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都是如何引导教育孩子让他乐意接受的?

如题所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应对方式,同时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比较极端。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犯错很正常,完全不需要进行干预,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这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时间的父母很容易养育出传说中的“熊孩子”。

也有一部分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打骂教育非常的推崇,孩子犯错了打一顿就好了,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没有打一顿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不行打两顿。

但是这些青睐过激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胆小懦弱或者过分叛逆的孩子,孩子的教育问题并非单一教育方式就可以解决的。

正值暑期,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起来,张姐本以为不用接送孩子可以轻松一些,结果孩子把家里整天弄得乱糟糟的,张姐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收拾。

于是张姐给孩子报名了一个辅导班,想着孩子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在家捣乱上。

结果孩子上辅导班的第一天就和同学打架了,张姐很生气,忍不住说了孩子几句,孩子随即绝食表示抗议。张姐对此是哭笑不得,不知道孩子从哪学来的这些“孬注意”!

看到孩子真的没有出房间吃完饭,张姐有些担心安慰自己道“孩子不去就不去吧,难得有个暑假!”孩子听到不用去上辅导班,开心地出来吃饭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着类似张姐的拧巴心理,一方面希望对孩子严加管教,一方面又轻易的对孩子妥协,这样的教育引导显然并不利于孩子的错误纠正。

对于孩子教育不得其法的父母,不妨先从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入手,更加有针对性、区别性的对待。

01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有四种,分别是好奇心、叛逆心理、无心之失以及故意为之。

当父母找到孩子犯错的根本原因后,才更加能够轻松的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效的教育建立在父母对孩子行为表现,具备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孩子的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

在婴儿时期孩子就懂得把玩具放在嘴里进行感知,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对外界环境刺激越发的敏感。

前段时间,赵姐吐槽自家孩子把家里的玩具几乎都给拆了,有好多不是组合型的玩具也被拆得七零八落。

自己严厉的批评了孩子不懂得珍惜,结果孩子委屈的大哭起来。

显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犯错,孩子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自己不过是对玩具内部的结构很好奇!

赵姐的做法有些过激了,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难得,值得父母去守护。除了批评之外,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

◆受到叛逆心理的影响,孩子的犯错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反抗。

当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时,孩子有可能会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但是也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为了反对父母,明知道是错误的也要去坚持,这样的逆反心理使得孩子行为常会发生偏差。

◆无心之失主要是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并非是故意犯错,对行为后果缺乏了解。

比如说,孩子对拉桌布很感兴趣,桌布上的物品随着桌布一起移动,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觉得很有趣。

于是孩子加大了拉桌布的力度和速度,结果一桌子的东西就这样被拉到了地上摔得粉碎。

面对一片狼藉,孩子显然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糟糕的情况。

比如说,一家人在聚精会神的看电视,孩子会站在电视前面打断家人。

当孩子的这种故意为之的行为表达方式得逞后孩子会越发的“变本加厉”。

02家长如何引导

通过对孩子犯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家长们会发现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后,更加能够找到改善孩子行为偏差的教育方法。适时地给予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以及造成的结果进行梳理。

引导孩子说出犯错的经过。

这样的表达有利于孩子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教育启发做铺垫。

孩子对于过程的描述也便于家长找到孩子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引导方式,便于从孩子的角度进行问题剖析。

避免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沟通,保持双向沟通很有必要。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处于自我感动的情境之中,更加倾向于自己的理念输出,而不考虑孩子是否配合、接受,这样很容易造成沟通不顺畅。

在孩子眼里说教不过是父母的唠叨,完全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给予可行的建议指导,家长诚恳的态度更容易让孩子信服。

很多时候父母倾向于指责孩子的错误,却没有告诉他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处于迷茫之中。

可行性高的建议内容以及家长诚恳的态度更加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

03如何适当的进行惩罚

家庭教育中只有引导显然是不足够的,适当的惩罚更加能够帮助孩子加深对错误的理解,进而在行为表现上更加有约束力和边界感。

惩罚的目的不在于令孩子感到害怕,而是让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有反思,降低再次犯错的几率。

惩罚孩子时,家长的教育口径要一致。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够从父母任何一方找到逃避错误的机会时,才更加能够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

父母的口径一致也就说明衡量对错的标准是明确的,孩子也就减少了试探父母底线的行为表达。

就事论事,不对过去的错误算旧账。

很多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喜欢把以前的不当行为再次提及,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很有压力,并且自尊心受到伤害。

就事论事的惩罚才能够让孩子明白父母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惩罚自己。

惩罚要及时,有助于强化记忆。

在犯错的当下,孩子对错误本身并没有遗忘,这时候的惩罚会令孩子印象更为深刻。

及时的惩罚教育也更加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孩子的记忆变淡后,惩罚的效果也会有所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GJ Bertsch认为,严厉惩罚对孩子是一种永久性的伤害。所以惩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并非只有严厉就足够了,这时候适当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将引导和惩罚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才更加能够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跟孩子平起平坐,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觉得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话,不可反驳。高高在上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2个回答  2020-11-25
首先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他接受引导教育对他的好处。其次是先引导孩子做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第3个回答  2020-11-24
第1点就是,让孩子的内心能够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接受了第2点给予孩子这种行动上的这种教育,让孩子慢慢的接受,第3点就是给孩子的内心有一个环转的这个空间,慢慢的就会接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