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空英雄格林》有感

拜托了~~~

  36年前太空探险 77岁再次征空
  太空英雄格陵

  美国人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这是天真的自
  大狂,也是刺激进步发展的原动力。

  当这种自大狂遭到挫折和挑战时,会激起不可想像的反
  弹。我留美半个世纪,曾亲自感受到多次这样的挑战和反弹。
  其中最具有震撼性的,就是在美苏冷战方殷之时,前苏联先
  于美国在1957年10月4日放射出一颗人造卫星。

  当这颗卫星循着地球轨道在太空昼夜运行时,美国人几
  乎感到是国难当头。怀着雪耻御悔的激情,年轻的肯尼迪总
  统宣布美国人要“登上月球”。

  登上月球的第一步必须将太空人射入太空。一个不惜工
  本的《水星计划》开始全面启动。到1962年2月20日,美国第
  一位太空人格陵成功的飞入太空,以四小时五十五分的时间
  绕地球三匝安全归来。这是美国人民欢呼若狂的胜利时刻,
  格陵在美国成了一个洗雪国耻扭转乾坤的英雄。

  这位对飞行冒险成癖的“太空人”,原以为不久就可以
  更上层楼登上月球。但美国的航空太空总署也许为了维护他
  完整的英雄形象,或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太空人,始终没有让
  他再踏上太空的征程。

  格陵在失望之余卸下太空装投入政坛。外传肯尼迪总统
  有意利用他的盛名把他培养成民主党总统的候选人,他确曾
  一度加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行列;但不久就知难而退,
  最后当选为代表俄亥俄州的民主党参议员,4任共24年,这位
  征空英雄成为国会山庄的一位年高德劭的政治家。

  作为一位七十七岁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他照理应该告老
  还乡安享天年;但出人意料的在他宣布从参议员退休之后,
  又再度请缨重入太空。

  他的行动不是不甘寂寞沽名钓誉,也不是回光返照心血
  来潮,而是经过多年深思熟虑后所作的冷静决定。

  原来在他作参议员期间,他就参与国会老化研究特委员
  会的工作。这些研究材料使他想到,在太空人训练中失却地
  心吸力的环境下所引起的人体变化与在地面上的老化有很多
  相似之处。美国六十五岁以上的人口有三千四百万,在未来
  50年此一数字将增加三倍。全世界的老年人口数字更为可观,
  要了解在无地心吸力环境下老年人的人体变化,必须有一位
  老年太空人升空试验,此人非他莫属。为了这个严肃的任务,
  他决定重整戎装向航空与太空总署申请再度征空。

  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他被正式批准于1998年10月29日
  登上《发现号》太空梭作为期9天的飞行。

  他的申请准备工作一直在对外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当他
  的要求被正式批准发布新闻时,引起了全美爆炸性的致敬欢
  呼,格陵的英名像夕阳红般再度光耀全美。

  他的老妻知道他的意图时反应非常冷静。他们结婚55年,
  其间格陵曾出过149次任务,其中包括五小时的《水星计划》
  的太空飞行。作为一个军人和太空人的妻子,她对丈夫这种
  冒险生活已经习惯。他的两个孩子对此也习以为常。36年前
  格陵首次征空时,他的儿子只有16岁,女儿14岁,今天已经
  是52和50岁的老人。两个孙儿正是他们11父母当年的年龄。
  今年十月廿九日,他们祖孙三代将一起在克林顿家里从电视
  上目送他们七十七岁高龄的亲人飞向太空。

  36年前格陵第一次征空在太空运行近5个小时,全美和全
  世界似乎都停止了呼吸凝视着电视屏幕上的历史性画面。如
  今36年过去,人们的年龄增加但激情犹在,格陵再次征空的
  壮举一定会从新点燃起当年的狂欢热情,当年目睹格陵征空
  的世界级人物也经历了巨大的沧桑变化,飞扬跋扈的赫鲁晓
  夫已完全被人遗忘,雄姿英发的肯尼迪早已长眠地下。唯一
  在位的是英国女皇伊利莎白,但已蛰居深宫垂垂老矣。

  世事在变人在衰老,但科技的发展却日新月异,格陵今
  天第二次征空所乘坐的《发现号》太空梭和当年《水星计划》
  中的《友谊七号》太空舱相比有天壤之别,《友谊七号》只
  是一个单人座,格陵是被安放在座位上的。这个只容下一个
  人的舱位也只有一线天窗,《发现号》有十个大窗户;《友
  谊七号》的操纵盘上只有56个电纽,《发现号》上有850个。
  以《友谊七号》一个人占的面积算,《发现号》的面积可供
  64人活动,两者相比,一个是单人床位,一个是五星级饭店
  的大套房。

  《发现号》太空梭上有七名太空人,以年资和地位论,
  格陵应数第一,按指挥系统说,总指挥是布朗(CURT BROW
  N),格陵名列第七,职位是装载员,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
  大家要称他为参议员;但他拒绝接受。他要求大家直呼他的
  “约翰”之名,把他当作名列第七的装载员对待。在总指挥
  的命令下,他要学习太空梭中的一切。布朗的命令简明铿锵:
  “我们是到太空工作,而不只是活着”。

  从1957年前苏联放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四十年来,整
  个太空科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今天,太空梭、太空站往返地
  球已成了家常便饭。运行在太空的各式各样的人造卫星也越
  来越多。今天,太空科学已不是任何国家的专利,而是一个
  全人类全地球的共同事业。1975年7月17日美苏两国的太空站
  在太空会面比翼双飞。1994年2月3日俄罗斯太空人乘坐美国
  的太空船与美国同僚同征太空。1995年6月29日美俄两国的太
  空梭在太空结合会师,外国的太空人经常成为美国大空梭中
  的座上客,欧美各国制造的卫星很多是用中国的《长征》火
  箭发射。

  今天,太空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如何以太空为基地登上更
  大、更远、更神秘的地球以外的星球。在这个探险宇宙的大
  业上,作为地球上的人类已成为一家人,以宇宙观天下,不
  会有人再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倘若有朝一日“外星人
  ”与地球人见面,他们不管我们来自美国、中国,在他们的
  眼中,我们都是地球人。

  不论今后的太空和宇宙探险如何发展,居住在地球上的
  人类的当务之急,还是如何携手共进、解决人间的问题。格
  陵的二次征空,具体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在失去地心吸力的太
  空对老年人的身体有什么影响,这个试验的结果,一定有利
  于人类老化问题的研究。

  格陵第二次征空在精神上给人带来的启发是他在身体和
  思想上的老而不衰,他第一次征空的壮举已经使他成为彪炳
  史册的英雄,他不必冒险犯难再出一次风头,是他老而不衰
  的身体和思想激励着他重登太空,从事一个只有他才能胜任
  的科学试验,这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令人崇敬的“格陵精
  神”。

  作为格陵的同龄人,36年前在我如日方中的42岁时,我
  以足够的精力和激情,为他第一次征空成功,在三个星期内
  写出了一本报道这个历史事件的专书。我还清楚地记得,格
  陵的飞行是在1962年2月20日,出版社要我六月初交稿,以便
  使中文读者早日得到一本叙述这个伟大故事的专书。当时我
  正准备五月初赴华盛顿参加第八届中美文化关系圆桌会议,发
  表两篇学术论文,一时诸事交迫,颇感手足无措,但这个人
  类伟大的历史事件,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在电视前我不
  知道目睹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报纸杂志上,不知读了
  多少令人感泣的报道!作为一个虽则改业教书而旧情未了的
  新闻记者,我觉得自己仍有向中文读者报道的责任。

  利用赴华府开会的时间,我开始向官方搜集资料,并特
  地去参观了《阿特拉斯》火箭及《友谊七号》太空舱。数日
  酝酿,腹稿已具,返来时就一鼓作气的开始写作。三个星期
  我不曾离开家门一步,与家人也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见面,像
  太空人关闭在太空舱中一样。我在书房里的三周禁闭,在书
  报杂志堆里,在笔尖之下,也经历了他们在天上人间所经历
  的各种悲欢离合。自然,这个短短的写作过程,绝不能与他
  们这个划时代的伟大成就相比,但当我写完全书的最后一个
  字,投笔四顾时,发现到当时为止,我所完成的,还是全世
  界第一本记述这一伟大事件的专书。这虽然不值得踌躇满志,
  但总算预期完了一桩心愿。

  如今在36年后,格陵第二次征空的新闻又唤起我36年前
  的激情,我觉得应该把这个伟大的历史故事报告给祖国大陆
  的同胞。今天,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已成为维护世界和亚洲
  繁荣安定的基石,也将是人类宇宙探险大业的主角伙伴,格
  陵的成功是美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格陵的精神也
  正是中国人所说:“发挥余热”、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精
  神。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小书,就是我这个平凡的七十七岁的
  老人所要讲的另一位不平凡的七十七岁的老人所经历的永远
  值得传诵的动人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21
问错地方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