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最有水平,当得最好

中国上下五千年,千古一帝很多,但谁才是最好的呢?【我观点,最好是唐太宗,其次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下来是武则天,最后是汉武帝,都开创盛世】
康熙其实就不行,只是在清朝可能算个好的,但在其他朝代就不行,他不虚心纳谏,他不废除文字狱,他不开关不开国,连隋炀帝都不如,隋炀帝起码为国家很操劳

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酷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家将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奉为贤明帝王的典范。但文帝在位时,仍然存在诸王国势力过大、匈奴入侵内地等问题。西汉末年的刘向曾对孝成皇帝问,评价文帝“(讼狱)治理不能过中宗(汉宣帝)之世”、“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为升平”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嘉佑四年(西元1059),这时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翰林学士王珪等群臣给他写谥曰:“臣闻元精磅礴,济万物而不昭其迹者,荐名曰天;至德汪洋,泽万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谥于帝……维其历古圣贤之君,莫不极所以尊明令显之称,又或至于代相袭之。夫仁者圣人之盛德,岂独未有以当之耶抑当时鸿儒巨学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启、期以克配先帝之庙乎《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谓欤惟功以创业为祖,德以守成为宗,皆尊尊之大义也。先帝尊谥,宜天锡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曰仁宗。”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他的群臣们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北宋学者邵伯温这样赞美“仁宗盛治”: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时宰辅曰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
北宋政论家陈师锡这样怀念“仁宗盛治”:“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大文豪苏轼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天圣、景佑都是宋仁宗的年号。即使目空无人的南宋宰相秦桧也曾说到:“昔我仁祖临御,亲选天下十有五人崇论宏议,载在方册。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轶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卫径也称:“嘉佑之治”振古无及。
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1010—1063)四十二年不识兵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宽宏大量。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大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
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四川有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么·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做吧。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后病死于汴京宫中福宁殿。遗诏中说:由太子赵曙即位,进曹皇后为太后,丧礼必须从简。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
明孝宗朱佑樘,汉族,明朝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岁。宪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逝世,太子朱佑樘即位,年号弘治。孝宗即位后,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当时的朝政焕然一新。弘治一朝,名臣辈出,孝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后来人们把孝宗统治时期称赞为“弘治中兴”,孝宗去世后,上庙号孝宗,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十八年十月,孝宗被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孝宗去世后传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更值得一提的是孝宗只娶了张皇后一人为妻!!是历史上唯一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明朝大学生朱国祯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乃吾朝明孝宗也!
大凡中国人,十有八九都知道“千古大变”的商鞅变法。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君主是谁,他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往今来的政治法则:领袖人物是任何国家变革的第一推动力。譬如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秦始皇之中央集权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罗斯福新政、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主义体制等等,都是以领袖名号为变革标志的。而战国时代的秦国,发生了如此一场惊雷闪电,改变了天下格局与文明历史进程,天下竟然皆呼“商鞅变法”,而不冠国君之名,可谓历史一奇!
作为一个变法大臣,商鞅的声望非但在历史上掩盖了秦国君主,而且在战国当世也掩盖了秦国君主。如果说,前者尚算正常,那么后者就太不正常了。若用后世的政治潜规则衡量,这可是一桩“只知有某某,不知有某某”的声望大罪,立可置商鞅于死地。便是在战国时代,这种“臣望过君”的罪名杀伤力,也是很厉害的。声名显赫的信陵君,便生生倒在了这种名望流言下。大名士范雎首说秦昭王,第一句话也是:而今天下,只知秦有太后穰侯,不知有秦王!仅此一句,秦昭王便惊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将范雎邀入了密室。
果真如此,商鞅早早该死了,还谈何继续深化变法?
不可思议的是,商鞅非但没有获罪,而且在变法大成后统率秦国精锐新军一举收复了河西失地;大捷后又爵封商君(领商於十三县封地),成为真正与秦国君主“分土共治”的最强势的权臣。声望满天下的商鞅,成功超越了权力法则的沼泽地带。
历史奥秘的背后,必然有被湮没的奇人奇事。
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湮没了一座雄奇伟岸的文明高原。
这座文明高原,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说不尽的嬴渠梁,实在是中国文明历史上最为平中见奇的一个领袖人物。
从历史大象说,嬴渠梁之奇,有一种历史的幽默感——以不着痕迹的政治天才,将国家航船平稳驶出了战争与变法的连绵惊涛骇浪,而使国人与历史浑然无觉,竟在平稳进展中不觉其险,不觉其难。应该说,这实在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手笔。
我们来大体看看秦孝公嬴渠梁的奇绝风貌——
奇绝之一,21岁即位,接手父亲秦献公留下的危机四伏濒临崩溃的烂摊子。交接危机,历来是古典政治的最危险环节。而嬴渠梁竟能在没有贬黜杀戮一个先朝大臣的情况下,顺利整合朝野,不动声色地巩固了最高权力。以愤青的年龄段第一次施展方略,便表现出如此的权力斡旋能力,实在令人惊叹。应该说,一轮天才的政治太阳,从此升起在中国文明历史的天宇。

奇绝之二,即位伊始,立即大胆地从父辈的既定国策中摆脱出来,成功遏制了秦人急于收复河西失地的强烈愿望,又成功化解了秦人急于为战死的秦献公复仇的酷烈战心,与最强大的魏国割地议和(包括函谷关在内的骊山以东,全数割让给魏国),使秦国从连绵战火中摆脱出来。这一着险棋,竟然没有引起这个此前只知道死硬拼杀的秦人族群的剧烈动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奇绝之三,国家初步稳定后立即谋求强国,以四海胸襟面对天下,发布旷古奇文《求贤令》。这卷《求贤令》,惊世之处在四点:

第一,面对穷小弱危四大困境的现实,竟然公开宣示要“恢复穆公霸业”,其勃勃图谋,使山东六国大觉滑稽可笑;
第二,不局限于向本国求贤,竟敢于向整个天下征集人才,一时成为战国奇谈;
第三,数落历代先祖缺陷,直面秦国困境危局,使“敬天法祖”的老秦人一时瞠目结舌;
第四,公开向天下承诺,谁能使秦国强大,便与谁“尊官分土”共享秦国!
凡此四点,任何君主但能实现其一,便是惊世明君。嬴渠梁一举全揽,且毕生全部实践成功,堪称古今中外万千年绝无仅有!

奇绝之四,商鞅入秦,以“三说”(三种治国之道)试探秦孝公。这位年青君主竟能辨识敏锐,对三种不切实际的迂腐治国之道嗤之以鼻,并断然拒绝。在商鞅痛陈变法强国之道后,又能摆脱俗见,立即重用商鞅;在一场思想政治大辩论后,立即决断启动变法。当此转折关头,其成熟老辣,其杀伐凌厉果断,庸常君主连想也不敢想。秦孝公之政治决断力,千古之下无出其右。

奇绝之五,自商鞅主政变法开始,秦孝公嬴渠梁在国事活动中几乎消失,史料记载寥寥无几。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事实:国君嬴渠梁绝对信任商鞅,从不掣肘,自愿居于二线。如此器宇深沉,如此博大胸襟,寻常领袖万难做到。

奇绝之六,战国之世大战连绵,不测的战争时时对变法构成夭折的危险。而秦国自变法开始,20余年间,竟然没有发生一场足以威胁变法的大战,堪称历史奇迹!秦国独能成功避险,这是嬴渠梁的领袖之功——全力斡旋国际局势,不使战争危险扼杀秦国变法。此等战时国际环境的腾挪能力,罕见又罕见。须知,韩国申不害变法的失败,便是韩昭侯应对国际局势变化无能,招致魏国猛攻,变法成果一举被摧毁。

奇绝之七,秦国变法20余年,举国族群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即或是太子犯法、商鞅刑治公子虔,使秦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也被成功消弭。终秦孝公一生,所有反对变法的势力不敢公然挑衅,保证了秦国深化改革的最终成功。这种无与伦比的政治平衡能力,强大的政治威慑能力,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奇绝之八,强大崛起之后独能审时度势,只以收复河西失地为作战界标,而不再对山东六国发动主动进攻,使山东六国一时没有结盟抗秦的口实。这一折冲,使秦国在新军尚未达成一定规模的时候,获得了最为宝贵的成长稳定期。强势而知进退,只有最为杰出的战略家才可以把握分寸,嬴渠梁恰恰如此,炉火纯青!

奇绝之九,善后之际大破俗套,非但不以铲除权臣为安定身后之手段,而且授予商鞅“可称秦王”的巨大权力。此举被后世的刘备效法,虽不是历史唯一,但却是令天下震惊的绝对首创。
凡此等等,尚不足以展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部风貌。

依据谥法,“孝”作单字追谥,为“功业德行广大无边”之意。秦人以“孝”字追谥嬴渠梁,足见对其崇高景仰,很是得当。后来,无人当得单字“孝”,便以“孝”配合他字,形成双字谥或多字谥,“孝”字遂演化成一种具体的孝行之德,内涵与“孝”的本意已经相去甚远了。譬如后来的秦孝文王、赵孝成王等,都是如此。

但在史书资料中,对这位说不尽的秦孝公,却记录得很是简略,历史评价更是少见。大约只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对这位奇绝人物留下了唯一的历史评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世历史家,则大多对秦孝公采取了不知可否的态度。此间最为深刻的原因,只能是“非秦”烟雾之下对伟大秦政根基人物的有意识回避,是一种不甚光明的治史心态。
嬴渠梁,是政治天宇的一轮太阳。

秦孝公烁烁光焰照耀千古,足为领袖之文明标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2
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酷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家将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奉为贤明帝王的典范。但文帝在位时,仍然存在诸王国势力过大、匈奴入侵内地等问题。西汉末年的刘向曾对孝成皇帝问,评价文帝“(讼狱)治理不能过中宗(汉宣帝)之世”、“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为升平”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嘉佑四年(西元1059),这时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翰林学士王珪等群臣给他写谥曰:“臣闻元精磅礴,济万物而不昭其迹者,荐名曰天;至德汪洋,泽万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谥于帝……维其历古圣贤之君,莫不极所以尊明令显之称,又或至于代相袭之。夫仁者圣人之盛德,岂独未有以当之耶抑当时鸿儒巨学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启、期以克配先帝之庙乎《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谓欤惟功以创业为祖,德以守成为宗,皆尊尊之大义也。先帝尊谥,宜天锡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曰仁宗。”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他的群臣们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北宋学者邵伯温这样赞美“仁宗盛治”: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时宰辅曰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
北宋政论家陈师锡这样怀念“仁宗盛治”:“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大文豪苏轼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天圣、景佑都是宋仁宗的年号。即使目空无人的南宋宰相秦桧也曾说到:“昔我仁祖临御,亲选天下十有五人崇论宏议,载在方册。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轶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卫径也称:“嘉佑之治”振古无及。
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1010—1063)四十二年不识兵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宽宏大量。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大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
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四川有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么·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做吧。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后病死于汴京宫中福宁殿。遗诏中说:由太子赵曙即位,进曹皇后为太后,丧礼必须从简。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
明孝宗朱佑樘,汉族,明朝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岁。宪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逝世,太子朱佑樘即位,年号弘治。孝宗即位后,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当时的朝政焕然一新。弘治一朝,名臣辈出,孝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后来人们把孝宗统治时期称赞为“弘治中兴”,孝宗去世后,上庙号孝宗,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十八年十月,孝宗被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孝宗去世后传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更值得一提的是孝宗只娶了张皇后一人为妻!!是历史上唯一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明朝大学生朱国祯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乃吾朝明孝宗也!
第2个回答  2009-04-12
秦孝公赢渠梁,算一个! 例证如下:

大凡中国人,十有八九都知道“千古大变”的商鞅变法。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君主是谁,他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往今来的政治法则:领袖人物是任何国家变革的第一推动力。譬如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秦始皇之中央集权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罗斯福新政、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主义体制等等,都是以领袖名号为变革标志的。而战国时代的秦国,发生了如此一场惊雷闪电,改变了天下格局与文明历史进程,天下竟然皆呼“商鞅变法”,而不冠国君之名,可谓历史一奇!
作为一个变法大臣,商鞅的声望非但在历史上掩盖了秦国君主,而且在战国当世也掩盖了秦国君主。如果说,前者尚算正常,那么后者就太不正常了。若用后世的政治潜规则衡量,这可是一桩“只知有某某,不知有某某”的声望大罪,立可置商鞅于死地。便是在战国时代,这种“臣望过君”的罪名杀伤力,也是很厉害的。声名显赫的信陵君,便生生倒在了这种名望流言下。大名士范雎首说秦昭王,第一句话也是:而今天下,只知秦有太后穰侯,不知有秦王!仅此一句,秦昭王便惊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将范雎邀入了密室。
果真如此,商鞅早早该死了,还谈何继续深化变法?
不可思议的是,商鞅非但没有获罪,而且在变法大成后统率秦国精锐新军一举收复了河西失地;大捷后又爵封商君(领商於十三县封地),成为真正与秦国君主“分土共治”的最强势的权臣。声望满天下的商鞅,成功超越了权力法则的沼泽地带。
历史奥秘的背后,必然有被湮没的奇人奇事。
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湮没了一座雄奇伟岸的文明高原。
这座文明高原,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说不尽的嬴渠梁,实在是中国文明历史上最为平中见奇的一个领袖人物。
从历史大象说,嬴渠梁之奇,有一种历史的幽默感——以不着痕迹的政治天才,将国家航船平稳驶出了战争与变法的连绵惊涛骇浪,而使国人与历史浑然无觉,竟在平稳进展中不觉其险,不觉其难。应该说,这实在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手笔。
我们来大体看看秦孝公嬴渠梁的奇绝风貌——
奇绝之一,21岁即位,接手父亲秦献公留下的危机四伏濒临崩溃的烂摊子。交接危机,历来是古典政治的最危险环节。而嬴渠梁竟能在没有贬黜杀戮一个先朝大臣的情况下,顺利整合朝野,不动声色地巩固了最高权力。以愤青的年龄段第一次施展方略,便表现出如此的权力斡旋能力,实在令人惊叹。应该说,一轮天才的政治太阳,从此升起在中国文明历史的天宇。

奇绝之二,即位伊始,立即大胆地从父辈的既定国策中摆脱出来,成功遏制了秦人急于收复河西失地的强烈愿望,又成功化解了秦人急于为战死的秦献公复仇的酷烈战心,与最强大的魏国割地议和(包括函谷关在内的骊山以东,全数割让给魏国),使秦国从连绵战火中摆脱出来。这一着险棋,竟然没有引起这个此前只知道死硬拼杀的秦人族群的剧烈动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奇绝之三,国家初步稳定后立即谋求强国,以四海胸襟面对天下,发布旷古奇文《求贤令》。这卷《求贤令》,惊世之处在四点:

第一,面对穷小弱危四大困境的现实,竟然公开宣示要“恢复穆公霸业”,其勃勃图谋,使山东六国大觉滑稽可笑;
第二,不局限于向本国求贤,竟敢于向整个天下征集人才,一时成为战国奇谈;
第三,数落历代先祖缺陷,直面秦国困境危局,使“敬天法祖”的老秦人一时瞠目结舌;
第四,公开向天下承诺,谁能使秦国强大,便与谁“尊官分土”共享秦国!
凡此四点,任何君主但能实现其一,便是惊世明君。嬴渠梁一举全揽,且毕生全部实践成功,堪称古今中外万千年绝无仅有!

奇绝之四,商鞅入秦,以“三说”(三种治国之道)试探秦孝公。这位年青君主竟能辨识敏锐,对三种不切实际的迂腐治国之道嗤之以鼻,并断然拒绝。在商鞅痛陈变法强国之道后,又能摆脱俗见,立即重用商鞅;在一场思想政治大辩论后,立即决断启动变法。当此转折关头,其成熟老辣,其杀伐凌厉果断,庸常君主连想也不敢想。秦孝公之政治决断力,千古之下无出其右。

奇绝之五,自商鞅主政变法开始,秦孝公嬴渠梁在国事活动中几乎消失,史料记载寥寥无几。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事实:国君嬴渠梁绝对信任商鞅,从不掣肘,自愿居于二线。如此器宇深沉,如此博大胸襟,寻常领袖万难做到。

奇绝之六,战国之世大战连绵,不测的战争时时对变法构成夭折的危险。而秦国自变法开始,20余年间,竟然没有发生一场足以威胁变法的大战,堪称历史奇迹!秦国独能成功避险,这是嬴渠梁的领袖之功——全力斡旋国际局势,不使战争危险扼杀秦国变法。此等战时国际环境的腾挪能力,罕见又罕见。须知,韩国申不害变法的失败,便是韩昭侯应对国际局势变化无能,招致魏国猛攻,变法成果一举被摧毁。

奇绝之七,秦国变法20余年,举国族群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即或是太子犯法、商鞅刑治公子虔,使秦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也被成功消弭。终秦孝公一生,所有反对变法的势力不敢公然挑衅,保证了秦国深化改革的最终成功。这种无与伦比的政治平衡能力,强大的政治威慑能力,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奇绝之八,强大崛起之后独能审时度势,只以收复河西失地为作战界标,而不再对山东六国发动主动进攻,使山东六国一时没有结盟抗秦的口实。这一折冲,使秦国在新军尚未达成一定规模的时候,获得了最为宝贵的成长稳定期。强势而知进退,只有最为杰出的战略家才可以把握分寸,嬴渠梁恰恰如此,炉火纯青!

奇绝之九,善后之际大破俗套,非但不以铲除权臣为安定身后之手段,而且授予商鞅“可称秦王”的巨大权力。此举被后世的刘备效法,虽不是历史唯一,但却是令天下震惊的绝对首创。
凡此等等,尚不足以展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部风貌。

依据谥法,“孝”作单字追谥,为“功业德行广大无边”之意。秦人以“孝”字追谥嬴渠梁,足见对其崇高景仰,很是得当。后来,无人当得单字“孝”,便以“孝”配合他字,形成双字谥或多字谥,“孝”字遂演化成一种具体的孝行之德,内涵与“孝”的本意已经相去甚远了。譬如后来的秦孝文王、赵孝成王等,都是如此。

但在史书资料中,对这位说不尽的秦孝公,却记录得很是简略,历史评价更是少见。大约只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对这位奇绝人物留下了唯一的历史评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世历史家,则大多对秦孝公采取了不知可否的态度。此间最为深刻的原因,只能是“非秦”烟雾之下对伟大秦政根基人物的有意识回避,是一种不甚光明的治史心态。
嬴渠梁,是政治天宇的一轮太阳。

秦孝公烁烁光焰照耀千古,足为领袖之文明标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9
是唐太宗最厉害,登位之前战功他最多,又能虚心纳谏。建国后更是打开朝门,迎四方客。不过最繁华的时代是开元盛世(但这没有李世民也是不可能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4-12
用阎崇年的话来说,封建社会两千年,前一千年的千古一帝是唐太宗,后一千年的千古一帝的康熙。

因为在治理国家方面两人都差不多,但综合水平来说的,应该是康熙,接着是唐太宗。个人修养上面,康熙略胜李世民一筹,因为康熙的学识很广泛,会多种语言,还学习了许多西方科学,这不能怪李世民,是当时时代没有那么多东西学习。

所以两个人水平是差不多的,半斤与八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