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卫的重要建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现存金乡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
1、杨广源砖雕花墙:金乡杨广源(原潘氏故居)在西门,第二进庭院内左右厢房前有砖雕花墙,为清代遗物,现搬迁至金乡镇文体中心内。砖雕花墙平面为半个“口”字形,双面雕饰,左右两堵对称,每堵高2.4米,长11.3米。总共16面,计228块砖雕。每砖雕饰花鸟山水等图案,构图生动形象,刻艺精巧娴熟,特别是所雕人物于平易中见神采,如梧桐树下专心看书的先生,松下玩耍的孩童,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83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2、东门余家大屋: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大院原属宋家,台门阔大。乾隆时卖给余家。座北朝南,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系三进二厢四合院式。大台门进去是大院子,地面长石板铺成,院子北面是第一进厅堂及七间大屋。大厅开阔,硬山屋顶,梁、枋粗壮,为穿斗式结构,斗拱精雕细作,嗝扇、花窗等装饰讲究。前院东首围墙有圆洞门,进门有偏厢房。
厅堂及两边七问房屋长十多米。其后面,是第二进大院子,两边有厢房,后面再有厅堂及七间住房。无论前院、后院,从院子走上大厅,均有讲究的三级石台阶,台阶两边有石鼓墩。
3、楼下郑氏庄园:位于城外郑家楼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郑昌作、昌儒兄弟俩建造。座北朝南,占地约30亩,共65间,保存较好,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整体建筑由六合院组合串连,四周有石墙围界,后临河,砌置三个水门埠头。前厅天井均铺设花岗岩长石板。各屋之厅堂、屏门、斗拱、挑檐、瓦档、脊饰别致,做工讲究,气宇宏伟。其中厅堂之上的蜈蚣式车龙骨盘顶在浙南古建民居中较为少见。
4、大夫第: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鲤河街,占地2000平方米,三进七开间,两旁有东花厅、西花厅,后院落有厢房。此宅南首有两个台门,朝鲤河街的东台门上有“大夫第”三字,台门两边的墙雕对联为“山明水秀,鱼跃鸢飞”。进台门为天井,有朝北石屏风。整座大宅环境幽静,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5、百步街陈宅:百步街位于西门,长百步、阔5米左右。陈宅建于清康熙年间,有两道台门错开,均朝南。即进第一道台门后先向左拐几米,再向右转进二台门。古代第二道台门称萧墙。此宅有前后院落,二进五开间,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
6、方宅:民国初年建筑,占地1500平方米,钢筋水泥砖木混合结构,为比较典型的“巴洛克”洋楼。二层四周有“走马楼”,中堂水泥地面嵌镶艺术铜条。方家当时为金乡之豪门巨富。现保存基本完整。 7、袁宅:建于1925年。与方宅风格相似,同为“巴洛克”式。五开间,两层,两层楼上有近100平米的大厅。后院落两旁有两层小楼和厢房。占地1500多平方米。当时袁家亦为金乡巨富。现保存基本完整。
其他古宅:张家台古宅、南门陈家、凤仪街张家、凤仪街殷家第四房、夏家;西门杨广源、朝北张家、殷家第七房、潘家;夏八美宅、湖里古宅。 贞节牌坊,建于清代,原位于西门大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迁至金乡狮山公园。系四柱三间三楼式仿木石构建筑。通面阔5.24米,高3.75米。坊柱呈方形,四柱上端均置石狮。柱脚前后设抱鼓石。明问坊额横题“贞节”,左侧直刻“雍正十一年十月”,右侧直刻“伊师益妻杜氏立”。次间坊额浮雕如意图案,阑额上施斗拱,上承悬山顶。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杜氏)年二十六夫亡,葬舅姑及夫,尽心课稚子成名,守节四十年,雍正八年题旌”。
民谣云:“一亭二阁三牌坊”。实际上,不只“三牌坊”。其中有位于凤仪西段北首的一牌坊为夏咸泰妻王氏立;还有为夏维川妻王氏立、为顾德荐妻林氏立的牌坊等,大都是贞节坊。 1、洗马桥:始建于明末。位于南门外一华里处。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 788)重修。七孔,桥面八块石板并铺。桥两旁石栏杆上雕有24对小石狮,形态各异。两端栏杆与桥面衔接处各有一对伸颈飘鬃的石马。 该桥因抗倭将士沙场征战归来饮马擦洗于甘溪畔而得名。
2、状元桥:位于金乡镇坊下村。建于南宋时期。桥横贯东西,为梁式石桥,架设于金乡和钱库两镇的古道上。桥高约四米,跨度三间,长12.4米,宽2.5米,中孔长7.20米。每孔桥由5条青石板并铺而成,桥中间两柱墩各由4条长条形方柱上横帽梁石构成,两端码头用规则块石砌筑,桥两首各置八级青石台阶。宋时,陈文之子陈鳌、陈鹗兄弟俩均为武状元,因此名“状元桥”。桥两侧尚存牌坊石柱。 1、七口水井:皆在六百年前筑城时挖掘,水质清洌甘甜,布于大屿小屿两峰之下。大屿山下有“三皇庙”、“玉泉庵”、“义仓南”、“广济庙”四口井,小屿山峰下有“西林庵”、“万善堂”、“沐泗庙”三口。此七井的位置排列斗,大屿山下之四口为斗魁,小屿山下之三口为斗杓。
2、涌泉寺小石塔:石塔立于涌泉寺前。系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现存六面六层逐层递收(原为七层),残高3米,塔身每层内雕趺坐于莲花座、双手合十的佛像一尊,现存十三尊。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颗石珠。该石塔为研究苍南县古代塔的构造提供了实物资料。 金乡的庙宇原来共计廿三座。现存的也有近二十所。
1、城隍庙:始建于明初,是城内庙宇中最有名气的一所,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庙门伟岸,昭示“到此方知”。整座庙系三进、四合院结构,龙角挑檐;中院设石柱古戏台,拱形台顶,木刻精雕,斗拱别致。后院石桥跨池,池水清澈;设太子亭。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卫城清明节庙会,每年热闹非凡。
2、水月堂:在油车巷西首,坐北朝南,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862),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咸丰年间(1851~1862)重修,光绪年间再次修葺。堂分三进,前有凉亭(现仅存基石),中建大雄宝殿,后辟观音阁。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
3、卫国寺:俗称三官堂。清顺治十八年迁界时,遭毁圯,后康熙九年展界,改卫为镇,主建筑逐渐恢复重建。康熙四十九年,当时清军驻防城北,建成卫国寺,后乾隆四十五年(1708)重修。卫国寺为三进寺院。一进院内有石桥、放生池。二进为大殿。
4、中山堂:位于西门外黄泥岙。旧中山堂创自唐宋间,年久倾圮,明万历年间,僧人真瑜等人迁址重建,划定堂界,并告诫继守者不得擅自将田地转卖乡人等。现已由众善男信女捐资重修。中山堂台门内,现有两石马分立左右,石翁仲一尊(为宋代墓葬饰物,从墓地遗址移至此堂内)。
5、凌云寺,俗名东寺,旧名灵峰教院,在灵峰。唐咸通间(861-874年)建,清乾隆壬申(1752年)僧德松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寺旁奇峰突起,岩石题识颇多,又有元丰古桥横卧道旁。
6、宦隐庵:宦隐庵原名“荷庵堂”,因庵中荷花池而得名,位于东门大屿山(狮山)麓。明代卫族始迁祖王贵的七世孙——王之猷辞官退隐,居荷庵堂,改名“宦隐庵”。明末清初陈仓起义时,贡生沈瀛洲,在庵中作《金乡困城记》,曾改称“患隐庵”。原庵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光绪年间两度重修。正厅为木质平房,凤头屋脊。后厅重建,边有厢楼。庵前古井一口,深丈余,水碧清,有“荷庵泉”志书。乾隆、光绪间重修。 1、知新淦县郑噩墓,在金舟乡灵峰古斜溪里,叶适撰志铭。今有摩崖大字云:宋,赐进士第,知新淦县水心郑公之墓。
2、张麒墓:金乡城南郊干溪洗马桥畔,是抗倭将士埋骨之地。1970年曾出土“大明张公之墓”青石碑一块。墓穴同时发现。张公,即张麒,金乡卫第一任指挥使,正三品。
3、史礼保(首任指挥同知,从三品)墓:位于卫城南郊珠明岭马房基路侧,有“明定远将军史公神道之门”十一字石碑一块。
4、李觉坚墓:李为明初随张侯麒从军至金乡,原宁波四明山人。洪武二十年,任镇抚,封信武将军,为金乡李姓族始祖。其墓位于金乡凉亭西山坡。乾隆时重修,立“李觉坚墓”碑,其妻诰封恭人。
5、南昌府通判陈端墓(方下人),在金舟乡珠明岭,门人谢骞撰铭,镌于墓前崖石。
6、岁贡应德成墓,在金乡南门外金字山。
7、陈式纯墓:位于金乡南门外庙湾一山麓。后有陈传,从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