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种:K、Na、Ca、Li、ALH₃、电石。
K、Na、Ca都是活泼金属,与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
Li浮动在水面上,迅速反应,放出无色气体。化学方程式为:2Li+2H₂O=2LiOH+H₂↑。
ALH₃遇水会发生爆炸反应而生成氢气。化学方程式为:AlH₃+3H₂O=Al(OH)₃+3H₂↑。
电石遇水立即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并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CaC₂+2H₂O=Ca(OH)₂+C₂H₂↑。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元素周期表内元素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有活动性增强趋势,其本质原因是随着金属半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减少,其电离能与升华能均有下降,虽水合热亦有下降,但前两者已足够弥补。
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例子,如锂,由于其半径极小,水合热足够高,弥补了升华热与电离能偏高的不足,导致它在水中的活动性甚至比铯还要高。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金属溶液中置换出来。(若金属过于活泼, 则会直接与水反应,并不会与水中的金属离子反应);
(2)理论上讲,金属活动性表中铁及排在其前的金属均可置换出纯水中的氢;
(3)若只考虑氢离子的氧化性,排在氢(H)前的金属才能和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
(4)排在越后的金属越容易,也越先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被置换出来;排在越前的金属越容易,也越先把其他化合物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属活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氢化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碳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