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转化差生

如题所述

初中 数学教师如何转化差生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转化差生?解决学习困造成差生学习成绩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学习不得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差生往往思维不灵活,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应加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注重情感教育。差生的情感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取得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差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2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数学教育方式、方法

现代数学教育必须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为其终身优质发展奠基。中学数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积极、快乐、高效地学习。这就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放弃“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辈子”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挖掘数学学科中的教育思想,更新教学方法,注重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教育应走“多样化”之路

多样化是指多纲或在同一大纲下也有多本及多种考试形式同时存在,在使用上不分地区,不分学校。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也可选用不同的大纲和教材。多样化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结构互补,它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教育多样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对我国而言,各种数学人才都需要,要学的数学很多,但人们不可能都学,也不需要人人都学相同的数学,而且更多的数学知识需要人们进入社会以后再去获得,因此只有多样化的数学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知识的互补。

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数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活动和人的一般思维活动一样,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适应数学实践活动的不同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是思维,就学生个体而言,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在心理学上就是思维品质。人的思维品质就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一般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然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数学课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科之一,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

3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参与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数学问题的广阔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创设以下情景:预先布置每个同学准备一小袋稻谷、一张报纸、测绳、尺子,做晒谷子、收谷子的游戏。因为在收稻季节,同学们在家里经常帮家长晒、收谷子,所以做得非常认真。谷子收好后,问:你们堆的稻谷堆是一个什么体?(圆锥体)你能用测绳、尺子量一量,再算出你自己所堆稻谷的体积吗?如果每立方分米稻谷重0.545千克,你堆的稻谷的重量是多少?对于设置在眼前的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问题,同学们感到非常有趣,个个都认真思考并在同桌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结果得出:1.用测绳与尺子量出稻谷堆的底面周长和高,算出体积,再算出重量;2.用测绳与尺子量出底面直径(半径)和高,算出体积,再算出重量。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倍增,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托尔期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才能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关于课堂教学与练习、研究性课题的作用。在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道难题的解答,应不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和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接收老师的答案,而没有深入领悟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题目的设置上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思考,反复思考,将与该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回顾与思考,使得学生在探索思维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经历这一过程之后老师再加以讲解,学生便会加强记忆深入领悟题解。

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习题常见的有教材上的传统的习题,这类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题技能,加深知识的巩固。但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老师还应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老师编设习题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层层分解;二、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习题,启发学生多角度的去解答。以上两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解答题目,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既能使学生正确解题,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把数学学习从课堂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4

营造数学课堂氛围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营造数学课堂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从而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要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就要在导入新课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新课导入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疑导入或趣味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可以给出问题:从万宁到海口的办法有多少种? 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纷纷讨论,热烈发言,将他们的发言整理出如下问题:(1)直接乘公交车到海口有一种,(2)可以乘出租车到海口有一种,(3)可以先到琼海,再到海口,有几种。更有趣的是学生说走路到海口,这也是一种方法,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愿意接受老师继续讲解这两个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因而对学习数学多了一份兴趣,明白了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就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1.调动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传染性,而教师的情绪更具有感染力。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中形成某种心理气氛。如果教师保持精力充沛的教学热情,也就是把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注入课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乐于接受并反馈信息。

2.精心备课,用渊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折服学生

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应备自来水”,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给学生人格榜样的同时,还要以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才能使自己的教师形象更合格、更具魅力。因此,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目不转睛,跟着你思考、探求,最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还要靠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教师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