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 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0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礼记》中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它是解释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原则。后代的人们往往理解为统治阶级搞特权,是不对大夫用刑的,不对庶人用礼的。这是一种有害的误解。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原则,是勉励人们遵守礼乐制度的。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大夫以上贵族犯了罪是不用刑的。我们看历史上,好多大夫以上的人都是处以极刑的。如商鞅被“五马分尸”,李斯被“腰斩”。都是要用刑的。“用刑”、“法不阿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的。那么“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呢?“刑不上大夫”是从犯法者的角度而言的,意即:大夫以上的人身份高贵,是不应该犯法的,即便是犯了法也不应该受到刑罚的羞辱,即“士可杀,不可侮”,就应该自裁、自缢死去,免得受到羞辱。所以有“赐死”这一说,叫人死不仅不是加害,而是一种恩赐,是皇恩浩荡。
“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老百姓就不用礼,而是说礼用起来有很多规矩,讲究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很繁琐。老百姓要劳动,要出体力,行起礼来不方便,耽过工夫,所以老百姓讲礼可以马虎些。
这种人性化的原则非常重要。大家看,韩国的前总统卢武铉,一受到调查就自杀了,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最好注脚。台湾的陈水扁也当过所谓总统,他却死皮赖脸活着,任人百般羞辱,并且牵连羞辱着自已的老娘、子女、亲戚、朋友,是多么可悲呀!假若陈水扁懂得“刑不上大夫”的道理,扁案早就了结了。再看,现在大陆有多少有权有势的人不懂得“刑不上大夫”的道理,他们在位时趾高气扬、明目张胆地狂捞,事败后死皮赖脸、苟延残喘的忍辱活着,对社会影响多坏啊!假若当今有权势的人都能懂得“刑不上大夫”的道理,要么不敢捞,要么事败后就自行了结,那对治理腐败该有多大的帮助啊!
“礼不下庶人”的原则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劳动人民才能放手大干,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如果人人都讲礼去了,人类社会就会消亡了。

作者:湖北云梦王保清2009.10.16
第3个回答  2019-04-18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礼仪不能用于平民百姓,刑罚不能上加于官僚贵族。

此句反映封建社会“礼”、“刑”等上层建筑的阶级性,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是享受。平民和奴隶毫无权利,却必须承担礼所加给的各种义务。

特别是奴隶,只是权利的客体,可以由奴隶主贵族任意宰割。周孝王时的《曶鼎铭》记载,五个奴隶的价格仅值“匹马束丝”。

“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刑罚的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

扩展资料: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治”相对应。

法家主张在为官治事的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体现出较强的公平性和事功性。礼制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主张和政治主张,它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畜聚均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个人平等、个人自由的发展,但对资源保护却有很大的正面价值。

一方面,它根据等级分配资源,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了人们的私欲膨胀;

另一方面,“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原则,客观上引导人们崇俭去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19
看但那么多写的答案,真是无语,为迎合当今去强以求和的价值观刻意解读,因此用俗语解释一番。大夫指有学识尊贵素质高的人,庶人指愚昧低等素质低的人,通俗来说就这意思。刑不上大夫的意思就是,刑罚不施加在大夫身上。礼不下庶人的意思就是,礼节不使用于庶人身上。时至今日,这很明显违反了人人平等的现代价值观,但是实际上却写出了真正的道理。之所以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是因为大夫代表尊贵有知识有气节的人,因此不需要用刑具等低俗的方式去处理,用道理礼节就可以教诲。礼节不使用于庶人,是因为庶人低俗低贱,不懂礼数,对小人之行使用礼数道理,对方不但不听,反而会被嘲笑王八念经,对于低贱的俗人,使用刑罚更为有效,而礼节无用。之所以说仍然适用于当今,是因为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对于素质低下的人,你与其讲道理,想通过其羞耻心,在精神上悔改,行不通,不如用暴力刑罚上,通过使其恐惧而悔改。对于素质高的人,不需要通过暴力刑罚这种低俗的方式,通过恐惧不能使素质高的人屈服,但是可以通过礼节讲道理,使其在精神上认可而悔改。如果还不懂,再通俗说,就是猴子与人的区别,人是由猴进化而来,将素质高的比作人,将素质低的比作猴子。对待动物猴子,你要通过刑具使其畏惧,猴子怕了才会对你好,你用礼的方式对待猴子,猴子不怕只会蹬鼻子上脸。对待人,刑罚恐惧不会使对方屈服,有辱斯文,要通过以礼相待,你对他好,他感恩也会对你好。在当今社会,人已经不是人,你对对方好,对方反倒会利用你骗你欺负你,阴狠毒辣反倒受人尊敬,岂不是本末倒置,真假混淆,现如今有的人还是人,有的是猴子,甚至是鬼。在古代,人的阶级秩序分明,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现如今人人均等,造就了大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善良之人被阴毒之人取代,击败,这并非个例,人本应互助互利,而实际上却是人压人,人欺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说服众人,达尔文之学说,有道理也有局限,局限在于这套理论是用于动物,达尔文随后在对人的研究上写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这本书,而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英文原话说的是,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 Charles Darwin。翻译过来是,并不是最强壮的物种能够存活,而是最善于改变的物种能存活。而严复天演论翻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并不完全契合。适者生存更突出强调适应,是一种被动服从,而原著所说的善于改变,强调的是主动性,主动去改变。再举个简单例子,几个人组成一个团体,谁来当领头的呢,不过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一个人强,打压其他人,其他人服从,因此胜者为王。另一种方式是大家推举出一个有能力的人,带领打大家。两种方式,两种生活,第一种是庶人的方式,与动物无异,人生活在恐惧中,第二种是大夫的方式,是人的方式,人生活在快乐中。但是,在当今没有限制的平等下,第一种方式在快速取代消灭第二种方式,因为比较而言,第一种更暴力更有效,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不同样由当初的羞涩经历了坏人的洗礼,变成了另一个坏人,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由人退化成成猴子,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不好,但是谁也改变不了,正如和珅所说,当你处于我的地位时,你便不会反对它,因为它能给你带来无限荣耀,尽管在获取这地位的过程中很痛苦很反感,可一旦获得了,便极力拥护巩固,谁会为别人放弃来之不易的地位,如此,便一直循环下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狠。追答

补充下:刑罚不向上到大夫,礼节不向下到庶人。大夫一般指尊贵的人,庶人一般指低贱的人。在古代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这五个等级,庶民就是最普通最低等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