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儿童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题所述

曾经做过双语学习的讲座,也曾录过一段双语学习的语音放到育儿微信讨论群里,但是最近断断续续看到一些挺误导家长的说法,所以还是决定写这样一篇针对不同说法的辟谣稿。

  01

  误导说法一:“宝宝想要模仿学习多种语言很困难、辨识能力差,多种语言的家庭环境导致宝宝金口难开……”

  这种说法在10年前非常普遍,主要源于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超过一种语言环境加重儿童的认知负荷,会让孩子很困惑和混淆,也就是会“晕菜”,所以会导致说话晚。

  其实,这种说法已经被最近10来年的大量研究所否定,而且,各种从语言发育角度和大脑发展角度的研究甚至发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双语(多语)学习更加有益!(PS:知识更新很重要呀!)

  每种语言所使用的音素是不同的,比如我们中文的一些发音就是英语中所没有的,我每每看美国人费尽全力想发出“zhuan”或者“xuan”的声音就忍俊不禁,而我在大学选修俄语时就非常头痛他们特有的“颤音”。

  很多研究显示(Werker,Yeung,&Yoshida,2012;Palmeretal.,2012;Pascalisetal.,2014),婴儿可以识别所有全世界语言的音素发音差异,而这种能力会随着孩子越来越多地暴露于某一种特定语言而逐渐减弱。

  也就是说,宝宝的音素辨识能力不仅不比成人差,还秒杀我们成渣……当然,咱们大人也不用灰心,我们要是学其他语言,虽然发音方面可能要多费点劲,但是我们的应用理解能力一定也不逊色哈!

  抛开宝宝和大人之间的比较,单语环境和双语环境对于儿童本身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研究显示(Kuhl,etal.,2011),虽然单语环境成长的宝宝在6-9个月就可以区分语音音素,但是到12个月左右,他们对第二种语言的音素识别能力就开始减弱。

  与之相反的是,双语环境中的宝宝在6-9个月还不能很好辨识两种语言的语音音素,但是10-12个月时,他们就可以很好地辨识两种语言的语音音素了,而且只要双语环境继续,他们的这种能力就会持续发展,而这种能力单语宝宝就相对较弱了。

  在词汇量方便的比较,研究显示(Houwer,Bornstein,&Putnick,2013),单语宝宝和双语宝宝在早期的总体词汇量是相同的。

  打个比方,说中文的宝宝能说10个字的时候,说中文和英文的宝宝词汇量也是10个,只不过这10个是中文和英文字词的总和,也就说他们的词汇总量是相同的,只是结汇结构不同而已。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的家长会担心了,那这样不是影响两种语言各自的发展吗?别急别急,其实双语宝宝词汇量的发展是“欲扬先抑”的。

  虽然早期词汇量的特点是总量相同,但是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增强,双语宝宝的单语词汇量会和单语宝宝持平,而且还拥有另一种语言词汇量的优势,也就说双语宝宝的词汇将会是双倍!

  抛开这些研究数据,简单地说:双语学习并不会真的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不良影响,相反,双语宝宝的后期词汇量和语音范围要比单语宝宝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更多的可能性。

  02

  误导说法二、“家中多种语言并存,孩子会因为语言的混乱,导致思维的混乱,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大脑的发育轨迹是:早期在各种生活体验中建立大量的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并不是都会一直存留,而会通过后期的经历进行反复修剪和优化。

  而双语或者多语宝宝会通过具体语境来关联和理解同一个词汇的不同说法,恰恰是这个转化的过程,会生成和强化单语宝宝大脑所没有的神经通路。

  研究显示(Bialystok,2012),双语宝宝大脑的“执行功能”要优于单语宝宝。执行功能是指计划、注意力、问题解决、工作记忆等能力,是大脑前额叶的主要功能,而执行功能更强的宝宝,认知能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

  简单说就是:双语环境有利于宝宝大脑的发育,甚至可以推迟老年痴呆的发生!

  嗯,你没看错,确实很多研究显示(Alladi.,etal.,2013;Perani&Abutalebi,2015),双语可以推迟老年痴呆的发生,所以,作为大人,咱们也可以考虑多学一门语言。

  03

  误导说法三、“多种语言环境让宝宝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宝宝无所适从,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患上自闭症。”

  看到这个说法,我想起一句话:“我已无力吐槽”。请不是自闭症领域专业人士拿自闭症说事的之前,一定一定要先了解以下什么是自闭症。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根据2013年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5)中对它的定义,核心的症状和表现是:持续存在的、多场合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缺陷、言语和非言语沟通困难、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家庭教育薄弱,与学前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然,在偏远落后的连队地区本身还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困难,如家庭经济条件差,阻抑了人们供孩子上学前班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学前进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根据近几年,我校学前班招收的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年龄可以看出,上小班的幼儿普遍是4-5岁,上大班的幼儿6-7岁,这个年龄错过了幼儿学语言的最佳时期(科学建议学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6岁)。这个现象也同时说明了少数民族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强烈。

2.学前教育在小学进行,“小学化”倾向严重

目前,我团没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幼儿园附属在四十七团中学内,学校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保育员,作息制度基本上按照小学的做法。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一周上课时数多在24节,每节课长达40分钟,而且教学内容偏重于读与算,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这一做法,在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阻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管理水平低

幼儿园附属在四十七团中学内,由于观念、时间、任务等众多因素影响,从领导层到执行层,没有对学前教育引起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是学前教育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甚至在学校计划内都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进去;二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开什么课,课程开到何种程度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三是对学前双语的教育教学缺乏研究,目前还处在经验阶段;四是没有合适的学前双语教材。

4.教师专业素质差,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

我校的两位双语学前教师是从社会上招聘进来的,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目前这些教师没有纳入到绩效工资范围内,工资低,同时他们的职称不能正常晋升,使他们很难摆脱后顾之忧,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建立家长学校,改变少数民族家长观念

熟话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要提高幼儿的素质,首要任务要改变少数民族家长的观念,让他们重视幼儿教育。因此,政府、学校、社会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家长给予培训和指导,开设家长学校,专门优先解决0~6岁幼儿家长所面临的问题。家长学校可以设在幼儿园,由专门培训过的、拥有丰富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内容和方法可针对当地实际和家长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进行。通过在家长学校中的学习,力求使少数民族家长了解幼儿园(班)的教学内容、方法、目的,以便更好地与幼儿园(班)教师合作,支持幼教工作,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2个回答  2020-11-18
双语儿童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过早地对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还会对将来的外语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第3个回答  2020-11-18
我并不觉得双语对儿童是不利的呀,像孩子小的时候语言发育的快,学双语是有好处的。
第4个回答  2020-11-18
关于儿童,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毕竟小孩子这么小,还是以自己的国语为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