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村级组织基础设施薄弱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如题所述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是新阶段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初步有重点的选择调研,在肯定成绩下,主要针对当前我市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及应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一是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工程项目招投标、公益事业建设等一些重大村务决策,没有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二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村支书,身兼几职,村民称之为“老板书记”,主要精力和心思没有放在抓村工作上,而是放在搞自己的事业上,村里的大事小物基本不过问,但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少,甚至个人的开支也要在村里报销。三是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现象。有的村干部认为自己当了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在当地几千人中也算得上是个“官”,说话气粗,居高临下,一言九鼎,自认为就要比村民高出一筹,房子要造得大一些,钞票要挣得多一些,生活要过得好一些,在开展村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谎报、瞒报,侵吞工程项目款,在村民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二)村“两委会”关系缺乏协调性。一是合作共事氛围不浓。小村并大村后,村干部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原小村范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二是内部关系不顺。有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工如分家,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貌合神离,重大事情达不成一致意见,遇事各作主张、各行其事,好事争着上、难事往后躲,出现失误互相一推了之。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有的村党组织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学习、不熟悉、不习惯、不理解,甚至产生埋怨、抵触情绪,遇到矛盾和问题,没有对群众给予耐心解答依法办事,而是把两者任意割裂开来,造成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三)村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一是执行制度的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但大都只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仅仅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二是村务公开的形式化、敷衍了事。仅是把一些如困难户名单和补助公开。而对村干部报酬、奖金及其他额外收入不公开,土地征用款、企业承包款投资使用没有彻底的公开,农民种粮、购农机、种子补贴未公开,部分公款被私自借用、拖欠,村级招待费支出不透明。三是重大事项决策的形式化。有的村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村支书、村主任不尊重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搞“一言堂”,压制打击村民的民主言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
  (四)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缺乏带动性。一是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在淡化。极少数党员精神文化空虚,思想道德庸俗,甚至参与封建迷信、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有的党员以个人、小团体利益为上,公然对抗上级政策,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越级上访等;个别党员甚至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二是个体素质、能力相对偏低。有的党员干部习惯用老方法、老手势办事,群众称之为“三拍”即拍胸脯、拍脑袋、拍桌子,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缺少主见性、权威性和号召性;有的党员干部办事有失公道;有的在工作中留有“尾巴”,被个别人所“左右”;有的为争取“宽松环境”,极力回避掩盖矛盾,对错误倾向一味退让、迁就,为维护个人的利益,不惜放弃党的原则。三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作用不明显。部分党员自身能力不够强,“双带”作用不明显,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提篮小卖”式的营销方式。少数党员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对策探讨 
  (一)切实提高村党支部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一是加强村党支部执政能力建设。健全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村党支部重大事项票决和民主协商机制,增强村党支部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提升其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水平。二是加强村两委运行机制的探索。建立村两委干部政绩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和驻村干部实事公评机制,健全村级民主议事会制度,探索闭会期间进一步发挥党代表、党员监督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切实保障党代表和广大党员的权力。三是优化配置乡干部队伍,实行“1带1”(即一个班子成员或一个老同志带一个村年青干部)联村工作机制,推广联村干部“双向选择、揭榜承诺、捆绑式”考核,加强对联村干部的考核管理。四是着眼村干部作风的转变,探索推行“五个日”工作制度,即民情访谈日制度、办公无休日制度、进组驻户日制度、村支书下访接待日制度、工作交流日制度,促进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二)强化村级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努力探索引导成立村级民间组织,并纳入村级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民间组织,吸纳、教育和培养能人,能够使民间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二是加强村级民主建设,努力探索实施“1411”议事决策程序。解决村级长期存在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难题,第一个“1”就是决策重大问题时,首先由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初步确定一个指导性意见;“4”就是通过村支两委会、群团组织、村民代表议事会和其它组织四个渠道分别征求各方意见,特别是深入寨组农户中,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第二个“1”就是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一个“1”就是将方案提交全体村民大会进行表决。三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而不接受处罚的农民,除实行强制性措施外,还可用非强制性的道德舆论手段来解决。
  (三)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村干部队伍。一是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要大刀阔斧地把那些不合适宜的、没有培养价值和潜力的平庸型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织调整等手段,淘汰出村干部队伍。要采用公开招考、县乡下派优秀干部等途径,充实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村级领导岗位,尽快在贫困村全面推进“两推一选”工作。二是调整乡干部岗位设置及人员编制配备。在招聘、考试、考核选拔乡干部的标准上,要大胆地把那些自身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门路、懂经济的村干部直接选拔到乡机关相应岗位,坚持从上级下派兼任村支部书记的乡干部中及当地任村支部书记的村民中通过考试和考核选拔乡领导干部,这样既可以调动乡下派干部和当地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他们投身抓村级管理的热情。三是转变工作职能,合理设置村干部岗位。每个村的村干部应由目前的7至8人减少到4人,在“两委”换届时,努力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四是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把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强培训,适时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五是尽快制定根据每年物价涨幅指数调整提高现任村支书、村委主任和其他村组干部的工资报酬及相关补助奖励机制和规定,努力解决好现任和已退下来的村组干部的离职、退休待遇和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村组干部队伍,激发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 
  (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真正做到“有钱办事”。一是盘活村集体资产。大力推行村集体所有的塘、库、堰、林场、山、果园、荒坡荒地的租赁和承包,拍卖经营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创办村经济实体。找准本村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盘活、整合资源,引进资金、技术、项目,走“产业富村、项目兴村、企业强村”的新路子。三是积极争取多方支持。采取“县解决一点,乡补助一点、对口帮扶单位支持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社会各界和党员干部群众捐助一点、政策扶持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努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广泛联系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
  (五)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一是要从建立、完善、实施退休保障机制入手,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要从制定执行奖惩办法入手,解决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二是健全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规范村级决策事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离任审计制、任用票决制等一系列规范制度,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干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对村集体的重要事项,尤其是村集体财务收支、重大项目等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加强村“两委”成员互相沟通的基础上,村民建立理事理财小组沟通表决机制,并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民主决策,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科学决策、“阳光操作”,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六)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解决好“发挥作用”问题。一要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决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关系网和“保位”私心,拓宽选人视野,大力开展“推优”工程,及时把那些政治上过得硬、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二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党员党的宗旨教育,使每个党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三要加强党员的能力培养。深入实施“双培”工程,大力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市场经济、自主创业等方面知识和农村实用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贫困农村党员的带头致富能力。四要建立从政治上、生活上、感情上关心和服务党员的有效机制。使其切实感受到入了党不但有义务、责任、奉献,也有权利、温暖、荣誉,从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激发党的活力,促进党内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