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谁提议废除简体字改繁体字的????

这个提议的人简直是资源浪费啊,又那么多事情要关注,怎么会关心这问题。

为什么应该推行繁体字教育?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这样的提案是对现行简化汉字的一种有益补充。新中国成立初期,简化汉字的出现,对于扫盲,提高国民素质,居功至伟。但当年的汉字简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汉字采取了以拼音为标准的“同音合并”原则,将同一发音的不同繁体字合并成一个简体字,这就造成我们在理解简体版文言文时,容易出偏差。还有些将繁体汉字中的精华也进行了简化,比如繁体字的“亲”和“爱”字,是汉字造字中的杰作,简化之后,就变成了“有亲不见,有爱无心”,实在是可惜。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人只认简化字而不识繁体字,造成了双方交流上的诸多不便。去年金像奖颁奖现场,张靓颖在颁奖时不认识繁体字“邹”,也不认识繁体字“国”,弄得很尴尬。邓广铭先生讲过一个笑话,有人到北大图书馆借《汉书》,管理员说没有,因为他不识繁体字的《汉书》。而更为重要的是,不识繁体字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发掘本土文化资源,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现在的中国人,和中国古典书籍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不能有效利用古籍,实在是一大憾事。复旦大学中文教授骆玉明就认为“现在中国人写的文章都是粗糙的,不能精细、精美地欣赏汉字,不能准确地表达和使用汉字”。这个评价虽然有些武断,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继承不够的尴尬现状。笔者虽然是医学学士,但却基本没法通读中国的古代医学典籍,常常感到可惜,我们那时所受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繁体字教育,而这个遗憾,不能在下一代中继续存留。

中国人要继承传统,要不忘自己的民族之根,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必然不能视繁体字教育而不见。有人可能会反驳了,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祖宗,你为何不为了继承文化而去学甲骨文呢?对于研究者而言,甲骨文自然有必要,但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是用成熟的繁体字书写的,这两者是有差异的,不能相提并论。

繁体字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共识,我们那么重视英语教育,为什么不对繁体字教育予以重视呢?至于是不是一定要从小学开始,我看未必,一是导致小学生无法理解,二是加重学习负担,三是引起不必要的认识混乱。我国的基础教育当中一般是从中学开始才有文言文,因此,为了保证文化的原汁原味,最好是采用繁体版的文言文,而至于是选修还是必修,没有必要一刀切,可以根据各校情况具体而论。

总之,推行繁体字教育,并非要革简体字的命,而是对简体字的有益补充,并非将繁体字重新变为主流,毕竟,中国汉字的发展,从篆书到楷书,遵循的就是简化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学点繁体字,让文化更有包容性,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成为我们沟通传统文化的桥梁,岂不更好?

参考资料:baid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5
不要一味的夸大简化字的缺点!
人们指责简化字主要就是以下这几种。

一、多个繁体字合并为一个简化字,增加的歧义。
在《简化字总表》中的确有部分字是多个繁体字对应一个简化字,但是这部分汉字占全部简化的汉字(注意现在使用的汉字中有大部分是并未简化的。简化字大约只占全部规范字的1/3到1/2)的一小部分。并且这部分“多对一”的汉字中,有很多在繁体字时其含义是单一的,并且合并到一起的繁体字之间的含义多无内在的联系。将这些繁体字合并到一个简化字中并不会产生歧义的问题。
例如,
繁体字中有两个“后(后)”,“后”用在“王后”、“皇后”等少数情况,“后”用在“后面”、“后来”等和时间、空间有关的地方。这两个“后(后)”的内在含义上并无任何联系,并且它们表达的含义比较单一,将它们合并到一个字上,这样可以减少一个汉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说到歧义的问题,简化字还减少了歧义呢,例如繁体字的“乾”,它有两个含义“qian”和“gan”,简化以后将“gan”的含义合并到“干”中,而“乾”只用于“乾坤”、“乾隆”等少数情况。

简化过程中有的增加了歧义的可能,而有的则减少的歧义。所以这条理由并不能成为职责简化字的理由。

要知道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原有的汉字的歧异问题比这个要严重的多。例如“白领(白领)”,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它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指一种高收入人群。二、没有领(拿了工资就要交给老婆,所以是“白领”了)。

需要特别说明,决大多数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大多数简化字是简化规律的。具体可以参看《简化字总表》。

二、繁体字“爱”有“心”,简体字是“无心之爱”。
首先,这类字只是极少数可以让力主废简用繁者拿出来说事的字之一。但是,有“心”就有“爱”吗?古人并不懂得“心”是不能爱的,真正能够思考能爱的是大脑,因此古人造字之时为“爱”加上一个“心”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误解;今人还有什么必要以讹传讹?
其次,真正有“爱”心的中国老百姓并不一定非得知道繁体字的“爱”有“心”才知道爱。汶川大地震中自费驾着农用三轮车到灾区干实事的山东农民根本不知道繁体字的“爱”有“心”,但是,他们懂得“爱”,更懂得“大爱”!相反,真正懂得繁体字“爱”字有“心”者未必表现出了多少爱心。

三、简化字阻碍了两岸交流
因为台湾地区使用繁体字,我们就要跟着使用繁体字了?大陆地区有多少人,台湾地区又有多少人?就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也不应该是大陆地区恢复使用繁体字。就是按照平等原则,那也不应该是大陆地区恢复使用繁体字!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差异并不是两种文字的差别,而只是一种文字不同的表达方式。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确有少部分汉字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是大多数字之间是有简单的类推原则的,例如“爱”简化成“爱”,那么所有包含“爱”的字都简化成“爱”,嗳〔嗳〕 嫒〔嫒〕 叆〔靉〕 瑷〔瑷〕 暧〔暧〕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没有学过繁体字的,但是我可以肯定有相当部分数量的人都是能看懂大部分繁体字的。很多繁体字根据文章上下文也能够猜出它的含义。

四、上世纪50年代简化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简化字工作是由当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而且,从实际上看,汉字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异体字,二是公布简化字。
简化字自古就有了,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的基本原则是在已有的简化字基础上基本部分的补充和修改和完善,简化字并不是凭空捏造的。
能够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专家都是学有所专,在文字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学者,不了解这段历史,轻率地将当年这项严肃的工作斥之为“粗糙”是不合适的。

说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我们现行的简化字是第一批简化字,中国曾经试行了《第二批简化字》,但是86年国务院把《第二批简化字》取消了。为什么取消了《第二批简化字》而没有取消第一批简化字,这说明普通群众接受了第一批简化字,没有接受《第二批简化字》,这一点也说明了第一批简化字是符合汉字美感的。如果哪个书法家觉得简化字作书法不好看,完全可以自己用繁体字么,合并把我们普通人也扯进来的。

繁体字很科学,简化字破坏了系统性、科学性。繁体字的科学性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东汉许慎对当时的汉字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六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也只是对他当时已存在的汉字进行总结。在他之后也出现了很多汉字,谁能保证这些汉字都按照了六个原则制造的?再说,许慎他是一个人进行的研究,而文字改革委员会有一群相关专家进行研究。一群专家考虑的问题难道不系统、不科学吗?

五、不认识繁体字会造成文化的断层,古籍需要重新印刷

现在还有多少人去看古籍呀?就是大家都认识繁体字那也不会去看古籍的。这是现实情况。
就算大家都会繁体字也愿意看古籍,很多古籍我们照样是看不懂。要知道虽然字还是那个字,但是很多字古代的含义和现代的含义它是不一样的。例如“球”字,现代该字指足球、地球等,表示一种形状。而古代“球”是一种玉的名字。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古籍有大量的通假字,如何没有广博的知识,我们同样也无法看懂古籍。
古籍需要重新印刷这是事实,就算它用繁体字印刷,它同样还是需要重印。并且古籍的书写和我们现代文的书写一样,同样存在错别字,省略等问题。
并且国家已经有了《简化字总表》,繁体字直接按照该表的要求直接转换为简化字即可。如果担心个别汉字会引起歧义,可以在简化字文章下面加个注释么。在我们中学语文中就有很多古文,不都是用简化字印刷的。有谁因为用简化字就看不懂古文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繁体字和简化字是同一种文字系统。确实有部分繁体字和简化字难于辨认,但是这只是少数。就算大家都使用繁体字也并不意味大家能够容易的交流,各个地方对同一个概念还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大陆地区称“打印机”,港台地区称“打表机”。

不管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它首先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人们能够方便的用它进行交流那是首要的。
而其中的文化历史的属性那也只是第二位的。

可以说当代的简化字的作用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作用。
第2个回答  2009-03-08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的。
人家就说的废除,247765没听好会议!
人家说: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
1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等他自己用上10年全繁体的文字再来叽叽喳喳吧!
第3个回答  2009-03-06
如果要废除简体字的话,那何必当初强制推广简体字?浪费时间和资源,我觉得当时强制推广简体字是个错误政策,造成了文字不统一,但现在已经这样了,就没有必要改变了,我认为简体字与繁体字共用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三个行政区语言与文字互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所以在中国简体字与繁体字和平共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想那位人大代表所提的并不是废除简体字,他可能意识到三个行政区交流的问题。我支持恢复使用繁体字,但提前的是不废除简体字,我反对废除简体字,完全没必要废除简体字,因为这样会造成中国大陆文盲率更高,原来不是文盲的也会成了文盲。共用是必须的,
第4个回答  2009-03-05
支持繁体的是傻X.艺术性科学性?文字是用来干什么的?是让你品位艺术性科学性的?那你不要写字,画两幅画更有艺术性, 做数学题更有科学性.文字是用来交流的,当然是越简单越好.当初是为了扫盲才推行的简体字.现在很多人简体字都写不会,还写繁体字?这样又要增加多少个文盲.看到那些台湾人香港人写个繁体字就说自己传承住了古老文化我就恶心,那你们怎么不写甲骨文?

即使未来中华文化圈文字大统一,也应该是他们来学简体字.据我所知,写繁体字的一些台湾人比较难看懂简体字,而我们大陆的写简体字的对繁体字几乎是有一种天生的认知感,写是不知道写,但总看得懂.

总而言之,提这个提议的人就是傻子.还是好好关心民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