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们,其结局都有着哪些特点呢?

如题所述

白起有一个外号叫“杀神”,因为他在接受赵军投降之后,将数十万的赵军直接坑杀掉,后世给他起了一个“杀神”的称号。这件事情在白起看来不是一件荣耀之事,相反给白起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是他自杀前说的话,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不但做错,而且错的离谱。


白起一开始是配享武庙,作为十哲陪祀武成王姜子牙。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对他进入武庙十哲行列十分不满,他给出的理由是:

历观图壁,指白起曰:"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命去之。——《宋史·志·卷五十八》

就这样,白起从十哲中出来。

白起对秦国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任将三十多年,攻城70多座,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立下如此大功之人最终被逼着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件事情要从长平之战之后说起,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经过短期休整之后,秦国又一次攻打赵国。这一次不是白起带队,因为他刚好生病了,由王陵带兵。秦国战败而回,损失了几万兵马。

秦昭襄王当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王陵被免,这个时候白起病好了。秦昭襄王就让白起带兵出征赵国。


白起不肯,因为他觉得现在不是攻赵的最佳时机,而不是怪秦王不用他。

已经担任了几十年国君的秦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一个人在权力的顶峰时间呆久了,往往会变的刚愎自用,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喜欢听顺从的话。

秦昭襄王见白起不去,就让范雎去劝,范雎也劝不动。

秦王和秦相这两个人都请不动白起,自然就把这两个人都得罪了。白起自然也觉得这样有些不妥,所以就玩起了后世官僚最容易玩的事情,称病。

没有白起的秦军终究玩不转,虽然由王陵换成王龁,但最终还是败了。

败了本来也没有什么,但偏偏此时白起弄出一句话来: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前线吃了败仗,秦昭襄王已经很火了,再一听白起的风凉话,自然火从心生,因为一个在权力顶峰呆了很久的人宽容度和气量都会变的很小,因为听习惯奉承的话,这是在位时间长的帝皇的通病。


所以他就逼白起出兵,白起说自己病了,范雎又一次请他,最终还是磨磨蹭蹭的。秦昭襄王就受不了,逼令白起自杀。

对于白起的死,秦国人是很同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觉得不公平,他在《金镜述》中这样表述

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亚夫定七国之乱,卒为景帝所诛;文种设策灭吴,翻遭越王之戮;伍员竭诚为国,终罹赐剑之祸,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太平御览·文部·卷七》

李世民认为是皇帝的过失,当然这也是李世民用来自警之语。

这里他列举了除了白起之外,还有帮助吴王强大的伍子胥,他也是一代名将,最终也是被逼自杀。

与白起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王翦,他们的结局除了王翦之外,其他结局并不怎么理想。

廉颇因为一篇课文《将相和》而被广为熟知,他作为赵国名将,最终不得不逃到楚国,最终死在楚国。


李牧作为赵国最后一位名将,他的对手是王翦,王翦用了反间计,使得赵王不再信任李牧,最终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抓住李牧并斩杀了他,赵国的最后“长城”被毁。

类似结局的还有名将吴起,吴起帮魏国训练了魏武卒,最终只能逃到楚国去了,死于楚国内乱之中。

燕国唯一一次雄起的时候,是在燕昭王时期。燕昭王让乐毅带着燕国及联军打的当时的强国齐国只剩下二座城池,但最终受到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的猜忌,不得不逃往赵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