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

小妹有问题想问下大侠们

1.IS_LM模型中。货币供给量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实际货币量和名义货币量反方向变动

问题,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有什么关系?

2.货币主义认为总需求作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那么得到的结论是名义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但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引起利率的反方向变动 ,所以实际货币供给量引起总需求同方向的变动

所以小妹就搞不懂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量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谢谢

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 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如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等,则会下降.

实际货币供给是以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实际货币的购买力衡量的货币供给。将名义货币供给 (MS) 与一般物价指数 (P) 平减后,即可得实际货币供给。公式表示为: 实际货币供给=MS/P。

在存在未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总收入水平。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名义货币增加只会暂时地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对应一度增加的商品和劳务量),但价格上涨最终使实际货币供给恢复原量。

货币供给量(money aggregate):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社会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量(m)是根据商品总价值(g)、货币流通速度(v)测算的。则有m=g/v,v为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即转手的次数(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仍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相应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 进行交换)。
因为纸币是不足值的信用货币,它不会因为币值的变化而退出流通。在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均衡状态下,货币速度增大,实际上是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量,而货币不会退出流通,即名义货币供给量不会改变,实际上造成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即引起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接下来会导致就是物价上涨。
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9
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供给量,表现为通货净额与存款净额之和。一般说来,决定一国名义货币供给量的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其程序是: 中央银行将准备金输人 商业银行,然后通过多级商业银行的存、放款活动,创造出扩大的整个社会的名义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用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它是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是以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实际货币的购买力衡量的货币供给。将名义货币供给 (MS) 与一般物价指数(P)平减后,即可得实际货币供给。公式表示为: 实际货币供给=MS/P。
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名义货币供给量的手段通常有公开市场业务、调节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贴现率三项。凯恩斯学派认为,当内生因素如工资、成本率先上升后,金融体系也随之增加名义货币供应。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名义货币供给是独立的外生变量,即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必先于物价变动而发生,而非适应物价变动的内生变量。假定在当时的价格水平下,中央银行所供应的名义货币恰能满足大众的货币需求, 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在此情形下,如中央银行增加名义 货币供给量,大众所保有的名义货币数量就要暂时大于其需要量,造成货币失衡。当货币达到新均衡位置时,名义所得与名义货币供给量将作同比例增加。换言之,名义货币供给量是一国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制定的。因此,为达到货币均衡,就必须调节名义货币需求。
第2个回答  2009-04-13
1、实际货币供给量是扣除了价格因素的,他等于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所以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2、没问题吧
实际货币供给量就是和名义货币供给量同方向变动
你怎么得出来“实际货币量和名义货币量反方向变动”,本来不就是正相关吗
IS-LM一个前提假定就是价格水平不变,M和m不就同方向变吗
如果第一题抄书上的话,我认为是印错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