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洛丽塔》对比原著小说,有何不同?怎么评价?

《洛丽塔》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情爱故事。

就97年版本的《洛丽塔》而言,还是相当还原原著的。男女主角的选角都非常贴合原著中的形象。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对于男主角亨伯特这个人物的形象处理吧。这部小说是以男主为视角的传记式小说,所以更偏重男主个人的情感变化;而在电影之中,导演将男主的某些部分特征隐喻了,让洛丽塔感情更加饱满完整,加入了不少两人之间的互动。这种改编有洗白恋童癖之感,但是却也从新的角度补完了整个故事脉络。

《洛丽塔》改编自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在出版之时就饱受行业之中的各种争议,但是却格外受到电影界的追捧,不仅早在63年就有成功改编上映的经典之作,97年再创作的这一版依然被奉为经典,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洛丽塔情节”这个名词都深深挂钩着“恋童癖”,就可知其带来的影响。

跟63年的相比,97年的版本之中不仅演员形象更加贴近原著,情节和隐喻都较之于前作更加服帖于原著。如果非说有什么表达,或许在电影之中,对任何事物都进行了艺术性的粉饰。尤其是97年版本的《洛丽塔》,全片没有一个过度裸露的镜头,但是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色片之一。

故事讲述大学教授在游历美国时,由于过往情事而对女房东的12岁女儿产生了异样的情愫,并在随后与其发生了关系,但随着少女的成长,她开始厌恶这种感情和教授,并在策划逃走,却没想到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在《洛丽塔》原著中,这本书自白于“死囚犯亨伯特”,人物采用第一视角,也就意味着对于亨伯特的描写要远超于其他角色,所以在书中的男主较之电影中的形象,人物形象更为复杂、多变、甚至是拥有更多的黑暗面——他是个板上钉钉的恋童癖,甚至一度为了独占洛丽塔想过要杀掉她的母亲。

与其说洛丽塔曾出于懵懂诱惑了他,不如说洛丽塔的存在,于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但是在电影中,导演在为“洛丽塔”赋予了更为立体的形象的同时,也多多少少削弱了男主的形象。也使得这个悲剧故事多了一份凄美。

但其实就《洛丽塔》这个故事而言,这段往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最悲伤的不是这段感情,也不是男主,而是洛丽塔——当她年少之时懵懂之际,她好奇去探索成人世界时,遇到的却是亨伯特这个“恶魔”,他是她这堕落一生的罪魁祸首,是她这悲剧一生的根本原因。而在小说之中,洛丽塔更类似于一个符号,一个能够诱导人性原罪的符号;在电影之中,导演为洛丽塔补完她的某些情感发展,让她更称为“人”多一些。这对于电影改编而言,这样的改编也让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更加饱满的故事,但就还原原著而言,这样的改编也减缩了原著中所想表达的情绪和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6

电影《洛丽塔》评论其实两极分化挺严重的。喜欢的人说这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讨厌的人说这部电影是恋童癖。我个人来说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我只看过97版的《洛丽塔》对其他版本的洛丽塔不是很了解。97版的《洛丽塔》拍的非常的唯美,演员的选角也是很有准确。

至于与小说的区别,因为我看小说的时间比较久,能想起来的就是他们叙述故事的方式。小说里的故事是由亨伯特这个角度展开的,当然由亨伯特的视角来看的话,可以使观众更多的对亨伯特产生同情心,而电影的角度则是以上帝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虽然还是会侧重亨伯特吧。最起码观众对洛丽塔的重视比小说多了一些。

这部电影被有些人抨击为“恋童癖”“卖肉”等等,但是《洛丽塔》想要表现得不仅仅是少女美好躁动的胴体还有洛丽塔自身的精神,自己身上的抗争精神,不愿服从命运以及经过了时光的磨和之后剩下的淡然。

其实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能表达的都是不仅仅是色情的东西更多的地方需要看观众的共鸣吧。97版拍的太过于唯美以至于我都忽略了男主对洛丽塔的爱情而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洛丽塔上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太美了!美的不可方物。

如果想要去体验洛丽塔的美丽,可以去看一下电影和小说,都是很经典的作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2

《洛丽塔》对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相比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前者对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这段看似荒诞的的畸恋是带有极强讽刺意味的,而在改编之后,电影所更为着重展现的就是“宁愿看她一眼就死去”,如此近乎疯狂痴迷般的爱意,从讽刺到对爱的展现,使电影虽有着原著的剧情架构,却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这部电影,个人认为电影《洛丽塔》比原著小说更为出色,因为作为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有着自身时代的局限性,小说发表时间是1955年,而电影《洛丽塔》则是1998年上映的,大众面对这段中年与少女的爱情观念,其实都发生了很大的改编,爱情并不应该被年龄所局限的现代思维代替原有的讽刺,使电影从情感上来说能更能触动观众。

不少看过原著的人,对亨勃特这个角色的认知他是变态的,但这部电影在对他的刻画上,却更为注重于了他对初恋情结的刻骨铭心上,他对爱情的执念才是这部不论畸恋的成因,而从洛丽塔的角度来说,她所想要的并不是于亨勃特的爱,而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就为电影埋下了悲剧的诱因。

电影《洛丽塔》的出色不仅是在内核上的与时俱进,杰瑞米·艾恩斯精湛的演技,将其所饰演的中年继父对洛丽塔那一腔痴爱,尤为矛盾的内心演变演绎的淋漓尽致,而饰演洛丽塔的多米尼克·斯万,她演技与颜值的兼具,更为这场悲剧平添了一份唯美的基色。

第3个回答  2018-11-09

《洛丽塔》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这个关于中年大叔教授和未成年的少女故事,至今依旧是一个经典。它在美国1998年9月25日上映,这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也有待商榷。对于这个大叔对未成年少女的畸形爱恋,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恋童癖,争执不下褒贬不一。

在原著小说中,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写作手法上,用了自称“我”的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亨伯特的角度和视角展开的,展示青年时期亨伯特与阿娜贝尔的爱情,和最终阿娜贝尔意外去世他的心理状态变化。也体现出了亨伯特在中年遇到了洛丽塔时,对她如此深刻的迷恋和痴狂。

这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品。《洛丽塔》是在1955年出版,在作者的写作年代,书中的这种感情是更加不被认可。

而在电影中,是用比较中肯的角度去描述这一个故事。因为电影自身的特质,观众们观影时是以上帝视角去看这个故事的。

电影中无形中把这段爱恋美化了。那个亨伯特第一次看到洛丽塔的场景,阳光、洒水、属于少女的优美身段,就连观众也忍不住被她的美震慑。导演选角上,扮演洛丽塔的多米尼克·斯万当时的年龄是14岁。

大概是欧美人的长相都比较成熟,在影片中,观众甚至会忘记这是一个14岁的少女。某种程度上来说,给这段畸形的情感美化了不少。人们会沉浸在这个故事,一个大叔因为他心爱的人而疯狂。为了能够待在她身边,甚至娶了她的母亲。他的眼中是她,心里是她,笔记本里写的是她,细密痴痴的爱恋写了一页又一页。

其实洛丽塔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少女,只是在亨伯特的眼里被美化了。洛丽塔并不爱他,她更像是一个道德观念并不强的少女,她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出于少女的好奇和顽劣。

而亨伯特他的心理在初恋意外去世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这是他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在他第一眼看到洛丽塔的时,他毫无抵抗力地爱上她。

说回来,亨伯特到底是爱她,还是仅仅是内心的占有欲作祟,这也见仁见智了。

第4个回答  2018-11-02

电影《洛丽塔》和原著小说究竟谁更好看、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些年来一直颇有争议,即使原著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承认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拍了一部成功并且有魅力的电影。不过我仍然觉得电影《洛丽塔》永远达不到原著小说的高度!

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都清楚《洛丽塔》的内容其实是由男主角亨伯特自己讲述的故事改编而来,亨伯特那种夸张、矫揉的语气自始至终贯穿着整部小说。而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亲自改编的故事加入了几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

让人怀疑它有几分可信的同时又被这个凄冷的爱情故事感动,然而问题就在于我们除了亨伯特那中颇具特色的语气之外,并没有一种新途径、新的声音让我们了解事件本身。所有故事,我们只能听亨伯特的,听他的谎言。然而,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纳博科夫的独创性也正在此体现。

再回过头来看库布里克改编的电影,以电影的影像和简短的台词对话想直接再现小说语气的含混性和虚虚实实的感觉是不可能的。所以电影有电影的领域、小说有小说的疆土。导演最多只能做到电影有电影的特色,而不能完全的将小说尽善尽美的展现给观众。小说篇幅之大,能把每一个角色的人物内心进行详尽的刻画。但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对于人物刻画肯定是无力的,这也是电影达不到原著小说高度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