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了哪些活动

如题所述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人们加速人的自主探究建构,并正确发挥其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教”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自主的活动,更谈不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做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处于低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重要的丞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近几年来。我校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对话”变成“问答”,由“满堂讲”变为“满堂问”;有活动却无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提前出现等等。这些在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给予正视,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但非常必要,而且更富有现实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二、课题的界定
“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
“自主”是指“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辞海注释)。
“自主探究”是指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进出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提出新的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整个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在这条线索的每一个环节上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共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给学生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通过学生的自学、尝试、操作、交流、总结、实践反思等形式,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习惯以及自主探究的品质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的研究,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探索出适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主要理论依据及假设
(一)理论依据
1、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理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思辩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以教师的指导,维持和发展学生内在动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know-what)”,“知其所以然(know-why)”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know-how)”,“知其谁用(know-who)”。
4、生本教育理论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因此,教育应该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创新是他们学习的核心过程,他们是在创新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儿童还有着无限的潜能。教师应从儿童对知识的实际形态的认识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置于创新的环境与状态下,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全面依靠学生,关键是要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保持儿童追求的天性,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
5、心理学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