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说的乱世枭雄与事实相符吗

如题所述

单田芳大师的评书确实精彩,只不过杜撰的成分有点太多,很多人也都是因为《乱世枭雄》而了解张大帅的,但难免对很多历史人物留下了错误的印象。

先说说杜立三。历史上没有杜老判这个人,杜立三的老爹叫杜宝增,在杜立三十几岁的时候就死了。杜立三也没怎么跟张作霖打过太多交道,虽然跟张作霖曾经结拜,但他们的结拜没有什么感情。杜立三与张作霖有很大区别,相对来说,杜立三出身绿林世家,更符合“悍匪”本色,凶猛残忍,跟他比起来,张作霖算是比较“善良”的了。 

杜立三也并不像评书里说的那样,像个纨绔子弟,一无是处。杜立三也做过一些像样的事,比如说修筑辽河河道,虽然也是为了自己,但也确实直接造福了当地老百姓,据说永丰县当地还有老百姓为此立碑感谢杜立三。

另外,杜立三有个外号叫“包打洋人”,这个外号是老百姓给的,至于原因不好评论,总之杜立三确实没少消灭俄国人。 

杜立三被张作霖诱杀后,其部下吴三胜收集杜立三残部,918事变后成立了“抗日救国军”,后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收编,吴成为第三十八路司令,后来对日作战多有战绩,但最后受诱降被杀。 

第二个人说说冯麟阁。张作霖幼年在海城就结识了冯麟阁,当时冯麟阁已经是辽西有名的胡子,张作霖还什么都不是。但冯麟阁很赏识张作霖,可以说冯麟阁其实对张作霖后来的发家起到不小的作用。张作霖后来一直尊称冯麟阁“大哥”,如果按照评书的逻辑,凭张作霖的性格不可能对冯麟阁一直那么尊重。 

张学良小名“小六子”,而冯麟阁长子冯庸小名“小五子”,两人同年出生,自幼相交慎密,冯张两家两代的友谊可见深厚,在东北很多老人都知道。而冯麟阁与张作霖反目的原因,并不是像评书中所说的那么简单,就是因为冯麟阁嫉妒张作霖,那也太站不住脚,就因为嫉妒,就突然出兵包围大帅府,然后还能接受谈判,实在杜撰的过分。

其实张的27师与冯的28师一直不分你我,在驱逐段芝贵时,两人演了一出戏,冯唱黑脸,声言“誓杀复辟逆贼”,张唱红脸,以保护段的名义劝段离开东北。后来在张勋复辟的时候,两人故技重施。

在这个过程中,冯等于公开得罪了北洋和袁世凯,而张却落个老好人,这一点冯心里清清楚楚,由此可见冯对张是够意思的,可是张却利用这一点讨好袁世凯,一路向上爬,这就让冯心里很不是滋味了。张自己又何尝不知,其实内心也对冯怀有歉意,冯麟阁晚年曾说,小个子这个人是有良心的,他心里清楚,这辈子他欠我的太多了。 

再来补充一个重要人物——汤二虎。评书中的汤二虎是一员虎将,不但作战勇猛,而且重义气,还有点小聪明。可是真实的汤二虎并不是像评书里说的那么可爱。

汤玉麟字阁臣,生的高大威猛,兄弟五人。听过评书的对张作霖割肉下注这个故事肯定印象深刻,但是这个光辉壮举的原版其实是汤二虎。而且类似的事汤二虎干了不是一次两次。

关于汤玉麟早期当胡子的经过,说法不一,难以考证了,但肯定不是像评书中说的跟随杜立三。比较靠谱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汤早期跟随海沙子海光远,另一说汤玉麟就是锦西红罗山的大横把,也就是评书中说的红罗涧。但不管怎么说,汤玉麟在土匪混战期间从金寿山手中救过张作霖的命,这是毫无疑问的。在1919年,汤玉麟又两次率队冒死救出被陶克陶胡抗垦队包围的张作霖。

1917年3月19日,由于汤玉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张作霖忍无可忍,毅然免去汤玉麟一切职务,汤随即带领两个精锐团投奔了冯麟阁,并联合发表反张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注意,不管在之前冯麟阁是否策反过汤玉麟,这里是张作霖罢免汤玉麟在先,汤反叛在后,与评书所说不同。另外,张作霖与冯麟阁虽然此时已经不合,但并未撕破脸,直到后来张作霖为防止意外,在军署后面布置了一架炮台,直至28师军署,冯麟阁得知后怒不可遏,遂提出四个和解条件。张全部答应,并表面上握手言和。

同年6月,汤玉麟又参与了张勋复辟,由此可见汤虽骁勇善战,但并没什么大智慧。张勋复辟失败后,汤仓皇逃往蒙古避难。

1918年1月,经张景惠和汲金纯的调解,汤玉麟与张作霖再次走到一起。

论斗勇斗狠,汤玉麟是数一数二的。他的几个兄弟后来也都在他手下任高官要职。张作霖死后,汤玉麟任热河主席,手下兵力三万左右,但没有了张作霖,奉系内部分崩离析,除了贪官就是野心家,要么就是汉奸,素来没有脑子的汤玉麟团队更是腐败愚昧透顶,因此当日军进攻热河时,三万大军已毫无任何招架之力,汤只好仓皇逃走。

扩展资料:

张作霖出身卑贱,父亲在赌场被人踢死后,母亲改嫁。十四岁时,他因和后父不和,离家出走,来到高坎谋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为财主打短工,在赌场被人骗得分文皆无,几次险些丧命。幸得孙寡妇、老常头、汤二虎等人相助,转危为安。患难之中,张作霖与土匪结下深厚的友谊,内心也有了投身绿林的想法。

张作霖长大成人,参加清军,驻鸭绿江畔。为保卫五龙背火药库,张作霖只身战群匪,得到上头赏识,晋升为哨长(连长)。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过江与日军开战,连战连败。战争失败,清政府割地赔款,张作霖心灰意冷,携一马一枪逃回到家乡----海城县小洼村。

家乡土匪成患,民不聊生。许多“绺子”(土匪)慕张作霖之名,请他入伙。张作霖发誓不做人下人,自己拉起“绺子”,名为“保险队”。为筹款弄枪,张作霖带人勒索当地的土财主,发展壮大。

大土匪向招子欲吞并张作霖,张作霖宁死不从,想去三界沟借兵以求自保。一路之上乱事如麻。张作霖惦念家人,放弃借兵,返回赵家庙。

张作霖为东山再起,血洗新民府日本“双田洋行”、在兴隆店劫官银五万两、清河门抢得军马数百匹,二次拉起“绺子”。先利用绿林人之间的矛盾,赶跑冯麟阁及其党羽。紧接着又平灭了项招子、九只手于义等大土匪。收服了田庄台、八角台、红螺涧等势力。

张作霖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只得将其招安,张作霖成为正规军,之后又平定金寿山、杜立三等盘据辽东的大“绺子”,还在饶阳河消灭了日本关东军的乔本炮兵联队,成为独霸辽东半岛的风云人物。

张作霖则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又先后被封为五营 统领、九营 统领。清王朝覆灭后,袁世凯篡夺民国大权,张作霖被封为中华民国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独霸奉天。其后,张作霖因消除蒙患有功,又升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野心勃勃,欲问鼎中原,与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两次开战,先败后胜。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终于打进北京,爬上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

张作霖与日本关东军发生摩擦,被关东军炸死在皇姑屯东站,其子少帅张学良千里奔丧返回奉天,日本人欲吞东北,百般要挟少帅。张学良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向日本人屈从,要与南京政府达成协议,宣布东北三省归属国民政府,东北易帜!全国在形式上得到统一。

《乱世枭雄》在讲述张氏父子传奇经历的同时,还向人们描述了清末明初军阀混 战的特殊时代背景,使人们从一个侧面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

中心人物:

张作霖,字雨亭,海城县城西小洼村人。 幼时贫寒为人放猪,14岁时父殁随母往镇安县投外祖父,干过卖包子、货郎、木匠、兽医等。十九岁甲午战时入毅军,次年离队留乡投身草莽,组“保险队”,不久受抚再入官军,历任马队帮带统带、镇守使、关外练兵大臣、中将师长、奉天督军兼省长及东三省巡阅使等职,后被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主政东北自治。

1926年率军入京,翌年6月18日就任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行使国家统治权,并组成北洋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1928年兵败议和出京返奉。途中因以往抵制日本开矿设厂移民筑港等侵华要求,被日军于6月4月晨制造“皇姑屯炸车事件”炸成重伤,当日逝世,时年5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乱世枭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7
单田芳大师的评书确实精彩,只不过杜撰的成分有点太多,很多人也都是因为《乱世枭雄》而了解张大帅的,但难免对很多历史人物留下了错误的印象,大家是不是应该一起辨析一下艺术加工与史实的差别?
  我先随便说几件事,有不准确的请指正。
  先说说杜立三。历史上没有杜老判这个人,杜立三的老爹叫杜宝增,在杜立三十几岁的时候就死了。杜立三也没怎么跟张作霖打过太多交道,虽然跟张作霖曾经结拜,但他们的结拜没有什么感情。杜立三与张作霖有很大区别,相对来说,杜立三出身绿林世家,更符合“悍匪”本色,凶猛残忍,跟他比起来,张作霖算是比较“善良”的了。
  杜立三也并不像评书里说的那样,像个纨绔子弟,一无是处。杜立三也做过一些像样的事,比如说修筑辽河河道,虽然也是为了自己,但也确实直接造福了当地老百姓,据说永丰县当地还有老百姓为此立碑感谢杜立三。
  另外,杜立三有个外号叫“包打洋人”,这个外号是老百姓给的,至于原因不好评论,总之杜立三确实没少消灭俄国人。
  杜立三被张作霖诱杀后,其部下吴三胜收集杜立三残部,918事变后成立了“抗日救国军”,后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收编,吴成为第三十八路司令,后来对日作战多有战绩,但最后受诱降被杀。
  
  第二个人说说冯麟阁。张作霖幼年在海城就结识了冯麟阁,当时冯麟阁已经是辽西有名的胡子,张作霖还什么都不是。但冯麟阁很赏识张作霖,可以说冯麟阁其实对张作霖后来的发家起到不小的作用。张作霖后来一直尊称冯麟阁“大哥”,如果按照评书的逻辑,凭张作霖的性格不可能对冯麟阁一直那么尊重。
  张学良小名“小六子”,而冯麟阁长子冯庸小名“小五子”,两人同年出生,自幼相交慎密,冯张两家两代的友谊可见深厚,在东北很多老人都知道。而冯麟阁与张作霖反目的原因,并不是像评书中所说的那么简单,就是因为冯麟阁嫉妒张作霖,那也太站不住脚,就因为嫉妒,就突然出兵包围大帅府,然后还能接受谈判,实在杜撰的过分。其实张的27师与冯的28师一直不分你我,在驱逐段芝贵时,两人演了一出戏,冯常黑脸,声言“誓杀复辟逆贼”,张唱红脸,以保护段的名义劝段离开东北。后来在张勋复辟的时候,两人故技重施。在这个过程中,冯等于公开得罪了北洋和袁世凯,而张却落个老好人,这一点冯心里清清楚楚,由此可见冯对张是够意思的,可是张却利用这一点讨好袁世凯,一路向上爬,这就让冯心里很不是滋味了。张自己又何尝不知,其实内心也对冯怀有歉意,冯麟阁晚年曾说,小个子这个人是有良心的,他心里清楚,这辈子他欠我的太多了。
   再来补充一个重要人物——汤二虎。评书中的汤二虎是一员虎将,不但作战勇猛,而且重义气,还有点小聪明。可是真实的汤二虎并不是像评书里说的那么可爱。
  汤玉麟字阁臣,生的高大威猛,兄弟五人。听过评书的对张作霖割肉下注这个故事肯定印象深刻,但是这个光辉壮举的原版其实是汤二虎。而且类似的事汤二虎干了不是一次两次。
  关于汤玉麟早期当胡子的经过,说法不一,难以考证了,但肯定不是像评书中说的跟随杜立三。比较靠谱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汤早期跟随海沙子海光远,另一说汤玉麟就是锦西红罗山的大横把,也就是评书中说的红罗涧。但不管怎么说,汤玉麟在土匪混战期间从金寿山手中救过张作霖的命,这是毫无疑问的。在1919年,汤玉麟又两次率队冒死救出被陶克陶胡抗垦队包围的张作霖。
  1917年3月19日,由于汤玉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张作霖忍无可忍,毅然免去汤玉麟一切职务,汤随即带领两个精锐团投奔了冯麟阁,并联合发表反张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注意,不管在之前冯麟阁是否策反过汤玉麟,这里是张作霖罢免汤玉麟在先,汤反叛在后,与评书所说不同。另外,张作霖与冯麟阁虽然此时已经不合,但并未撕破脸,直到后来张作霖为防止意外,在军署后面布置了一架炮台,直至28师军署,冯麟阁得知后怒不可遏,遂提出四个和解条件。张全部答应,并表面上握手言和。
  同年6月,汤玉麟又参与了张勋复辟,由此可见汤虽骁勇善战,但并没什么大智慧。张勋复辟失败后,汤仓皇逃往蒙古避难。
  1918年1月,经张景惠和汲金纯的调解,汤玉麟与张作霖再次走到一起。
  论斗勇斗狠,汤玉麟是数一数二的。他的几个兄弟后来也都在他手下任高官要职。张作霖死后,汤玉麟任热河主席,手下兵力三万左右,但没有了张作霖,奉系内部分崩离析,除了贪官就是野心家,要么就是汉奸,素来没有脑子的汤玉麟团队更是腐败愚昧透顶,因此当日军进攻热河时,三万大军已毫无任何招架之力,汤只好仓皇逃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0
单田芳说的乱世枭雄与现实基本上相反,有一些夸张的事实。
第3个回答  2019-06-23
大体故事结构符合事实,有艺术加工的地方。有些人是虚构的,有些人出现的时间不对。
第4个回答  2020-02-29
当然相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