周添旺最有名的作品是雨夜花、月夜愁、孤恋花、河边春梦、异乡夜月、秋风夜雨。
最后介绍<望春风>,望春风这首歌学问可大了,我知道这首歌不错,但从来就没有想到那么伟大。去年10月联合报和台北市政府合办一个活动叫做<歌谣百年台湾>,期间一个月,总共收到22万张明信片,票选结果,第一名是望春风。<歌谣百年台湾>以1945、1980为界,将台语歌分为三类给读者票选,票选结果,老歌第一名是望春风,1945以后的第一名是旧情绵绵,1980以后的第一名是酒后的心声。该活动也办国语歌的票选,票选结果老歌第一名是何日君再来,1962以后的第一名是小城故事,1980以后的第一名是听海。
<望春风>可说是雅俗共赏,不但一般听众喜爱,内行人也特别重视。留学意大利的声乐家吕丽莉说:「望春风是我心中排名第一的台语歌谣,是大众音乐的经典之作,越陈越香。」更伟大的是「歌谣百年台湾」活动开始之前,台北市文化局邀请三十位重要人物,拿三百首歌请他们选出最喜爱的十首歌,叫做「十大百年金曲」。这三十位包括歌星、乐师、作家、议员和记者;这三百首歌是二百首华语歌,一百首台语歌。票选的结果,第一名也是望春风,可见望春风的魅力,真是轰动武林,惊动万教。难怪马英九说:「我读台大的时候,全校同学都唱这首歌,本省人唱,外省人也唱,俨然走台大的校歌。」
顺便告诉大家十大百年金曲的其他九首歌,第二名是不了情,第三名是绿岛小夜曲,其他依序是思想起、望你早归、心事谁人知、何日君再来、烧肉粽、祈祷、小城故事。
望春风既然是第一名,那麼我们就有必要介绍作者。作词是李临秋,他写这首歌的时候才25岁,他说作词的灵感来自西厢记,西厢记有一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所以他就写「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甲看觅.…¨」。
作曲邓雨贤,桃园龙潭人,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台北日新国小教师,毕生热爱音乐,每月发饷第一件事就是买乐谱。音乐就是他的生命。走路的时候打拍子,吃饭的时候打拍子,随时随地寻找韵律,脑海里经常浮现着音符。早期的台语歌都出自他的手。最有名的四首曲是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合称「四月望雨」。战前全台湾的歌迷都知道「邓雨贤」三个字,这真是客家人的光荣,只可惜英年早逝,只活39岁(1906-1944年)。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6436.html?tp=0_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3
望春风首度传唱于1933年的日治时期台湾,歌曲作曲者为知名作曲家邓雨贤,作词者为李临秋,而原唱者为30年代的古伦美亚唱片当红歌星纯纯。

从1930年代初问世以来,望春风一直是台湾最受欢迎的台语流行歌曲、台湾歌谣之一。2000年,一项由台湾官方与民间媒体举办,超过220000人参与的《歌谣百年台湾》活动中,该曲获得最受欢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该曲使用传统五声音阶结合而成的特殊独有优美旋律,亦为许多国家普遍认为是极具特色的“台湾调”。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03
望春风是传统民歌,陶喆后来改编过了
第3个回答  2009-02-05
不是的。 望春风首度传唱于1933年的日治时期台湾,歌曲作曲者为知名作曲家邓雨贤,作词者为李临秋,而原唱者为30年代的古伦美亚唱片当红歌星纯纯。
还有..我最早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