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结构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扩展资料

合理膳食:成年人每日的食谱应包括奶类、肉类、蔬菜水果和五谷等四大类。奶类含钙、蛋白质等,可强健骨骼和牙齿,每日饮200毫升为宜。肉类、家禽、水产类、蛋类、豆及豆制品等,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每日4-6两为宜。

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增强人体抵抗力,畅通肠胃,每日最少应吃1斤。米、面等谷物主要含淀粉,即糖类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热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每日约5-8两为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合理膳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1
一、 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

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大多地区不多。此种膳食结构的特点:

1.高碳水化合物
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居民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以上。

2.高膳食纤维
谷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因此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很高。这是我国传统膳食最具备优势之一。

3.低动物脂肪
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很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例一般在10%以下。

二、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城乡之间的膳食构成存在很大差别,富裕地区与贫苦地区差别较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转变。

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仍需予以高度关注。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中,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得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

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围45.1%。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每标准人日389mg,还不到适宜摄入量的半数。

三、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城市脂肪供能比例已超过30%,且动物性食物来源脂肪所占的比例偏高。中国城市居民的疾病模式由以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首位转化为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膳食结构变化是影响疾病谱的因素之一。已经表明谷类食物的消费量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而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消费量与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城市居民主要是调整消费比例,减少动物性食物和油脂过量消费,主要应减少猪肉的消费了量,脂肪供热比控制在20%-25%为宜。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已趋向合理,但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还偏低,应注意多吃一些上述食物。

对于奶类食物的摄入量偏低,应正确引导,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其膳食结构合理化。

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是我们当前膳食的主要缺陷,也是我们建议食物消费量时应当重点改善的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应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在贫困地区还应努力提高肉、禽、蛋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此外,中国人民的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食盐的摄入量要降低到每人每日6克以下。
第2个回答  2023-01-10

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扩展资料

合理膳食:成年人每日的食谱应包括奶类、肉类、蔬菜水果和五谷等四大类。奶类含钙、蛋白质等,可强健骨骼和牙齿,每日饮200毫升为宜。肉类、家禽、水产类、蛋类、豆及豆制品等,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每日4-6两为宜。

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增强人体抵抗力,畅通肠胃,每日最少应吃1斤。米、面等谷物主要含淀粉,即糖类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热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每日约5-8两为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合理膳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
中国居民的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大多地区不多。此种膳食的特点是:
(一)高碳水化合物
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以上。
(二)高膳食纤维
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因此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很高。这是我国传统膳食最具备优势之一。
(三)低动物脂肪
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很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例一般在IO%以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21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观念要随着饮食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在追求食物美味的同时,更要注重食物的合理选择,达到营养、卫生的要求。
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为了满足人体营养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尽量做到食物的合理搭配。
在主食上,要做到粗细粮混合、干稀搭配。这样可以从不同的食品中得到各种营养素。不仅主食要多样化,副食也同样要多样化。提倡广泛摄入各种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鱼、禽、蛋、瘦肉等等。只有在食物搭配上达到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蔬菜类丰富,肉类较少,食品多不做精细加工,糖的使用量较少,茶为大众的饮料,烹调油中荤油占有一定比例。
◎传统饮食结构的特点
以谷类为主的饮食结构正是目前西方一直推崇的饮食结构。由于谷类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能占总热能的60%以上,故谷物是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由于蔬菜品种丰富,食物不做精细加工等,使我们摄入了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及肠癌的发病率极低。豆腐、豆制品、腐乳、豆浆、豆汁的摄入,补充了一部分优质蛋白和钙。饮茶、吃水果和甜食少,减少了糖的过多摄入。丰富的调料,如葱、姜、蒜、辣椒等,起到杀菌、降脂、增加食欲、助消化等诸多功能。
◎传统饮食结构的不足
牛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饮食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钙的摄入量只达到每日推荐量的一半略多。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又是钙的最好来源,因此应提倡多喝牛奶,每日不少于250 毫升。
缺乏瘦牛肉、瘦羊肉、鱼等动物性食品,导致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
食盐摄入过高。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13.5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的建议中提出的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在 6 克以下的标准相差太远。
白酒的消耗量过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