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剪梅>里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这个词作什么意思讲啊

李清照的<一剪梅>里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这个词作什么意思讲啊?

应和前一句结合起来分析它的意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雁字”即雁阵,因为大雁飞时象一个“人”字,所以又称为“雁字”。
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雁字回时,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古代有一种诗歌体裁叫回文诗,而大雁在中国文学上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雁字回时可不可以代表描写大雁的回文诗,也就是相思之情的回文诗。整个词的前半部分就成了,在荷花有些开败的秋天,我换下裙裳,独自登上兰舟。这时有一封书信到了,是情人写的一首回文体裁的情诗,我拿着情诗沉浸在相思之中,不知不觉月亮已经偏西,照进了房间里。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爱情的相思之苦,牵动起两处的相思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第2个回答  2006-07-04
雁字就是大雁飞时结队,或成“一”字形、或成“人”字形,称为雁字。这是常识,不应该深论。

至于书信,古人一般称为“雁足”,而不是雁字。

但是,李清照在这里提到雁字,还是会令人联想到书信,因为雁已经与书信有了某种联系。这里解释的余地就比较宽了。你可以理解为秋动思肠(因为雁秋天南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看到雁而触发思绪(因为雁常常是传信的象征)。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

===
二楼、三楼说得都很好。
第3个回答  2006-07-04
雁字就是一群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个字向南迁飞,所以说雁字回时雁字一词两字是分开的,如果解释为书信,联系上句就会发现不妥,上句是云中谁寄锦书来,可见上句已经提到书信,此句就不会再提,一般优秀的诗词不可能连提一种事物两次,除非有特别的用意,再整体看这阕词,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此句也是我的观点的佐证,首先开头这句表明了全词是在描写景物,以景忆人,这是易安居士与其夫赵明诚久别后,十分思念所做,其次开篇点出个秋字,秋天才有大雁迁飞,这是自然常识,此处写雁子迁飞十分正常,总的这句是李易安烂熟典故的反弹琵琶之技,何以所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整个的次序应该是时间满月照上西楼的时候,景色看见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飞回,从而地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人,谁寄锦书来,其实是没有人季来,谁字是空问,雁字不会是书信,因为看见云中,才会想到雁字能传递书信的典故,如果雁字是书信,那么书信又怎么能传递书信呢?呵呵
第4个回答  2006-07-04
雁字 就是指大雁南迁或北迁时飞行队列的形状~有时是“人”字,有时是“一”字(因为大雁是集体迁徙的)
这里是说,大雁南迁回来时~(李清照住南方)秋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