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楷《汲黯传》临写体会]赵孟頫小楷汲黯传

如题所述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赵孟頫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解鉴赏。书法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绘画上成就颇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我国书法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赵孟顺自5岁起就开始学书,临习日课,力学不辍,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由此可见其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道德经》、《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仇锷墓碑铭》等。《汲黯传》书于延祜七年(公元1320年),是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他自称其小楷作品《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道劲,真无愧隋唐间人。”综观全帖落笔迅捷,从容不迫,一气呵成,而无一笔失度。法度严谨,笔笔不苟,笔画起止分明,提按易见,线条硬挺,笔锋坚利。
  在临写此作之前需要认真地读帖,只有对帖中字的用笔、结体、章法等详察细审,才能既从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从动态上理解点画之间的呼应。下面我主要从用笔、结体、韵律、章法等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用笔特点
  首先,侧锋与中锋的运用,多用在横、竖、撇上。用笔上提按使转,方圆兼施。书写方法是:先侧锋入笔,再转为中锋行笔,动作比较微妙,难以掌握。其次,露锋与藏锋并存,且以露锋为主,多表现在短横、短竖等点画上,落笔迅捷,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而无一笔失度。另外,笔画轻重、粗细的变化较明显,此作十分讲究笔画间的粗细和轻重变化,刚柔并济。具体表现为横画较细,竖画较粗,主要笔画较重,犹如音乐中的音符优美灵动,增加视觉美感和富有节奏感。
  二、结字特点
  在结体上,法度严谨,挺秀润健,十分讲究字的揖让,追求顾盼有情,故能开阔而不平析,寓秀丽于苍劲之中。其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平和简静,有轻裘带之风。笔画的舒展与笔势的流畅使全帖呈现出清丽之姿,刚而不狠,谨而不拘,畅而不滑,秀而不弱,继承了晋唐以来小楷书法的传统,为世人所推崇。
  三、风格特点
  这幅小楷作品注重笔画的提按使转,方圆兼施,讲究笔画间的粗细和轻重变化,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地注重取逆势,取空回之势,逆锋始入,起笔处多取露锋为主,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使作品增添了生气和自然之美。同时,此作也借鉴了赵孟頫行书的写法,线条连带自然,有回环之势,体现了些许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但因重心平稳、结体严谨,从而显得隽美动人。纵观全帖犹如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使人悠然崇敬、赞叹。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简单、平和与厚重,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四、章法特点
  此副作品的主要特点为庄肃工整、稳重大方、笔精意畅、清雅爽朗、动静虚实、变化自然。由于是长卷形式,因此章法上采用了乌丝栏界格,有行无列。虽然有界格的限定,但又不觉呆板,反而多了一份沉静与平和之气。整体布局合理,自然生动,使人一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从作品可以看出赵孟頫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道,摇曳生姿,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之感,犹如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汲黯传》是小楷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要想学习、掌握好它的风格特点,必须下大工夫,在平时不断的练习中增加书写经验,体会古人的章法布局、节奏韵律、书写技巧等。在加强个人理论修养的同时,不断反复地读帖、临帖并对照,使自己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