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所处的产业结构阶段

如题所述

我国目前所处的产业结构阶段是服务经济时代。

中国产业结构介绍:

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17.0:45.8:37.2。

生产特点:

1、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3、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

地区结构:

从经济总量来看,在1978年以前,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为平稳。从1978年开始,上述三大地带所占的比重逐渐发生了变化,东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西部在1990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5年,三大地带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59:24:17。从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看,三大地带在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1978年以前,各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1978年开始,东部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的增长又快于西部。

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人均GDP分别为22942元、11261元、9024元,不同地带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亚太、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会议。

会议通过《上海共识》等文件,就推动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等中国长期推动的议程进一步达成共识,中国提出的开展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加强地区金融合作等倡议也得到成员们的支持。

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中国与东盟确立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目标,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等5个领域确定为新世纪初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并就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对话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等问题达成共识。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甚至省内地市间的产业趋同化现象也很严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二是近几年出口增长持续快于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