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为什么是立嫡长子,而不是立贤明?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从部落联盟过渡到封建社会之后,因为家天下私有制的产生并且稳固,权力财产的继承开始有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对于财产,往往可以分得比较公平,但是对于权力,因为私心往往会只选择一个继承人。




这种私心并不是对子女有私心,而是对权力有私心,他想着子孙帝王万世都有这份权力,所有不能分散,为此,如何选择一个继承人就考验权力拥有者的智慧,权力往往是诱人的,并不是谁有权力就可以自己决定。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早在礼记当中,人们就希望选贤与能,而不是任人唯亲,这种美好的愿望对于权力继承者来说,并不使用,如果缺乏准确的评判标准,很容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譬如,大儿子和二儿子,究竟哪个更加羡慕,显然如果没有明显短板,那么很难区别,这时候就看权力拥有者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极有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二儿子为了继承,很容易伪装,如杨广和杨勇,前者就成功的骗得杨坚的信任。




这时候,为了权力,反正人人有机会,那么不如博一把,万一成功,那就不是单车变摩托的变化,而是坐拥天下九州的和一个无实权藩王的区别。如果有一个标准的继承制度,譬如嫡长子继承制度,那么,对于晚出生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因为制度让他们和权力绝缘。




除非只生一个孩子,否则,盼望着多子多福,对于权力拥有者,子孙多了未必是好事,这一些人为了权力争夺,往往打得你死我活,都是自己的子孙,咋样都不好受,如李世民的儿子争权、康熙的儿子争权等都搞得满朝乌烟瘴气。


当然,古人并不笨,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很早的时候,他们崇尚的任人唯才,选择人才也认为要选贤明的人,毕竟,大家都想过得越来越好,希望有个贤明的人来带领自己,这种理想,实行没多久,人们就发现弊端。




在商朝的时候,由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王权还不是很成熟,继承制度也是毕竟乱,兄终弟及非常普遍,可以理解为一种选则贤明,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致命弊端,最终在商王朝末期,逐渐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度,后来周人完美固定这一制度。


比起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制度,只要生母是正妻、那么嫡长子就是有着天然的继承权,随着制度的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度成为无可争议的法条。




这个制度是有缺陷但是不严重的那个,和选贤明相比,后者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让权力基础埋下隐患,而后者因为人人有机会则都会觊觎,究竟谁更加贤明也没有确切的办法,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度对于野心家来说有着天然的免疫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4
因为古代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重要,而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血缘、身份等级反而排在了贤明前面。
第2个回答  2021-04-04
古话说得好,嫡庶有别,长幼有序,而且贤明这个标准真不好说,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皇帝那么多个儿子,每个都各有神通如果立贤明的话,皇位的争夺将是一场腥风血雨。
第3个回答  2021-04-04
因为立贤明的变数更大,并且在继任者没有成人前是不能看出且能干预的,会造成更多的势力争夺,所以立嫡长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