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地质构造及够着地貌失分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
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第一级和第二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或称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数是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营力雕琢的结果。如水平岩层地区的构造阶梯,倾斜岩层被侵蚀而成的单面山和猪脊背,褶曲构造区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断层线崖、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貌形态有明显的差异。地台区以宽广的平坦地面为主,如非洲高原、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台区的山地也是宽缓的褶皱山和断块山,如中国太行山和鲁南山地。
由于刚性地块的拱曲张裂,地台区常出现地堑型陷落盆地,如东非裂谷、莱茵谷地和中国的汾渭谷地。地槽区最主要的表现为狭窄带状、弧形转折、延伸数百以至数千公里的线性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它们都是年轻的地槽褶皱山脉。按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从石炭纪以来,尤其是中生代以来,曾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大陆是由统一的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分裂而成的。地壳一面在新生,一面在消减。板块边界(海岭、转换断层、深海沟和地缝合线)是地震和火山活动、构造和地貌演化的主要场所。过去所说的地槽正是板块俯冲消减带——深海沟的位置。日本列岛—琉球—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岛弧—深海沟系正是典型的现代地槽。与板块运动相联系的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强烈隆起,在第四纪时期上升了3000~4000米,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地质构造指的是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很早受到人们的注意。在19世纪80年代,戴维斯指出:构造是地貌发育的三大因素之一。1923年彭克在《地貌分析》一书中指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要从动态构造的变化中去研究,使构造地貌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此,地貌学从研究静态构造地貌扩展到研究动态构造地貌。20世纪50年代中期,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以及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性地貌的研究,使构造地貌学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构造地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发展。 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首先,构造地貌学研究明显反映静态构造的地貌,即静态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其原始构造形态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在地形上。因为后来的构造运动会使地形发生变化,以至倒转;外力的侵蚀作用使原始构造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由古老构造形成的背斜山、向斜盆地、断层陡崖等原始静态构造地貌上会出现一些次生构造地貌。如背斜山顶部最易受侵蚀破坏,一旦顶部的刚硬岩层被蚀穿,裸露的下伏软弱岩层更容易被蚀低,于是在背斜山轴部形成一个顺背斜走向发育的谷地,称为背斜谷。背斜谷两侧即形成单面山。相反,顶面由硬岩组成的向斜在外力侵蚀中可能反而残留为高地,构成所谓倒转的向斜高地,称为向斜山等等。

构造地貌
其次,构造地貌学还要研究明显反映动态构造的地貌,即动态构造地貌。现代构造地貌研究已不限于单纯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和静态构造的关系,而是着重探讨不同地区和全球性新构造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方向运动使地形产生高低变化,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高原或台地,下降的平原或盆地。也反映在水系的排列形式上,如地面大面积倾斜上升形成平行状水系,局部的隆起和凹陷依次形成放射状水系和向心状水系,沿穹状隆起的边缘形成环状水系。间歇性上升运动可能形成阶梯状的地貌,如山麓阶梯、河流阶地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