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世界名城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雅号,如“对称的古都”北京,“音乐之都”维也纳,“花都”巴黎,“雾都”伦敦,“佛教之都”曼谷,“沙漠之都”开罗,“绿色之都”莫斯科,“狮城”新加坡,“水城”威尼斯……这些雅号与城市的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城市,找找资料(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给同学们介绍。

巴黎是真正的鲜花之都。称之为“花都”毫不为过。无论是在餐桌上、阳台上、院落中,还是在橱窗前、街道旁、人们的怀抱里,满眼都是盛开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 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这里曾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7月14日由此被定为法国国庆节。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惊世界的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也是一座具有很高文化品味的城市。它的文物古迹众多,受到保护的古建筑就有3千多座,很多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走进巴黎,就如同走进了建筑的博物馆,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漫步于巴黎街头,无论是在蒙马特区狭小的胡同里,还是身处气宇轩昂的香榭丽舍大道,你都常常会与那些心仪已久的历史遗迹及艺术建筑不期而遇:卢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更有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
雾都不再--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喜爱英国文化的旅游者或许会暂时沉缅于雾都的朦胧景色,但长住在此的伦敦人对此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为此,英国于1875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减少城市污染。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

1952年12月4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类似的烟雾灾害随后又发生过几次,对英国人产生了很大震动。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符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如今,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无数英国文学作品中曾经描绘过的沿街滚滚而下的黄雾已经消失了踪影。阳光驱散薄雾后,四周是一片清明,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对伦敦来说,或许是失去了少许神秘和浪漫的气氛,但得到的却是更高的生活质量。生活在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中是何等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2
巴黎是真正的鲜花之都。称之为“花都”毫不为过。无论是在餐桌上、阳台上、院落中,还是在橱窗前、街道旁、人们的怀抱里,满眼都是盛开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 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这里曾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7月14日由此被定为法国国庆节。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惊世界的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也是一座具有很高文化品味的城市。它的文物古迹众多,受到保护的古建筑就有3千多座,很多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走进巴黎,就如同走进了建筑的博物馆,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漫步于巴黎街头,无论是在蒙马特区狭小的胡同里,还是身处气宇轩昂的香榭丽舍大道,你都常常会与那些心仪已久的历史遗迹及艺术建筑不期而遇:卢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更有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
雾都不再--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喜爱英国文化的旅游者或许会暂时沉缅于雾都的朦胧景色,但长住在此的伦敦人对此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为此,英国于1875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减少城市污染。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

1952年12月4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类似的烟雾灾害随后又发生过几次,对英国人产生了很大震动。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符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如今,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无数英国文学作品中曾经描绘过的沿街滚滚而下的黄雾已经消失了踪影。阳光驱散薄雾后,四周是一片清明,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对伦敦来说,或许是失去了少许神秘和浪漫的气氛,但得到的却是更高的生活质量。生活在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中是何等重要!
第2个回答  2009-04-15
法国首都巴黎(Paris)是欧洲大陆上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市区人口217万。城市本身在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过,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居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岱兹”(法语“沼泽”的意思)。公元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将该城命名为“巴黎”。

公元508年,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10世纪末,休•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将巴黎大大扩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纪,巴黎仍在逐步扩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巴黎拥有70多万居民,千余条大街;第二帝国建立后,巴黎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村庄;到拿破仑三世时,始在巴黎开辟了一些宽阔的道路,修建了许多园林和公园,使巴黎开始形成今日的样子。

战后,法国政府对巴黎的建设不遗余力。虽然在1970年,曾经为了疏散过度集中在首都的法国各政治和经济机构,暂缓了巴黎的发展,但自1977年的蓬皮杜中心和新的购物地下街建立以来,巴黎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为使巴黎东、西市区的发展更均衡,1981年开始,以密特朗为总统的法国政府开始的包括巴士底歌剧院、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十大工程建设,已于1996年底前全部完工。

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北部诸郊区主要为制造业区。最发达的制造业项目有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奢华品生产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区;产品有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外围城区专事生产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学仪器等。印刷出版业集中在拉丁区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区电影生产量占法国电影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包括法兰西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均设在“市场”(1183—1969年为当地的中心市场)的西侧。

巴黎是法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国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综合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桥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巴黎。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253年。巴黎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巴黎拥有50个剧场,200个电影院,15个音乐厅。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歌剧院,位于市中心的奥斯曼大街,占地1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兼有哥特式和罗马式的风格。法国国家音乐学院和舞蹈学校也设在这里。

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伯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使河上风光更加妩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和发源地。塞纳河畔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有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形成塞纳河畔古老的文化区——拉丁区的一大特色。

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统计,1987年在巴黎共举行了365次国际性会议,超过了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日内瓦,居世界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法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细分起来,巴黎市共有20个大区,大小街道、马路、林荫大道5000余条。市内东、西、南、北建筑分明,便于路人正确地判断出自己在城中所处的位置。

巴黎以其圆顶教堂、凯旋门、伟大的宫殿、雄伟的广场、皇家公园以及每晚数以百万的闪烁灯火而成为法国的中心。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在100多年前被人斥责为“可惜的与无用的”,后来它才被友好地接受下来,并成为巴黎的象征。

巴黎拥有每个游客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胜:埃菲尔铁塔、La Coupole(酒吧)、圣心教堂、毕加索博物馆、蒙马特小丘、孚日广场和玛莱区、拉普街、胜利广场的时尚、凡尔赛宫。

到巴黎,一定要尽情俯瞰美丽的巴黎城。从圣母院、凯旋门、风景如画的LaSamaritsine商店的露天平台和蒙马特高地,巴黎美景真是尽收眼底。当然最惬意的莫过于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了,它像一个钢铁巨人高高地耸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

巴黎市有70座博物馆,让艺术气息侵袭您的心灵,每一座都是精彩又独特的,世界最大的卢浮宫,位于塞纳河右岸,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还有收藏18世纪末至19世经初期艺术品的奥塞美术馆,也使人驻足良久,虽然它原是由火车站改建而来的;而橘园美术馆(Musee de l'Orangerie)收藏的是19世纪末期印象画派的作品,当然还有毕加索美术馆、克吕尼博物馆、罗丹美术馆……等等,来到巴黎真让人有进入艺术国度的感觉!

位于塞纳河中心城岛上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法国哥特式建筑,它不仅因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而出名,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筑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凯旋门和凡尔赛宫等,都是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

就像河岸与服装设计师,小咖啡馆与咖啡厅,流浪者与看门人一样,巴黎是集所有于一身的城市,帝国的伟大与神圣、财富与权力、传统与热烈、机智与随便处世之道与世界主义,它自豪而又任性,充满矛盾与反差。

出生于南法的德岱在《风车小屋来信》一书的开头曾说:“我对喧嚣阴沉的巴黎毫无向往之心。”然而德岱最终还是来到巴黎,并在此终其一生。

从古至今,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巴黎的年轻人都拥有各种梦想和野心,在这里他们曾实现梦想,也曾有过失望,然而正如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第3个回答  2009-04-13
对称的古都——北京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因为对称,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认。许多象征封建时代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筑在轴线的南北两端的东侧;天安门的东边,有着皇室的太庙(现已经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西边,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坛(现在已辟为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现在的北京市,有10个区,9个县,面积1600平方公里。它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北京的现代建筑,在布局上虽已不像过去那样恪守对称的陈规,但市政建设还是考虑到我国的传统风格。例如,以紫禁城为中心的环城地铁、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都是对称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及起长线,正为被改建成南接京郑公路、北经亚运村,直达燕山奇峰的现代化中轴路。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对称的城市。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泰国有“黄袍佛国”的称号,全国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个佛教寺院。漫步城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佛塔,红顶的寺院,红、绿、黄相间的泰式鱼脊形屋顶的庙宇,充满了神秘的东方情调。每天早晨,全城香烟袅袅,钟声悠悠,磬声清脆动听,诵经之身个不绝于耳。寺庙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慢行走,逐家化缘,成为曼谷街头特有的景观。
曼谷不仅以寺院僧尼众多、寺院遍布而被“佛教之都”,而且事实上也确实为佛都:拥有32个成员国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雾都——伦敦
伦敦也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这里五天中就有一个是雾天,这里的雾常常弥漫不散,连续好几天,空中都是充满了白茫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两岸的尖顶教堂,高层建筑都被掩盖起来,只剩下一些空中楼阁。大雾也给市民带来了麻烦。1952年12月5日发生的有一次大雾,延续了4天多,家庭取暖中排出的煤烟,被浓雾笼罩着,久久不散。白天犹如黑夜,市区交通停顿,居民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白厅街的大理石建筑遭到腐蚀
第4个回答  2009-04-13
对称的古都

因为在直升飞机上鸟瞰北京,人们惊奇地发现,景山犹如一个人像,五官俱全,左右对称。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因为对称,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认。许多象征封建时代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筑在轴线的南北两端的东侧;天安门的东边,有着皇室的太庙(现已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西边,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坛(现已辟为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北京有着4 千多年的历史。辽代以后,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它集中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很多。如故宫、景山、北海、中南海、颐和园、天坛、地坛、长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周口店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等。很多建筑物造型奇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如天坛是一个圆丘,地坛却成方形,这正符合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的说法。
北京西倚太行,背靠燕山,东临渤海,面向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热、秋凉、冬寒。
现在的北京市,有10个区,9个县,面积1 600平方千米,人口近千万。它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北京的现代建筑,在布局上虽已不像过去那样恪守对称的陈规,但市政建设还是考虑到我国的传统风格。例如,以紫禁城为中心的环城地铁、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都是对称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及其延长线,正在被改建成南接京郑公路、北经亚运村,直达燕山奇峰的现代化中轴路。

佛教之都泰国有“黄袍佛国”的称号,全国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个佛教寺院。漫步城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佛塔,红顶的寺院,红、绿、黄相间的泰式鱼脊形屋顶的庙宇,充满了神秘的东方情调。每天早晨,全城香烟袅袅,钟声悠悠,磬专用清脆动听,涌经之声不绝于耳。寺庙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慢行走,逐家化缘,成为曼谷街头的特有景观。
曼谷众多的寺院中,玉佛寺、卧佛寺、金佛寺最为著名,被称为泰国三大国宝。玉佛寺是专供曼谷王朝历代王室举行宗教典礼和礼佛的地方。玉佛寺浮坛的墙上和寺四周的矮墙上,各嵌有一列绘着牡丹、莲花、小鸟图案的彩瓷。据说,这些彩瓷还是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第二次航海时带过来的。玉佛是由整块碧绿剔透的翡翠玉石雕而成的,高66厘米,宽48厘米,被供奉在黄金制成的宝座上面,价值连城。泰国人认为玉佛是镇国之宝,他的神灵威力无边,就连历届泰国政府的内阁组成之后,总理和全体内阁成员也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国家和国王。老百姓有升学、婚姻、生育、就业等切身大事,也都要去那里祭拜祈祷。两个人打赌起誓,也都请玉佛作证。每到换季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由国王亲自为玉佛沐浴、更衣、更换头饰。
卧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长48.7米、高12.2米的巨大卧佛,佛全身包金,占地面积有一座篮球场那样大,比四层楼还要高。卧佛是泰国不和睦或不生育夫妇膜拜的的偶像,这里经常能看到青年夫妇虔诚跪拜祈祷的场面。金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5500公斤重的纯金大佛,它分为五个部件铸造,再拼装成为一个整体。
曼谷不仅以寺院僧尼众多,寺院遍布而被誉为“佛教之都”,而且事实上也确实为佛都:拥有32个成员国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