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如题所述

康熙收复台湾时候的火炮,没有想象的那么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怂,处于清朝明末以来的巅峰状态吧!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火器相对于明朝是落后的,更有野史记载,说康熙年间曾有人制造出能连发28发的机关枪,清朝统治者却弃之不用,对火器不重视,过度重视骑射为根本。

比如,在康熙与乾隆等皇帝执政期间,多次组织大型狩猎,强调八旗子弟不忘骑射,因此有人将其解读为满清“重骑射,轻火器”的误解。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军队过于依赖火器,火器在装备中比例过高,导致了八旗骑兵的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强调骑射为根本,本意应该是强调加强士兵的体能训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士兵的体能训练都是重中之重,十分正常,不能因为统治者强调那么一两句,就说明问题。

清军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火器的进步。按照道理来说,中国是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战争中的国家,在火器发展方面应该是比其他国家强劲的,但是中国火器领先世界的局面只支撑到了明朝初期,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火器已经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后,展开了新的世界征服之路,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西方国家的火炮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终从海面传入到中国。

比较有意思的是,西方战争主要在海上,因此喜欢研发大口径的重火炮,重火炮反而得到中国统治者的青睐,西方人陆战一般规模小,喜欢野战,运动性强,而中国打仗以步兵为主,城防战始终是战争的重要形态。

将这种火炮与城墙相结合的战术,急速的改变了中国战场的战争形态,以前打仗全凭人冲,依靠西方人出口到中国的火炮,明朝官军曾在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中严重挫败了后金的攻势,皇太极登基之后,开始加大对火器的研发,明朝与后金的战事,促进了中国在明清易代时的火器快速发展。

有了火炮之后,本来不擅长攻城的清军在入主中原的战争中,简直是如鱼得水,通过仿制西方红衣大炮,清军最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火炮成为明清易代最标致性的武器,对于这一点,清朝统治者未必不知,不要嘲笑任何一个傻子,能够成功必然就有可取之处。

清军入关之后并没有放弃对火炮的制造,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拥有火炮114091门,火绳枪262365支,这个火器装备比例并不低。

可以说,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火器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在收复台湾之战中,火炮必然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清朝的火炮就比当时的西方进步,而是西方虽然更新了火炮,中国通过改进火炮,也没落后多少。

当时康熙时期的清军,并不强于从西方进口火炮的郑军,在火炮差距不是很大的基础上,清军依托数量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尤其是郑军内部反水严重,在心理攻势上就被清军打败了。

康熙收台,不完全是依靠武力,而是气势。

在康熙后期,清朝主要的敌人来自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政权,在劳师远征的过程中,火炮必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清朝的火炮技术开始停滞不前,当时闭关锁国的国情也也不会从西方进口火器。

而这段时间,却正是西方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到1840年的时候,西方已经完全赶超东方。

当然,能够使得西方敢于入侵中国,单纯的火炮进步也是不够的,更为主要的还是蒸汽动力的帆船的进步。

1803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已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能够应用于实战的蒸汽动力船,随后,英国大力研发,为英国的舰队成为19世纪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1840年,英国在配备新式军舰以及新式火炮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进行入侵,这场战争被认为中国近代之耻,实际上,却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以陆军为主的清军只有挨轰的份。

中国是以陆权为根基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很少有来自海洋的威胁,清朝统治者也认为最威胁中国的方向,应该是西北,从而忽视对海防的建设。

当然,要建立一支近代意义的海防又谈何容易,整体上来说,鸦片战争被打,也只是全面落后的一个缩影,并非单纯是巨舰大炮的原因。

有些时候,以历史马后炮的视角来看待古人,难免会笑其愚蠢,如果我们置身处地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并非清朝统治者不注重火器的研发,而是整体上忽视了科技的发展,封闭起来的国家,最终只能被世界所抛弃,这就是清朝统治面对问题的根本症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