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世界各地名字考,“蜜蜡”竟然来自于弥勒佛?

如题所述

上帝说,要有光,世界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有“琥珀”,你,就出现在了我的身旁,可是,你确定当时上帝是说的“琥珀”这个名字吗?
琥珀蜜蜡名字的由来和渊源
自古至今,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神秘的琥珀总是拥有不同的传说,同时,琥珀在世界各地还拥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来历渊源也各不相同。

“琥珀”的英文名字为“amber”,一种说法是来源于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阿拉伯文中的“anbar”,也就是后来古拉丁文中的“ambar”和古法文中的“amber”,本意是“浮在海上”,意指波罗的海琥珀是从大海中获得的。

图片来自茯神琥珀

在古代欧洲,“ambar” 最早也用于称呼“龙涎香”——抹香鲸吐出的固体分泌物,是珍贵的定香剂。“龙涎香”和“琥珀”经常一起被大海冲上岸边,而且长得很像,又都可燃,那么,如何来区别呢?
法国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衍生出两个词汇来:一个是“ambre gris”(gray amber),字面意思可直译为“灰琥珀”,用来称呼龙涎香,后来演变为“ambergris”;另外一个呢,他们称呼琥珀为“ambre jaune”(yellow amber),也就是“黄琥珀”,后来演变成“amber”。在十五世纪,随着十字军东征,“amber”在整个欧洲流传开来。
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左右,作家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正确推断出琥珀曾经是液体,并由此根据“树汁”的拉丁文单词“succus”给琥珀起了“succinum”这个名字。

“Succinum”的衍生词至今仍在使用,学过生物化学的同学们一定对“succinic acid”(琥珀酸)记忆犹新。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琥珀里都含有琥珀酸,琥珀酸目前只有通过干馏波罗的海琥珀而获得。

十六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发现了用毛皮摩擦琥珀会产生静电,于是,在希腊语中,“琥珀”就随之被称为ηλεκτρονίων(electron),而且英文单词中的“electricity”(电)和“electron”(电子)等现代英文词汇都来源于此。

琥珀在古代欧洲的地位十分重要,曾被称为“北方之金”(Gold of the North)。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精明的商人,从波罗的海购买琥珀,然后运到地中海,卖给当地的贵族们以换取同等重量的黄金,“北方之金”由此得名,著名的“琥珀之路”也从此开启。

在古代波罗的海,欧洲北部和中部的日耳曼文明称呼“琥珀”为“Bernstein”,意为燃烧的石头,并且贵族们早期用琥珀加热燃烧来熏香。源于“Bernstein”,波兰语中称呼“琥珀”为“bursztyn”,匈牙利语为“borostyan”。
俄罗斯和捷克地区称呼“琥珀”为“jantar”,源于腓尼基语系的“jainitar”,意为“大海树脂”,后来,通过流传衍生,立陶宛一带称呼“琥珀”为“gintaras”,拉脱维亚则称呼“琥珀”“dzintars”,但词源都是一样的。

在大约2000年前,波罗的海地区也有人称呼“琥珀”为“glaes”,意思类似于“玻璃”,但没有流传下来。

图片来自茯神琥珀

在中国,琥珀的历史同样悠久,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山海经》,其卷一《南山经》中称“琥珀”为“育沛”。
“琥珀”之名,最早可见于汉初文献陆贾的《新语》,其中称呼为“琥珀“,到了西汉,史游在其编撰的识字课本《急就章》中称呼“琥珀”为“虎魄”,可在西汉刘向的《别录》当中,“琥珀”又被称为“江珠”,而东汉王充《论衡》中则称“琥珀”为“顿牟”。
唐代《隋书》中称“琥珀”为“兽魄”,宋代又有“武魄”、“丹珀”、“虎珀”之称。虽然“琥珀”在中国名称繁多,但见诸史籍记载最多的,仅“琥珀”、“虎魄”而已。

在中国古代,“琥珀”之所以被称之为“虎魄”,是因为古代人相信“琥珀”乃虎目之精魄沦入地而化成,甚至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明确描述“琥珀”为:“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谓之虎魄”。

“蜜蜡”源于佛教中的弥勒佛?

今天,我们习惯将不透明的“琥珀”称为“蜜蜡“,大概是缘于 “其色如蜜,其光如蜡”。但是也有人认为,“蜜蜡”这个名字绝不是来源于其外观,而是来自宗教,且言之凿凿。

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括西亚、小亚西亚、北非、两河流域以及埃及等地开始盛行一种未来救世主信仰,也就是弥塞亚信仰,人们相信在人类末世的时候,会有救世主降世拯救众生。

在弥赛亚信仰中,西方称呼救世主为“Messiah”,希腊语为“Μοισία”,拉丁语为“MOESIA”,皆来源于希伯来语的Masiah(或mashiach),意思是“受膏者”,也就是“弥赛亚”。“Messiah”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传至古印度,演变成梵文中的“Maitreya”和古印度雅利安语系的巴利语中的“Metteya”,也就是“弥勒”。

“弥勒”是音译,但和我们汉语中“弥勒”的发音似乎不太相似,唐玄奘法师就曾经说过译错了,应该翻译成“梅但利耶”,但“弥勒”已经深入人心,约定俗成,所以,人们还是称呼这位尊敬的未来佛,未来的救世主为“弥勒”。“弥勒”的意译为“慈氏菩萨”,来源于梵文中的maitri,意思是慈悲,慈爱。

图片来自茯神琥珀

随着佛教的发展,“弥勒”传至古代新疆,演变为当地吐火罗语中的“mila”,这就和我们现在汉语中的“弥勒”发音很相近了。

再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蜜蜡作为宗教的信仰之物,被称为“MILA”,时至今日,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仍有人称呼蜜蜡为“MILA”。

所以,今日的“蜜蜡”极有可能是因为其“佛教圣物”的身份,而来源于“弥勒”的谐音,又因为其色如蜜,其光似蜡,就被称呼为汉语中的“蜜蜡”。

琥珀在其不同的产地,根据其不同特点,也拥有不同的名称。

比如意大利西西里岛出产的琥珀,在当地有个专有名词Simetite,意为高氧琥珀;罗马尼亚出产的琥珀被称为Rumanite,是因为琥珀是罗马尼亚的国石,所以具有了罗马尼亚的前缀;缅甸琥珀因为含有方解石,硬度高,被称为Burmite;抚顺琥珀则被当地人称为“煤黄”,因为常被发现包裹在黑乎乎的煤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