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吗

如题所述

一、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帮助小学生个体顺利成长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各方面的适应状况如何,不仅涉及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进入中学和成人后的种种适应。而小学生维护自我的心理健康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开展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
(一)、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性格的培养。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别人的姿态、语言、表情、动作等对他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觉察能力,并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同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角色转换、目标迁移等方法降低情绪的消极、悲观、抵触、冲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情感。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即充分调动,利用各种因素,充分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激发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与人健康、和谐的相处。

(二)、开展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品质、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良性发展,使他们具有博大的胸怀,完善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
1、培养学生行为目标的明确性,避免形成或克服行为的盲动。 2、培养学生行为的主动性、自制力,克服被动性,减少失控状态。
3、培养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沉着、果断、勇敢的积极心态,避免惊慌、犹豫、胆怯的消极心态。
4、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避免半途而废,遇到一点挫折就畏惧退缩。
二、开展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就要求改革原来标准化、划一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打破“求全责备,求同去异、取长补短”的做法,采取“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教学策略,着眼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意愿的培养,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的素质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人格发展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居核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形成的良好发展,都有赖于其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
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观念,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协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相信在积极的人际互动中,学生能通过自我指导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情操,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随时准备教育目标和效果而克制自己的个人情绪和脾气,抛弃自己的定见,并随时准备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情况,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知识。
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要求辅导人员和教师根据运作的规范、灵活、熟练地运用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与学生接触、沟通,协助他们解决面临的成长问题。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必定会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与学生相处,从而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得到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以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学生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来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