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如何学好语文。

我毕业的一年了,过去语文就一窍不通。连主语谓语也分不清,现在在办公室,简直是痛苦的生存。我急需学习语文的途径。方法。资料。
再这先谢谢啊!最好,个联系方式,以后好请教。万分感谢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上述皆为鄙人愚见,多为浅薄之言,其实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经,都有一套未发掘的(有的当然发现了)学习秘籍。

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时,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为语文功底差的人,改变现状,为功底好的人锦上添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18
坦诚地说,我不是专家,而是专门坐在家里琢磨语文的。更称不上讲座。讲座是人家专家的活儿,我只是在这挤大家一点时间和朋友们聊一聊语文。早就有这个想法跟大家说说心里话,原因是看那么多的家长、学生被语文苦着,这心里那是相当不好受。我想,我们聊完以后,你认为有一点点收获就行了,不用太多,太多了也没用。其实我想说的最主要一点就是:语文其实很简单。
有朋友就问了:你说语文简单那为什么孩子们咋学不好语文呢?这你就别问我了,这得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让孩子学语文了吗?您又不同意了。我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好语文呀,你这样说是冤了我了。我看咱们还是从语文说起吧。要想学好语文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语文对吧。就像要想吃桔子得先知道桔子是什么一样。
那么什么是语文呢?
语文呀,不像专家说的那么玄,其实很简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文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听别人说、自己说那叫语;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那叫文。别的还有什么?除了这些那就不是中小学的语文了,那是语法学、语音学、修辞学、文学史等。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用人家专家的话说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不管是工具也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好,不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这么回事么?专家的任务就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我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再回头看一看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也就是听老师同学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文章、写自己写的文章罢了。说的专业一点就是个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问题,听别人说、看别人的文章那是信息输入;自己说、写自己写的那是信息的输出。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语文就是个工具。什么工具?交际的工具呗——为了交际。
说到这里就有朋友问了,是这么简单的吗?那为什么老是学不好呢?这就是一个专业一点的问题了。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有使用这个工具的问题,他需要经过四个时期:即认识期、辨析期、使用期、熟练期。举例来说:筷子是吃饭的工具,不会使筷子的老外拿到这个家伙先要看一看,这是什么?织毛衣太短,剔牙太粗。人家告诉他这是吃饭的筷子——记住了。然后分析咋吃呢,一手一根挑还是插在嘴里当梯子使?——辨析期。当知道了怎样使以后又会笨拙出许多笑话来——使用期。直到他能熟练使用了,我们才会惊诧他使筷子居然这么熟练。学语文呢?也是如此,也要经过认识期、辨析期、使用期、熟练期。鲁迅曾经说过:“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说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看人家说的就是准确。通俗一点儿说:口头语言的学习就是这样简单的:听别人说、自己说,而不是去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语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不应该也千万不能去研究它。例如我们能说上饭店、下饭店,同理可推出我们也能说上厕所、下厕所?;我们能说爸爸啃西瓜、啃猪蹄,我们似乎也能说爸爸啃韭菜?这下厕所、爸爸啃韭菜到目前还没人这么说,说也听不懂。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是中小学语文研究的内容。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是语言这个工具怎样用。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也就知道中小学的语文是个什么东西了。鲁迅刚才的话是口头语言的学习,而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学书面语言。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书面语言的学习也要经过上面的四个时期。说到这朋友们可能明白了,学语文呀就是象使筷子一样,让他先认识、再自己分析、然后使用、最后熟练。这您就说对了。如他认识了“笑”这个字、“纳”这个字,又多次听到或看到“笑纳”这个词出现在赠送场合,他就开始用了,可能会出现“请不要笑纳”的笑话,但多看、多听以后他就知道正确的用法了。语文这个工具要想用好就是从认识开始、到自己辨析、到使用、到熟练的一个过程。一句话熟能生巧。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问:我也没少让孩子听呀、说呀、读呀、写呀,那咋就不进步呢?这个问题您又问着了。您想想呀,您让孩子听的、说的、读的、写的那都是什么呀?听的是文明的书面语言吗?说的是连贯的书面语言吗?读的是名著好书吗?写的那就可想而知了。你没给孩子进“好货”,孩子能出“精品”吗?要让孩子语文有进步那就要让孩子能说、能写。要想让孩子能说、能写那得先让孩子肚子里有啊!一个故事很有意思:秀才作文,三日难成。妻问:“如此难成?难道比生孩子还难?”秀才叹口气说:“夫人有所不知,你能生孩子是因为肚子里有哇”。而学生不能写、不能说多数是因为“肚子里没有哇!”更何况有些家长在家说的是土话、脏话。信息是输入了,但学生能把这些土话、脏话输出在作文上吗?所以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书香氛围,这样才能说好、读好、写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其次,孩子是不是爱学语文呀?不爱!(不爱学语文那光是听说读写是不行的)。不爱咋办——我们得想法让他对语文感兴趣,如果他每天只是给你“打工”—完成语文作业,那是不会学好语文的。怎么让他感兴趣呢?其实兴趣分为三个阶段:有趣、兴趣、志趣。你先找一些有趣的书让他读、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听、鼓励他讲一讲自己身边有趣的事(不要以为给买了书花了钱就算教育了,那和母鸡没啥区别)。而有些家长还不听孩子说话,就更别提鼓励孩子说话了。这样让他从有趣开始慢慢走向兴趣。这时就需要给他以正确的激励。激励的方式主要是让他有成就感——让他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强,一次比一次说的好、写的好。(这时候物质奖励是不行的,你今天给他十元,明天好了就要二十,等以后不给了就不干了。即使给钱也是孩子对钱的兴趣而不是对语文的兴趣,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当他在兴趣的激励下取得更多的人的认可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志趣,那可是你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一种对语文的向往呀。那时不让他学语文都控制不住。
这时会有朋友产生疑问:您说那些都没用,听得准确无误、说得天花乱缀、读的也多、写的也多,考试考吗?分数不高你说啥都没用。您这又说到点儿上了。咱先不说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多大好处。咱先谈一谈这个得分的问题。要想在多读、多说、多听、多写、有兴趣的基础上得高分那容易呀。您就从这几方面入手吧:
一、该会认的字得会认吧,该会写的字得会写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些你不夯实那可就难学啦。认字写字其实很容易,就两三千常用字。您不会没法吧。
二、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我想您通过上面的谈话也有一定的办法了吧。
三、这是最关键的:那就是语感。
我们看一看现在的教科书、中考试题、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只考三点:1、基础知识(字、词、背诵);2、阅读;3、写作。
基础知识一般不会超出课本,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可得分,什么习惯?把不会的字、易错的词写在一个本上常看常常看,不要遇到不会的就丢下。常看常常看就是最好的复习方法,因为一个生字、生词要想记住不是分析、讲解就记住了,而是要在不同场合重复再现38次才能记住。如同我们认人,你今天记住了王五——大眼、平头、有点黑。你看他38眼,记住了。半年以后再见到他,你知道他是王五吗?如果你一天看他一眼,说这是王五。和他生活38天,你可能这一生也忘不了,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常看的习惯。
阅读题是考试的重头戏,也是许多教师都头痛的问题,出题人一般他不考课本上的!咋办?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个重心——培养语感(这里专门指读的语感)。
啥叫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领悟和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觉性、敏锐性、整体性、联想性。说白了,就是凭一种直觉。举例来说吧:如果你会骑摩托车那就体会一下,什么情况用什么档位行驶是死记硬背的吗?什么路况、风向、油档位、离合位、瞬时速度等等都是依据一个表,背得相当熟,参考着才上路吗?这就是靠车感。如果你会打乒乓球,那你说这个快速弧圈球应该怎样回球,是等我们先把球停到那,然后分析一下再回球的吗?这就是球感。做阅读题最主要的是靠这种直接的、敏锐的语感。
那么语感怎样培养呢?
1、在正确流利的读文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管孩子在几年级,所学的课文都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您想一想,当孩子把记叙文读的如见其人、如在其中了。甚至于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那里面的人怎么想的,为什么那么做都如在眼前,他还怕出题吗?当孩子把说明文读的如见其物了,他是不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个物体的清晰形象了,这个事物他都像见到了一样,还怕他出题吗?当孩子把议论文读的自己就是演讲者了,话如已说了,还不知道文中那些人的深层的思考吗?换句话说,当孩子把这篇课文读的如同自己写的,还怕别人来问作者吗?您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
2、多进行语感的熏陶。有些孩子咋读也读不出感情来咋办?那就是平时的熏陶不够,让孩子多听听《人与自然》的解说,多听听鞠萍讲的故事,多听听名家的朗读带(书店都有)……。由不会读到会读是要经过一个模仿的过程的,我们应该记住:模仿是学习的前提。
3、多进行生活的、读书的体验。人的认知水平是和行为半径成正比的。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悟生活,他才能有生活的体验,也才能读懂写生活的文章。如让城里的孩子读《捞鱼》类的文章,他的感受可能就是一片空白。另外多读书多少也能弥补这个缺憾,他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亲。最好多体验生活。
当然多读书也是提升学生语感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在小学阶段学好一门语言必须要默读200小时、朗读200小时,按正常速度大约合400万字。而1—5年级的教材共记14万6千字。可见只读书本只能达到三十分之一呀,同志们是三十分之一呀!你给孩子读足够的好书了吗?有了足够的好书可读,孩子就间接的获得了情感体验,也就提升了语感。
4、及时进行朗读的指导。这就是教师的事了,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及时指导,这样就避免学生走弯路了。如果家长读的好、或有好朋友读的好可以让其指导,但指导的时候切记不要告诉这块应该重读、应该拉长音。因为这是指导朗读的大忌。切记!切记!只是让他听,人家是怎样读才把我们带进文中(语境中)去的。那具体怎样指导呢?因为这是师资培训的事,在此不做细谈,以后有机会可交流。
对于阅读题,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文学中的再现论与本位论。
写作题现在的分值越来越大,要想写好作文靠的是——语感(这里指的是写感)。写感同样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欧阳修也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所以让学生写,放胆去写,关注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只要多写就是学习就是实践,不是吗,你学骑车不也是多骑也骑好了吗。所以呀,我们要想法让孩子多写,自己写,写自己想写的。
再就是呀,千万不要拿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你是老师、你是家长、你是专家,你比孩子高明,其实你想一想你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呢,而我们一拿起孩子的作文就是一通批,美其名曰“批作文”。其实,学生写的好作文并不是你批出来的,有哪位教师、家长敢说是?就连叶圣陶先生对孩子的作文都是先说好好好,然后说你这一块还能再多写几个字吗?一位老教育家对这样一句话都不批改“进来一位阿姨,她是个女的。”如果是你批,你准高兴:“哈哈!阿姨不是女的,还是男的?”,可在孩子的心里,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说明的问题。所以对孩子的作文我们多褒奖少批评。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作文写的好的同学之所以写的好的原因是:一、我的作文曾在班上当范文读过。二、我的作文曾被贴在板报上。三、我的作文曾获过奖。就没有一个学生说我的作文次次被老师批的体无完肤。所以写好作文的关键是你得有一双“识文”的慧眼多鼓励。而不是一双三角的“晦眼”多批评。
另外,要写好作文得有例文可仿,没有哪一个人没看过一篇作文就会写作文。就如我们要做饺子,得先看过饺子是什么样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也是仿写的吗!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凭空的创作是不可能的。再说创作的初步就是模仿。要想模仿就得多读,读完让他说一说。读就读吧,还让他说干什么呢?你体会一下,读一篇文章几天后是不是忘了,你读完说一说,是不是记的真切啦。你要把读过的文章常常说一遍是不是就成了博学家啦,等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拿起来一些词语就能用啦。可见读完说一说也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有条件就应该让孩子多背一些名篇佳作。巴金曾说:“要想写一篇好文章,肚子里得有200篇优秀的文章”所以多背一些好文章有百利而无一害。
说了半天,我们该总结一下了:
我们谈了什么是语文,那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就这么简单。
我们谈了怎样学好语文,那就是激发兴趣,关注进步,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就这么简单。
我们谈了怎样得高分,那就是养成常看的习惯,培养语感(读感、写感)
有朋友会问,那还要老师干嘛?您问对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干嘛非得指望老师呢?其实老师面对那么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学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他完成课本教学就不错了,而课本教学才是阅读量的三十分之一呀!语文的学习最实用的一句话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从我们以上的谈话中体会体会是不是这个道理。你仔细体会体会。再者,哪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好是老师教出来的,都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学生要不学,你让北大教授来教他也是那样。您说是吗?
学生要学好语文只要我们家长好好做就成功一大半了,就这么简单。
咱们就不多谈了,才疏学浅,不成章法,望行家斧正。
第2个回答  2006-06-2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人,他的语文成绩会出类拔萃。反之,现实中又有哪个语文成绩优异者,对语文不是兴趣非常浓厚呢?或许有的人由于偏爱数理化,由于觉得语文知识庞杂因而畏难等等,于是语文兴趣索然,语文成绩下降。如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先提高语文兴趣,要知道语文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对于中学生,如果就业,应用最多最广泛的首先还是语文;如果升学,语文是必考科目。学文科,语文是必修主课;学理科也要靠语文提高分析理解能力,也要靠语文指导论文写作。即然如此,没有退路,不如“破釜沉舟”,强迫自己重视语文,从需要出发,非学不可,也就不怕不感兴趣了。
“要骑骏马,先知其性”,想提高语文成绩,宜先了解语文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知识浩繁语逻修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无所不有;政史哲数理化,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及。可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包罗万象。看一看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吧,试题容量大,覆盖广,题型多,知识活,而直接涉及初高中12本教材的内容并不多。这说明语文知识有如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中学生要具有全面系统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看来,学语文,靠死记硬背不成,靠短时间的突击更是没门!
基于以上认识,要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持之以恒。面对如此浩繁的语文知识,没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努力当然不行。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必须把语文学习列入议程,每天都强迫自己学点语文。其实,从科学用脑来看,数理化是逻辑思维多,主要用左脑;而语文则是形象思维多,主要用右脑。那么交替学习,岂不更合理,高效?另外,要做一个学习语文的有心人。“留心处处皆学问”,心中有语文,处处有窍门。走路,可以观察景物,酝酿练笔;聊天,可以丰富词汇,铸炼语言;听广播,可以校正语音;看影视,可以锻炼速记分析能力,可以酝酿写影视评论……一个写作兴趣浓厚的人,他不会放掉每个一闪即逝的灵感;一个学语文的有心人,也一定会迅速捕捉知识点的。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任何高山。学习语文当有此志。
日积月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知识如此广博,非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要勤读、勤写、勤练、勤问、勤复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读书听课作笔记。常写日记和周记,有感即发写随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疑必究问到底,生词生字不放过,字典辞书常翻起。有人读书时,发现了精妙的语段,很想记下,没准备笔和本,于是,“往下看,回头再说。”然而,再回首,往往兴味已淡,懒得提笔,再好的语段也如过眼烟云。殊不知,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可见不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不行的。多种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日积月累。语文学习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积累“功底”。写作、阅读,没有雄厚的功底不行。就说书写吧!不苦练一阵,不突破书写关,断然不行。高考作文,如果卷面不整、字迹潦草,永远别指望得高分。“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木成材,非一年之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
讲究方法。
万物一理,虽则变化无穷,变总有其规律。语文知识虽浩如烟海,大致亦不外乎两类:一类属于记忆型,如词语释义、成语出处、名句格言、文学文化常识,要求背诵篇目等等。此类知识,必须记得认真,记得准确,记得牢固;必须强记,反复记,要一丝不苟印在脑子里,记下之后,还要常常复习。当然。语文知识的记忆也和其他科目一致,也要讲究理解,讲究记忆窍门,如运用形象、歌诀、抓要点等。例如记唐宋八大家,可以把八个人的姓氏变成一句话:“韩柳欧王曾三苏”想象为“寒柳哇赠给我三本书”。再如区别形近字:闭口“巳”、张口“己”,半张半闭是个“已”。对于理解运用类的知识,则要作系统全面的掌握,注意知识的联系衔接,把握环环相扣的特点。比如说,“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而你连形容词和名词还区分不清,那么结果会怎样?如果一般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还记不准,还指望能分析好多重复句吗?对于操作类的知识,要善于抓规律,比如写读后感,虽然文章千差万别,但总是离不开这样的模式:引原文→说感点→立论点→作论证→得结论。在学习课文时,要着眼提高读写能力,不满足于机械记忆,要将理解渗透其中,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不这样写有什么不好?要善于比较联系。
博取,背诵,复习。
因为语文是“杂家”,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报刊杂志、时文小品多读些,再多读些。如果抱着学语文的念头,徜徉群书之中总是开卷有益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像鲁迅、郭沫若、茅盾诸多文学家,无一不是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背诵唐诗宋词。若能将诸多名篇烂熟于心中。待自己借鉴时便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了。有些人语文成绩差,常常是因为忽视了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熟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以后便逐渐缓慢。因此,保持记忆的简单方法,便是赶在遗忘之前复习。每课,每单元,每册书的复习都要及时,要循环往复,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总之,语文知识,没有大的难度,也没有什么捷径,要有兴趣、有毅力、肯积累、讲方法、下苦功,要多看、多听、多读、多思考,要勤记、勤背、勤写、勤复习。有心人,文不负,语文会伴你同行,助你成功的。
第3个回答  2019-03-24
跟我一样。首先上课认真听(虽然语文课真的好乏味)然后该记的记,该背的背,文言文字词积累很重要,然后名著要看,关键文段要背,然后阅读要多练,最后作文要多看书多练笔。这样就可以进步啦!效果很好哦
第4个回答  2006-06-23
我的语文不错,年级第三。但我学语文是很轻松的,其实,要学好语文,就要有情商。你要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他想表达什么,有着怎么的思想感情。从不同的方向去揣摩他的想法。这是练阅读的。对于默写,就要自己努力去背。而一些开放性的语文知识,则要重在平时,多看报,多读课外书就行了。但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知识。文言文,则要多背一些字词的古今意,多找一些文言文来练习。
希望对你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