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斯大林》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读大学的时候,很少读人物传记,总觉得通过一本书涵盖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大可能的事,也觉得十分枯燥,没那个耐性。

参加工作几年,经历越来越多,见过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过了三十岁,承担的人生角色越来越多,也开始思考人生的路,就慢慢喜欢上了人物传记。

斯大林,曾给20世纪的世界留下浓墨重彩,无论是对苏联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还是对苏联在世界上的影响而言。

读这本传记,其实还是蛮累的,尤其要记住苏联人复杂的名字更是如此。阅读完,对于斯大林,仅留下一个整体的轮廓,但具体他是什么样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家庭生活,经历了怎样的政治洗礼,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以及苏联对世界的影响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要具体表述,是十分困难的。

我想,这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人,多么复杂,尤其对于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人,我们掌握的可能只是只言片语,看到的可能仅是冰山一角,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人生,没有既定的路线可循。小的时候,总想着为自己规划以后的路,要读怎样的大学,要找怎样的工作,要找怎样的伴侣,要实现怎样的理想,但真正经历过了,才慢慢发现,你走的路可能偏离了曾经的方向,甚至有时是走了另一条路。对于那些后人为他们做传的那些人,在他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很多时候也是如此,能沿着自己设定路线走完人生路程的能有多少?在经历一次次流放的时候,斯大林会想到未来某个时候,他会走向苏联国家权力的顶峰?我想,断然不会这样的。

情感的温暖,于人类而言永远都是必须的,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为生计打拼的男女,还是迟暮老去的人们。情感的纽带,让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温暖内心的东西,能让我们觉得累了倦了的时候,有个温暖的港湾停下来,歇一歇。于斯大林而言,他又何尝不需要情感的慰藉,但在走向权力的路上,他渐渐地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不愿向外界流露哪怕一点。可怜的人,在追寻某一方面到了极致的时候,他宁愿舍弃其他,哪怕是最温情的东西。

意识形态,很奇怪的东西。从小到大,在一个环境里成长,必然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意识、观念。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多少人成为意识形态的牺牲品,而人类追求意识形态的极限目标是什么,谁又能说的清。家族、民族、国家,提到这些字眼,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大清洗”的背后,斯大林在思考着什么?我们国家历史上那沉痛的十年,又给多少人留下了伤疤?

人,永远要保持认清自己的清醒。向往高处的风景,但高处也不胜寒。在权力顶峰的斯大林,当他俯瞰这个世界,当他疑神疑鬼地盯着那些侍从和下属们的时候,当他听着满是赞美和颂扬话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清醒了。面对临终前从床上摔下来的斯大林,他的那些忠诚的下属们,想到的不是如何扶他起来,不是如何救治他,而是权力的交替问题,而是惧怕斯大林一旦好转,会如何报复他们。历史是否真的如作者所写,谁也不知,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真是莫大的悲哀。

人生很短,值得珍惜。对于当下的时代,有不满,有抱怨,但毕竟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无从选择处于哪个时代,但我们总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事,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会给历史留下多少印记,想那么多干嘛,所有的一切留待给时间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