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芙蓉镇》说了些什么

据说是茅盾文学奖《芙蓉镇》作者古华的同乡何建新写的
我在起点中文网上看的,只有几章,吊我胃口,看不过瘾,谁有全版呀

“把自己烧进去”:实现人的主题

——访《再见芙蓉镇》作者何建新

记者 韦衍行

1、关于《再见芙蓉镇》的缘起

记者:最近您的新书《再见芙蓉镇》在起点中文网首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能和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缘起吗?

何建新:说到《再见芙蓉镇》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家乡,湖南省嘉禾县石桥镇,这里出过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古华,他写的《芙蓉镇》在七八十年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拍成了电影,获奖无数。

记者:我记得电影《芙蓉镇》是在湘西王村取经拍摄的,现在这个地方就叫芙蓉镇。

何建新:是的,谢晋导演的电影拍得非常好,精彩的展现了原著的思想,姜文、刘晓庆的表演也非常出色,电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王村改名为芙蓉镇,现在这个地方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而我的家乡,错过了这个荣耀的时刻。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从网上看到有资料说嘉禾县对于“溜走的芙蓉镇”非常惋惜,《再见芙蓉镇》是为了把“芙蓉镇”再找回来吗?

何建新:(笑),我是比较佛系的一个人,如果《再见芙蓉镇》真能把“芙蓉镇”找回来,我当然会非常高兴。这个书名再见芙蓉镇,再见说的是离别,也是再次相见的意思。

近些年,嘉禾县县委、石桥镇政府都在为“芙蓉镇”正名出谋划策,比如嘉禾县政协第九届全会全票通过《关于把石桥镇打造成芙蓉镇原型地特色小镇的建议案》;石桥镇已经将古华出生地申报为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名更名为芙蓉村。

经济发展,文化先行。嘉禾县人文历史资源得天独厚:嘉禾是炎帝教耕之地,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嘉禾是民歌之乡,“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凭一己之力代表南方与北方半分天下;嘉禾十景“珠泉涌月”、禹迹龙门、丙穴瀑练、晋屏晚翠、普济钟疏等文化内涵丰富,值得大力弘扬,比如珠泉亭楹联,逢人便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勉励官员清正廉明,惠泽于民。

嘉禾有如此美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我非常愿意把他介绍给全国的朋友,而不仅仅是芙蓉镇。

记者:您好像还没回答《再见芙蓉镇》是不是为了把“芙蓉镇”再找回来,这部作品是受人委托而写的吗?

何建新:我花了8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和古华的《芙蓉镇》一样,《再见芙蓉镇》只是自己心中所感所悟,里面有许多人的原型,有30年多年社会的变迁,虚实结合,虚实相间。

我看你年纪不大,应该是个90后吧。你可能无法想象,二三十年前,人们买肉是要挑肥的买,你也可能从来没有体会过吃不饱饭的滋味。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只是想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当你知道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你就会珍惜,就会感恩,就会思考,就会改变,少年强则中国强。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这本书是一本教化意义的书吗,现在的年轻人愿意看故事,但肯定不愿意听说教。

何建新:我尽量不惹年轻人讨厌。当一个人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说教,这种人自己的经验并不见得比年轻人高明。我欣喜的看到年轻人不再听什么信什么,他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另外,其实我并不老,只是长得比较着急。

我着急的不是没人读我的书,而是现在这个社会文化环境,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思想上,劣币驱逐良币,黄赌毒、麻痹精神的东西一定是最快最容易传播的,因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人性也有许多优点,我只是在我的作品中展现着这一切,提供给人思考,说不上教化意义,如果读者真有所得,那也是他本已具足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记者:这本书你花了八年时间写?

何建新:其实这本书是意外所得。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不是专职作家,我一直在工作,用的是业余时间,每有感悟就写一写,有时候十天半月才写几个字,断断续续,删删减减,8年时间写了30万字,后来删减到10万字,再扩充到20万字,最后发表时大概18万字。

记者:那你对这部花了8年时间的作品满意吗?

何建新:满意也不满意,满意的是他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而且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我在起点文学首发,后来阿里文学、逐浪文学等网站都主动联系我签约,这说明还是有人认可这本小说的价值,也有影视公司想买断拍摄的版权,再现芙蓉镇的风光;另外石桥镇正在打造芙蓉镇的IP,能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我也非常高兴。不满意的是《再见芙蓉镇》作为我的首部作品,还比较稚嫩,希望读者海涵。

2、《再见芙蓉镇》与《芙蓉镇》的相同与不同

记者:《再见芙蓉镇》说是《芙蓉镇》的姊妹篇,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建新:首先我和古华都来自同一个乡镇,我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对这片土地有天然的热爱,古华的《芙蓉镇》和我的“芙蓉镇”,原则上没有什么不一样,天底下有许许多多的“芙蓉镇”,他们都一样历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但是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虽然在同一个地方,但你看到的世界,和他人不一样,因为对你而言,世界,就是你理解的样子。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芙蓉镇日渐冷清,而芙蓉镇的那些故事却在时间的河流中越发显得珍贵。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让你感动。

记者:您书中的一些故事匪夷所思,我很好奇,这些故事是怎么想出来的?

何建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里面许多故事都是在集市听来的,我小时候在镇中心完小读书,我对石桥的市集印象深刻。

嘉禾县有赶集的文化,石桥镇每逢一四七赶集,塘村每逢二五八赶集,嘉禾县城每逢三六九赶集。

赶集是乡村人们非常重要的活动,相当于手机的朋友圈,哪天不刷就难受。更何况,赶集3天才一次。

商人每天都有赶不完的集,普通人一般就赶最近的集市。

石桥圩,不大的集市,市集中心是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被岁月磨得光溜明亮。

民以食为天,最中心是卖肉的铺子,卖肉的胡屠夫一口大刀上下翻飞,一圩杀一头大肥猪,从来不卖隔夜肉,这样的铺子有十多个,旁边是两家卖豆腐的,村尾的毛头点的水豆腐白滑水嫩,吹弹可破,等不到散场就卖光了;卖菜的王麻子天还没亮就在地里择了青菜,赶了3里的路,绿油油的菜叶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很快就上了人们的餐桌。

肉铺东边是卖箩筐、簸箕、扫把、竹椅、竹筷的,都是用竹子制作而成,清白、墨绿的竹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再往前走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鼻,那是附近有名的药仙,从山上挖了喊不上名字的草木茎叶,有治跌打损伤、有治伤风感冒的,还有强腰固肾包治百病的;

南面有针灸拔罐的小摊,理发烫头的小店,还有笑容满面身在暗处的半老徐娘;西边遍地锅碗瓢盆、刀叉剑戟摆在案前,锄头、镰刀、斧子,各种农具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北面是吃点心的小摊,最受欢迎的是米豆腐,还没到晌午就坐满了人,有人吃完就走,也有人打上半斤水酒,要一碟花生,跟南来北往的人一起说天南地北的话,直到散场。

人群来来往往,集市熙熙攘攘,酒香汗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人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我小时候最盼望赶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花1元钱买一个带肉的油糍粑。

人的最淳朴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希望能够满足口腹之欲,希望生活衣食无忧,希望过得幸福。

在物质缺乏的时代,你多吃一口,我就只能少吃一口,而如今,我们已经不再为吃穿发愁,我最大的愿望已经不是赶集花1元钱买一个带肉的油糍粑。

现在这种糍粑需要5元钱一个,我现在还吃,非常好吃,但这已经不是我最大的愿望。

记者:那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何建新: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的孩子生活得更好,能够真正的体验生活,就像我小时候一般,感受到芙蓉镇的烟火气,听大人们讲过去的故事,而不是天天刷朋友圈,看抖音,被动的看别人希望你看到的信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电影《无问东西》里面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7

我百度了一下,在起点中文网上就有连载,自己进去搜索一下就行了。网上也有这个的报道,拷给你,望采纳。网页链接

再见芙蓉镇

                 时隔38年,古华同乡著《再见芙蓉镇》   揭开芙蓉镇不为人知的故事

近期,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再见芙蓉镇》出版,引起了文艺界和旅游界的极大关注。

     《芙蓉镇》不是芙蓉镇

1981年,来自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石桥镇的古华因为写出长篇小说《芙蓉镇》,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后来谢晋导演将小说改成电影《芙蓉镇》一举拿下第7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等5项大奖更是让《芙蓉镇》蜚声中外。

38年弹指一挥间,电影的取景地湘西永顺王村改名为芙蓉镇后,旅游业引来了很大的发展。

实际上《芙蓉镇》的原型并不在湘西,而是古华的家乡嘉禾县的一个千年古圩镇——塘村,刘晓庆拍电影时还亲自到塘村饮食街的何丽香家学做米豆腐。

谢晋导演斯人已去,古华旅居加拿大已有80高龄,近些年来,虽然也有来自真正“芙蓉镇”人的发声,为芙蓉镇正名,但是本身芙蓉镇就是文学上的一个符号,况且湘西的芙蓉镇早已抢得先机,芙蓉镇确实已经从嘉禾溜走了。

      时隔38年,再见芙蓉镇

《再见芙蓉镇》的出版,让嘉禾的人们重新拾起了当年的这个遗憾。 据悉《再见芙蓉镇》的作者是古华的同乡何建新,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担任过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编辑部主任。 何建新与古华同属一个乡镇,虽然历史时代不同,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滋养了同样的灵气。

在《芙蓉镇》和《再见芙蓉镇》中,热闹的圩场,朴实的人民,深情的民歌,甘醇的米酒,火红的辣椒,都能让人感受到芙蓉镇鲜活的气息,甚至“米豆腐西施”胡玉英也在《再见芙蓉镇》里出现了,不同的是《芙蓉镇》中胡玉英是主角,而《再见芙蓉镇》里面胡玉英成了配角,虽然是配角,但她的角色却决定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将故事导向了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作者曾表示,取名《再见芙蓉镇》是对古华的致敬,也是对故乡的反哺。

何建新的家乡除了“芙蓉镇”,还有非常多的人文地理环境,比如郴州的苏仙岭,嘉禾的珠泉亭、普济寺、仙人桥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书中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牵引人心,这些具有千百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场景描述也让人不禁思古怀今,心绪飞扬。

比如,郴州苏仙岭因为苏仙在此飞升而得名,现场还留下有白鹿洞、登仙台等人文景观,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苏仙》中曾记录了苏仙岭的来历,更添苏仙的神秘色彩。

《再见芙蓉镇》以苏仙为锲子:苏母感天地而生苏耽,苏耽游历人间数年,体味世间百态,驾鹤登仙,离去时留下橘井泉香,救人无数。

一千年以后,何兴邦出生于苏仙市的官宦之家,父亲为救灾民获罪,后随母亲来到父亲的故乡仙鹤村,在仙鹤村,何兴邦历经生活的酸甜苦辣,后来又被迫背井离乡,10多年后,终于衣锦还乡, 而此时,仙鹤村因矿产污染,村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死存亡之际,兴邦何去何从。

《再见芙蓉镇》将传说、民歌、神话熔于一炉,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却反射一个小城市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人民的生活变迁,唱不尽的酸甜苦辣,道不尽的爱恨情仇,人性的光辉就在这虚拟与现实之间。

        《再见芙蓉镇》预备拍摄成电影

传闻《再见芙蓉镇》出版不久,就有相关资本向作者抢购电影版权,不过作者并未透露版权是否转让。目前,郴州市苏仙岭、嘉禾县珠泉亭、仙人桥都因为书籍的出版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据悉,嘉禾县早在几年前就与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拍摄电影,斥资数千万想要打造出芙蓉镇这个IP,《再见芙蓉镇》拍摄成电影,或有可能将30年前溜走的芙蓉镇再找回来,这对提升嘉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也是推介嘉禾的人文资源、乡土民俗很好的机会。

第2个回答  2018-08-28
就是古华没有说完的故事,里面涉及一些非常隐秘的话题,现在看到的基本是删减版呀,你懂的,百度搜索这本书可以零星看到点东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