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相声《文昭关》文本谁有啊,帮帮忙

如题所述

相声《文昭关》

侯宝林 郭启儒

文本
http://www.kyxk.net/bbstcon.php?board=Drama&gid=5487

甲 您对京戏有什么看法?
乙 我是最喜欢京戏!
甲 喜欢看。
乙 最近我看了两出好戏呢。
甲 什么戏?
乙 一出是《杨门女将》,一出是《满江红》。
甲 好啊!
乙 啊啊。
甲 这都是好戏呀。
乙 好戏呀。
甲 青年演员他们演的?
乙 是啊。
甲 好,现在这青年演员真是了不起。
乙 真是。
甲 《杨门女将》那多好啊!
乙 啊。
甲 每一个角色都是演得那么精彩。
乙 不错。
甲 嗯,《满江红》也好啊。
乙 是啊。
甲 《满江红》这个老生叫孙岳。
乙 不错。
甲 余派老生呢。
乙 啊。
甲 那个味儿呢,那真浓。
乙 啊,您说是唱上,您说是念上,您说是做派……
甲 哎,那表情……
乙 真好。
甲 多好。我听这个《满江红》最过瘾,好戏。
乙 啊。
甲 我喜欢听老生戏嘛!
乙 是啊。
甲 余派老生啊。
乙 人家演的好啊。
甲 嗯。
乙 嗯。
甲 这个剧本他改得也好。
乙 是。
甲 岳飞眼看要打过黄河了……
乙 啊。
甲 把金兵打退了。
乙 是啊。
甲 在这个时候啊,朝廷来了旨意。
乙 哎。
甲 调他班师回朝。
乙 不错。
甲 他拔营起寨要走啊。
乙 那是啊。
甲 哎哟,老百姓都来了,不让走啊,你可别走。
乙 嗯。
甲 你可别走,你要一走了我们怎么办呢?
乙 说的是啊。
甲 佘太君也来了嘛。
乙 佘……
甲 佘太君跟岳飞就说呀:你要一走啊,金兵回来呀,我们就遭了殃啦。
乙 我说您等会儿吧。岳飞怎么跟佘太君聊上啦?
甲 啊,她不是岳飞要走嘛,她急了所以她就来了。明白这意思吗?
乙 哎,我说您这哪一出啊这是,您这说的是什么戏呀?这是……
甲 《满江红》嘛!
乙 《满江红》里头哪有佘太君呀?
甲 岳飞要拔营起寨,他们就来了好些人,给挡住了,就跟他说那个意思,他们俩一块儿唱半天哪。
乙 噢,您说跟岳飞一块儿唱的那个老太太啊?
甲 啊。
乙 那是老百姓哪。
甲 不,佘太君。
乙 佘……
甲 在《杨门女将》里边儿他演佘太君嘛。
乙 那你也别搁一块儿说呀。
甲 这两出戏不是前后部?
乙 这是哪儿的事情啊,这两出戏不是一码事啊。
甲 对了,那老旦也不错。
乙 那老旦好啊。
甲 《杨门女将》演老旦的那个。
乙 是啊。
甲 青年演员。
乙 啊。
甲 比您年轻得多。
乙 哎,是比我年轻得多。
甲 不到二十岁。那个戏演得那么好。
乙 啊。
甲 解放以前,您哪儿看这个完整的艺术?
乙 那倒是。
甲 啊。
乙 哎。
甲 那阵儿你看京戏呀,光杆儿牡丹。
乙 什么叫光杆儿牡丹呢?
甲 就唱那主角一个人。
乙 是嘛。
甲 你说这角儿好?
乙 嗯。
甲 你说听他吧。
乙 是啊。
甲 头排角儿。
乙 哎。
甲 别的配角儿,二排三排呀,还能看。
乙 噢。
甲 底包啊,那就没法儿看。
乙 哦,底包。
甲 那些人没艺术。
乙 嗯。
甲 唱主角儿那个一出戏四百块。
乙 一出戏就挣四百。
甲 哎,来个家院子的门子啊……
乙 那挣多少钱哪?
甲 一块二。
乙 才挣一块二毛钱。
甲 哎。
乙 这挣得太少了。
甲 你别瞧这一块二,还不容易哪!
乙 怎么?
甲 还得比那主角会得多呢。
乙 啊?
甲 什么戏都得会,挣这一块二毛钱。
乙 什么戏都得拿得起来。
甲 哎,他挣一块二,主角一出戏挣四百块。
乙 你看这个这个钱也差太多了。
甲 差得多啊?
乙 啊。
甲 一个月他就唱四出。
乙 那么他都挑开了。
甲 啊。
乙 他怎么不多唱啊?
甲 不能多唱。
乙 你多唱,让底包也多挣点儿啊。
甲 不行啊。
乙 怎么?
甲 他天天儿唱,他不上座了啦。
乙 噢,就不上座了。
甲 哎,你看他一次四百块。
乙 是啊。
甲 一个月唱四回。
乙 四四就一千六。
甲 刨去开支呢,也得挣一千块。
乙 那也不少啦。
甲 那也不容易。
乙 怎么?
甲 他也有他的难处啊。
乙 你说这个主角儿,有什么难处啊?
甲 他穿那行头多漂亮啊。
乙 是啊。
甲 他那是私人的。
乙 自己做的。
甲 一月他不是挣一千块嘛。
乙 啊。
甲 他乡一件蟒(袍)八百块多!
乙 要这么一看起来,也没有多大富裕呀!
甲 反正他这个生活总归比底包富裕得多。
乙 那是当然了。
甲 是吧,所以你要看戏的时候你看那主角,狞眉瞪目的在那做戏。
乙 嗯。
甲 旁边儿那位,挣一块二那位……
乙 就那底包。
甲 无动于衷。
乙 你这是怎么事啊?
甲 他想啊,我这一块二啊,明儿房钱又到了。
乙 这好嘛!净想这事儿还行吗?
甲 他一个地方唱,他不够吃的啊!
乙 那不够吃怎么办呢?
甲 再赶下一场啰。
乙 赶场。
甲 哎,赶场啊。
乙 嗯。
甲 你比如说,在长安戏院。
乙 嗯。
甲 这儿唱一个角儿,挣一块二。
乙 嗯。
甲 要赶到吉祥戏院去呢,又唱一出。
乙 嗯,怎么样呢?
甲 又挣一块二。
乙 行啊。他这样生活就好一点啦。
甲 可是一样。
乙 嗯。
甲 你赶到吉祥去,人家那戏没唱呢,你扮好了,上台唱了,拿一块二。
乙 哦。
甲 你要赶到那儿,戏刚上,完了。
乙 那么这一块二就算吹了?
甲 哎,不但这一块二吹了,那一块二也剩八毛了。
乙 怎么会剩八毛了?
甲 那四毛坐车了。
乙 坐,好嘛!更倒霉了,这个。
甲 就这样啊。
乙 嗯。
甲 你说怎么能够谈艺术呢?
乙 就是。
甲 啊,怎么说能演好了呢?
乙 哎。
甲 要不舞台上净出错啊。
乙 怎么还出错哪?
甲 当然是啦。我们街坊就有一个唱花脸的。
乙 噢。
甲 就唱这零碎儿花脸,一块二那个。
乙 啊,就这底包啊。
甲 有一次我看他的戏。
乙 什么戏啊?
甲 《白马坡》。
乙 《白马坡》,这是红净戏啊。
甲 哎。
乙 啊。
甲 他呢,去那零碎儿。
乙 噢,他不去这个正角儿。
甲 哎,武花脸,开打。
乙 噢。
甲 颜良、文丑。
乙 噢,就是去这两个角儿。
甲 它是红净戏,关云长是主角儿。
乙 是啊。
甲 那人家要带着傍角儿的呢,带着颜良,你得去那文丑。
乙 噢。
甲 人家要带着文丑,你得去那颜良。
乙 你说,这一块二毛钱还真不容易挣。
甲 他都得会。
乙 你瞧瞧。
甲 赶上哪个是哪个。
乙 那可不是嘛。
甲 从另外一个地方唱了一出,挣了一块二,赶到这儿来一看戏还没唱呢,赶紧画脸儿。
乙 嗯。
甲 人家文丑扮好啦,他扮颜良。
乙 是啊。
甲 扮好喽,跟着就上台。
乙 哎。
甲 出错啦。
乙 怎么出错了?
甲 到台上跟关云长一照面……
乙 嗯。
甲 关云长拿刀一架,“来将通名”。
乙 那就说吧。“大将颜良啊。”
甲 是啊。
乙 嗯。
甲 说出不就对了吗?到这时候他忘了。
乙 忘了?
甲 嗯,他想我今天来哪个来着?
乙 好嘛,不知道是谁呢?
甲 我今天是颜良啊,是文丑啊?
乙 你说这怎么办哪?
甲 他不敢说了,这要说错了,就糟了。
乙 那就这么愣着呀?
甲 不能愣着啊。台上演戏你要愣着还行啊?
乙 那是啊。
甲 你甭管什么词儿你得抓一句。
乙 那是啊。
甲 你得说出来。
乙 嗯。
甲 让人听着还得合理。
乙 啊。
甲 他抓了一句词儿。
乙 抓了什么词儿啊?
甲 “来将通名。”
乙 嗯。
甲 这,“你不认识我?”
乙 你说这叫什么词儿?
甲 关云长一听,哪有这么一句?
乙 说得是哪。
甲 明白了,这是他把词儿忘了。
乙 那怎么办呢?
甲 让他想想,给他个机会。
乙 噢,怎么想啊?
甲 哎,他来得快,也抓了一句。
乙 噢,说什么呢?
甲 “正是,将你名姓慢慢地道来。”
乙 噢,让他慢慢地道来。
甲 就是你慢慢想想啊。
乙 给他想的工夫。
甲 我想什么呀,今儿我不知道哪个呀。
乙 好嘛!
甲 心里说,我不知道怎么办啊。又抓了一句。
乙 又抓什么?
甲 “你看我是谁?”
乙 好嘛,戏词儿里没这个。
甲 关云长这么一听啊,得了,这是想不起来了。
乙 嗯。
甲 干脆我替你说了吧。
乙 他怎么说?
甲 “我看你是大将颜良。”
乙 他说什么了?
甲 “你认识我,这还罢了。”
乙 好嘛,他倒端起来了。
甲 你说这叫什么艺术啊?
乙 就是啊。
甲 还有一次,我听《文昭关》。
乙 啊。
甲 出错了。
乙 啊,《文昭关》怎么也出错啦?
甲 老生戏呀。
乙 啊,是啊。
甲 这戏也不好唱啊,卖唱工。
乙 哎。
甲 头一场戏下来,你想能唱这戏的,那都是头路角儿。
乙 哎。
甲 头场戏下来呢,中间有这么一段休息。
乙 嗯。
甲 其实这个休息啊,就可以戴着全套东西。
乙 噢。
甲 找个凳儿那儿坐会儿,休息休息,马上又上。
乙 他没有多少时间。
甲 哎,有的人呢,他摆谱。
乙 噢。
甲 要这派头。
乙 嗯。
甲 头一场戏下来啦……
乙 嗯。
甲 到了后台,把胡子摘下来,放在旁边。他挎着宝剑呢。
乙 啊。
甲 把这宝剑摘下来,交给跟包的。
乙 噢,跟包给拿着。
甲 跟包的拿着,第二场戏上的时候……
乙 嗯。
甲 自己拿着髯口,到上场门儿那一挂。
乙 嗯。
甲 把宝剑掖好了,哎,出去了。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出去唱。
乙 对。
甲 这一天哪,就是这样。
乙 是。
甲 摘下胡子来,宝剑,交给跟包的。
乙 嗯。
甲 快上了。
乙 嗯。
甲 忽然间这跟包的肚子疼。
乙 嗯,怎么,这肚子疼得厉害呀?
甲 哎呀。
乙 嗯。
甲 不行,我得上厕所。
乙 哎呀,你,这这时候,你想,这个这个伍子胥要上啦。
甲 怎么办呢?
乙 嗯。
甲 我托付个人儿。
乙 噢。
甲 把宝剑呢,就挂墙上了。
乙 啊。
甲 托付谁呢?哎,跟前儿有个王三。
乙 噢。
甲 他是管锅炉的。
乙 噢,管锅炉的。
甲 “哎,老王,你给你给帮忙,我得上厕所,肚子疼得要命。”
乙 唉。
甲 “我们角儿上的时候啊,”一指墙……
乙 嗯。
甲 “你给挂上。”
乙 挂上。
甲 你看这老王啊,他虽然是在戏班儿这么多年。
乙 嗯。
甲 他就管烧锅炉。
乙 是啊。
甲 戏班儿事情,他不懂。
乙 嗯,别的事他没干过。
甲 你跟人家问问哪。
乙 对了,打听打听啊。
甲 他也不。“啊,行行,你去吧,甭管了,交我了。”
乙 交他了。
甲 什么事情,交给你了。这位走啦。
乙 嗯。
甲 眼看这儿上台啦。
乙 是啊。
甲 老生拿起胡子来,往上场门儿这儿走。
乙 哎。
甲 王三,噢,得挂了。
乙 对啊。
甲 他一看墙上好些东西。
乙 都有什么呀?
甲 有斧子,有护手钩……
乙 嗯。
甲 有铜锤,有宝剑,有腰刀。
乙 噢。
甲 挂哪个呀?
乙 他也不知道挂哪个。
甲 像你不知道,你问问人家呀。
乙 是呀。
甲 最可气的是,他看着哪好玩要给挂哪个。
乙 那个他看那什么好了?
甲 他瞧那斧子不错。
乙 啊,怎么样?给挂上?
甲 不行,这玩意儿是掖的。
乙 斧子他没钩儿啊。
甲 挂哪个呀?
乙 挂什么?
甲 一瞧啊,刀不错。
乙 啊。
甲 他把刀给拿过来了。
乙 这,挂上了。
甲 腰刀了。伍子胥呢,这儿净顾着戴髯口了。
乙 噢,戴胡子。
甲 哎,往出就走。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仓。啊。
乙 这地方还有唱。
甲 吭来。
乙 嗯。
甲 唱这么几句。
乙 嗯。
甲 “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
乙 唉,是这么几句。
甲 等他出去了,他这挎着刀他不知道啊。
乙 啊。
甲 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仓。唉。
乙 唱。
甲 他一叫板。台下观众人家熟悉这个戏呀。
乙 是呀。
甲 “我说。”
乙 嗯。
甲 “今天什么戏?”
乙 “《文昭关》啊。”
甲 “不对吧?”
乙 “怎么?”
甲 “改戏了吧?”
乙 “改啦?”
甲 “《文昭关》,出来这是?”
乙 “伍子胥啊。”
甲 “伍子胥应该带宝剑啊。”
乙 “啊,是啊!”
甲 “怎么带腰刀了?”
乙 哎哟,看戏的瞧出来了。
甲 “改《杀庙》了是怎么着?”
乙 “怎么《杀庙》了?”
甲 “《杀庙》那韩琪不是挂腰刀吗?”
乙 错了。
甲 这位一看不对了,这位给叫了个倒好。
乙 噢。
甲 “好!”
乙 这位叫倒好的也懂行。
甲 是啊,老生一看……
乙 嗯。
甲 哦,这是倒好。他往台下看,谁给我叫的?
乙 嗯。
甲 他这么一看呢,他这个手就摸这个剑把儿。
乙 对。
甲 他一摸呢……
乙 嗯。
甲 他就有了感觉了。
乙 感觉什么了?
甲 宝剑那把儿是直的,前边儿是云头儿。那腰刀呢,是弯的,前边儿是个圆疙瘩,他这么一摸……
乙 自己感觉出来了。
甲 嗯,怎么弯了?下雨返潮啦?
乙 没听说过。
甲 往下一摸就更明白了。
乙 噢,怎么啦?
甲 宝剑鞘儿窄呀,腰刀鞘儿宽。
乙 就甭管它啦,就唱吧。
甲 那怎么唱啊,不能唱啦。
乙 怎么不能唱了。
甲 你想那唱词里头有宝剑哪。
乙 啊?
甲 “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
乙 对,有这个剑。
甲 你要唱“腰中枉挂三尺刀”,他不合辙呀。
乙 那怎么办呀?
甲 哎,人家有办法,现编词儿。
乙 现编词儿。
甲 他把这挂刀的这个理由唱出来了。
乙 嗯。
甲 他这几句编得好。
乙 这可真不容易,怎么唱的?
甲 是这样。
乙 嗯。
甲 哎,心说呀,这跟包的也不知道干吗呢?
乙 真是。
甲 怎么给我弄一刀来呀。
乙 行了,这唱吧。
甲 吭里吭里切里吭。(唱“西皮流水”)“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一路的盘费都花了,卖了宝剑我买了一把刀。”
乙 卖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5
文昭关

侯宝林

甲 您对京戏有什么看法?
乙 我是最喜欢京戏!
甲 喜欢看。
乙 最近我看了两出好戏呢。
甲 什么戏?
乙 一出是《杨门女将》,一出是《满江红》。
甲 好啊!
乙 啊啊。
甲 这都是好戏呀。
乙 好戏呀。
甲 青年演员他们演的?
乙 是啊。
甲 好,现在这青年演员真是了不起。
乙 真是。
甲 《杨门女将》那多好啊!
乙 啊。
甲 每一个角色都是演得那么精彩。
乙 不错。
甲 嗯,《满江红》也好啊。
乙 是啊。
甲 《满江红》这个老生叫孙岳。
乙 不错。
甲 余派老生呢。
乙 啊。
甲 那个味儿呢,那真浓。
乙 啊,您说是唱上,您说是念上,您说是做派……
甲 哎,那表情……
乙 真好。
甲 多好。我听这个《满江红》最过瘾,好戏。
乙 啊。
甲 我喜欢听老生戏嘛!
乙 是啊。
甲 余派老生啊。
乙 人家演的好啊。
甲 嗯。
乙 嗯。
甲 这个剧本他改得也好。
乙 是。
甲 岳飞眼看要打过黄河了……
乙 啊。
甲 把金兵打退了。
乙 是啊。
甲 在这个时候啊,朝廷来了旨意。
乙 哎。
甲 调他班师回朝。
乙 不错。
甲 他拔营起寨要走啊。
乙 那是啊。
甲 哎哟,老百姓都来了,不让走啊,你可别走。
乙 嗯。
甲 你可别走,你要一走了我们怎么办呢?
乙 说的是啊。
甲 佘太君也来了嘛。
乙 佘……
甲 佘太君跟岳飞就说呀:你要一走啊,金兵回来呀,我们就遭了殃啦。
乙 我说您等会儿吧。岳飞怎么跟佘太君聊上啦?
甲 啊,她不是岳飞要走嘛,她急了所以她就来了。明白这意思吗?
乙 哎,我说您这哪一出啊这是,您这说的是什么戏呀?这是……
甲 《满江红》嘛!
乙 《满江红》里头哪有佘太君呀?
甲 岳飞要拔营起寨,他们就来了好些人,给挡住了,就跟他说那个意思,他们俩一块儿唱半天哪。
乙 噢,您说跟岳飞一块儿唱的那个老太太啊?
甲 啊。
乙 那是老百姓哪。
甲 不,佘太君。
乙 佘……
甲 在《杨门女将》里边儿他演佘太君嘛。
乙 那你也别搁一块儿说呀。
甲 这两出戏不是前后部?
乙 这是哪儿的事情啊,这两出戏不是一码事啊。
甲 对了,那老旦也不错。
乙 那老旦好啊。
甲 《杨门女将》演老旦的那个。
乙 是啊。
甲 青年演员。
乙 啊。
甲 比您年轻得多。
乙 哎,是比我年轻得多。
甲 不到二十岁。那个戏演得那么好。
乙 啊。
甲 解放以前,您哪儿看这个完整的艺术?
乙 那倒是。
甲 啊。
乙 哎。
甲 那阵儿你看京戏呀,光杆儿牡丹。
乙 什么叫光杆儿牡丹呢?
甲 就唱那主角一个人。
乙 是嘛。
甲 你说这角儿好?
乙 嗯。
甲 你说听他吧。
乙 是啊。
甲 头排角儿。
乙 哎。
甲 别的配角儿,二排三排呀,还能看。
乙 噢。
甲 底包啊,那就没法儿看。
乙 哦,底包。
甲 那些人没艺术。
乙 嗯。
甲 唱主角儿那个一出戏四百块。
乙 一出戏就挣四百。
甲 哎,来个家院子的门子啊……
乙 那挣多少钱哪?
甲 一块二。
乙 才挣一块二毛钱。
甲 哎。
乙 这挣得太少了。
甲 你别瞧这一块二,还不容易哪!
乙 怎么?
甲 还得比那主角会得多呢。
乙 啊?
甲 什么戏都得会,挣这一块二毛钱。
乙 什么戏都得拿得起来。
甲 哎,他挣一块二,主角一出戏挣四百块。
乙 你看这个这个钱也差太多了。
甲 差得多啊?
乙 啊。
甲 一个月他就唱四出。
乙 那么他都挑开了。
甲 啊。
乙 他怎么不多唱啊?
甲 不能多唱。
乙 你多唱,让底包也多挣点儿啊。
甲 不行啊。
乙 怎么?
甲 他天天儿唱,他不上座了啦。
乙 噢,就不上座了。
甲 哎,你看他一次四百块。
乙 是啊。
甲 一个月唱四回。
乙 四四就一千六。
甲 刨去开支呢,也得挣一千块。
乙 那也不少啦。
甲 那也不容易。
乙 怎么?
甲 他也有他的难处啊。
乙 你说这个主角儿,有什么难处啊?
甲 他穿那行头多漂亮啊。
乙 是啊。
甲 他那是私人的。
乙 自己做的。
甲 一月他不是挣一千块嘛。
乙 啊。
甲 他乡一件蟒(袍)八百块多!
乙 要这么一看起来,也没有多大富裕呀!
甲 反正他这个生活总归比底包富裕得多。
乙 那是当然了。
甲 是吧,所以你要看戏的时候你看那主角,狞眉瞪目的在那做戏。
乙 嗯。
甲 旁边儿那位,挣一块二那位……
乙 就那底包。
甲 无动于衷。
乙 你这是怎么事啊?
甲 他想啊,我这一块二啊,明儿房钱又到了。
乙 这好嘛!净想这事儿还行吗?
甲 他一个地方唱,他不够吃的啊!
乙 那不够吃怎么办呢?
甲 再赶下一场啰。
乙 赶场。
甲 哎,赶场啊。
乙 嗯。
甲 你比如说,在长安戏院。
乙 嗯。
甲 这儿唱一个角儿,挣一块二。
乙 嗯。
甲 要赶到吉祥戏院去呢,又唱一出。
乙 嗯,怎么样呢?
甲 又挣一块二。
乙 行啊。他这样生活就好一点啦。
甲 可是一样。
乙 嗯。
甲 你赶到吉祥去,人家那戏没唱呢,你扮好了,上台唱了,拿一块二。
乙 哦。
甲 你要赶到那儿,戏刚上,完了。
乙 那么这一块二就算吹了?
甲 哎,不但这一块二吹了,那一块二也剩八毛了。
乙 怎么会剩八毛了?
甲 那四毛坐车了。
乙 坐,好嘛!更倒霉了,这个。
甲 就这样啊。
乙 嗯。
甲 你说怎么能够谈艺术呢?
乙 就是。
甲 啊,怎么说能演好了呢?
乙 哎。
甲 要不舞台上净出错啊。
乙 怎么还出错哪?
甲 当然是啦。我们街坊就有一个唱花脸的。
乙 噢。
甲 就唱这零碎儿花脸,一块二那个。
乙 啊,就这底包啊。
甲 有一次我看他的戏。
乙 什么戏啊?
甲 《白马坡》。
乙 《白马坡》,这是红净戏啊。
甲 哎。
乙 啊。
甲 他呢,去那零碎儿。
乙 噢,他不去这个正角儿。
甲 哎,武花脸,开打。
乙 噢。
甲 颜良、文丑。
乙 噢,就是去这两个角儿。
甲 它是红净戏,关云长是主角儿。
乙 是啊。
甲 那人家要带着傍角儿的呢,带着颜良,你得去那文丑。
乙 噢。
甲 人家要带着文丑,你得去那颜良。
乙 你说,这一块二毛钱还真不容易挣。
甲 他都得会。
乙 你瞧瞧。
甲 赶上哪个是哪个。
乙 那可不是嘛。
甲 从另外一个地方唱了一出,挣了一块二,赶到这儿来一看戏还没唱呢,赶紧画脸儿。
乙 嗯。
甲 人家文丑扮好啦,他扮颜良。
乙 是啊。
甲 扮好喽,跟着就上台。
乙 哎。
甲 出错啦。
乙 怎么出错了?
甲 到台上跟关云长一照面……
乙 嗯。
甲 关云长拿刀一架,“来将通名”。
乙 那就说吧。“大将颜良啊。”
甲 是啊。
乙 嗯。
甲 说出不就对了吗?到这时候他忘了。
乙 忘了?
甲 嗯,他想我今天来哪个来着?
乙 好嘛,不知道是谁呢?
甲 我今天是颜良啊,是文丑啊?
乙 你说这怎么办哪?
甲 他不敢说了,这要说错了,就糟了。
乙 那就这么愣着呀?
甲 不能愣着啊。台上演戏你要愣着还行啊?
乙 那是啊。
甲 你甭管什么词儿你得抓一句。
乙 那是啊。
甲 你得说出来。
乙 嗯。
甲 让人听着还得合理。
乙 啊。
甲 他抓了一句词儿。
乙 抓了什么词儿啊?
甲 “来将通名。”
乙 嗯。
甲 这,“你不认识我?”
乙 你说这叫什么词儿?
甲 关云长一听,哪有这么一句?
乙 说得是哪。
甲 明白了,这是他把词儿忘了。
乙 那怎么办呢?
甲 让他想想,给他个机会。
乙 噢,怎么想啊?
甲 哎,他来得快,也抓了一句。
乙 噢,说什么呢?
甲 “正是,将你名姓慢慢地道来。”
乙 噢,让他慢慢地道来。
甲 就是你慢慢想想啊。
乙 给他想的工夫。
甲 我想什么呀,今儿我不知道哪个呀。
乙 好嘛!
甲 心里说,我不知道怎么办啊。又抓了一句。
乙 又抓什么?
甲 “你看我是谁?”
乙 好嘛,戏词儿里没这个。
甲 关云长这么一听啊,得了,这是想不起来了。
乙 嗯。
甲 干脆我替你说了吧。
乙 他怎么说?
甲 “我看你是大将颜良。”
乙 他说什么了?
甲 “你认识我,这还罢了。”
乙 好嘛,他倒端起来了。
甲 你说这叫什么艺术啊?
乙 就是啊。
甲 还有一次,我听《文昭关》。
乙 啊。
甲 出错了。
乙 啊,《文昭关》怎么也出错啦?
甲 老生戏呀。
乙 啊,是啊。
甲 这戏也不好唱啊,卖唱工。
乙 哎。
甲 头一场戏下来,你想能唱这戏的,那都是头路角儿。
乙 哎。
甲 头场戏下来呢,中间有这么一段休息。
乙 嗯。
甲 其实这个休息啊,就可以戴着全套东西。
乙 噢。
甲 找个凳儿那儿坐会儿,休息休息,马上又上。
乙 他没有多少时间。
甲 哎,有的人呢,他摆谱。
乙 噢。
甲 要这派头。
乙 嗯。
甲 头一场戏下来啦……
乙 嗯。
甲 到了后台,把胡子摘下来,放在旁边。他挎着宝剑呢。
乙 啊。
甲 把这宝剑摘下来,交给跟包的。
乙 噢,跟包给拿着。
甲 跟包的拿着,第二场戏上的时候……
乙 嗯。
甲 自己拿着髯口,到上场门儿那一挂。
乙 嗯。
甲 把宝剑掖好了,哎,出去了。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出去唱。
乙 对。
甲 这一天哪,就是这样。
乙 是。
甲 摘下胡子来,宝剑,交给跟包的。
乙 嗯。
甲 快上了。
乙 嗯。
甲 忽然间这跟包的肚子疼。
乙 嗯,怎么,这肚子疼得厉害呀?
甲 哎呀。
乙 嗯。
甲 不行,我得上厕所。
乙 哎呀,你,这这时候,你想,这个这个伍子胥要上啦。
甲 怎么办呢?
乙 嗯。
甲 我托付个人儿。
乙 噢。
甲 把宝剑呢,就挂墙上了。
乙 啊。
甲 托付谁呢?哎,跟前儿有个王三。
乙 噢。
甲 他是管锅炉的。
乙 噢,管锅炉的。
甲 “哎,老王,你给你给帮忙,我得上厕所,肚子疼得要命。”
乙 唉。
甲 “我们角儿上的时候啊,”一指墙……
乙 嗯。
甲 “你给挂上。”
乙 挂上。
甲 你看这老王啊,他虽然是在戏班儿这么多年。
乙 嗯。
甲 他就管烧锅炉。
乙 是啊。
甲 戏班儿事情,他不懂。
乙 嗯,别的事他没干过。
甲 你跟人家问问哪。
乙 对了,打听打听啊。
甲 他也不。“啊,行行,你去吧,甭管了,交我了。”
乙 交他了。
甲 什么事情,交给你了。这位走啦。
乙 嗯。
甲 眼看这儿上台啦。
乙 是啊。
甲 老生拿起胡子来,往上场门儿这儿走。
乙 哎。
甲 王三,噢,得挂了。
乙 对啊。
甲 他一看墙上好些东西。
乙 都有什么呀?
甲 有斧子,有护手钩……
乙 嗯。
甲 有铜锤,有宝剑,有腰刀。
乙 噢。
甲 挂哪个呀?
乙 他也不知道挂哪个。
甲 像你不知道,你问问人家呀。
乙 是呀。
甲 最可气的是,他看着哪好玩要给挂哪个。
乙 那个他看那什么好了?
甲 他瞧那斧子不错。
乙 啊,怎么样?给挂上?
甲 不行,这玩意儿是掖的。
乙 斧子他没钩儿啊。
甲 挂哪个呀?
乙 挂什么?
甲 一瞧啊,刀不错。
乙 啊。
甲 他把刀给拿过来了。
乙 这,挂上了。
甲 腰刀了。伍子胥呢,这儿净顾着戴髯口了。
乙 噢,戴胡子。
甲 哎,往出就走。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仓。啊。
乙 这地方还有唱。
甲 吭来。
乙 嗯。
甲 唱这么几句。
乙 嗯。
甲 “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
乙 唉,是这么几句。
甲 等他出去了,他这挎着刀他不知道啊。
乙 啊。
甲 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切吭切来仓。唉。
乙 唱。
甲 他一叫板。台下观众人家熟悉这个戏呀。
乙 是呀。
甲 “我说。”
乙 嗯。
甲 “今天什么戏?”
乙 “《文昭关》啊。”
甲 “不对吧?”
乙 “怎么?”
甲 “改戏了吧?”
乙 “改啦?”
甲 “《文昭关》,出来这是?”
乙 “伍子胥啊。”
甲 “伍子胥应该带宝剑啊。”
乙 “啊,是啊!”
甲 “怎么带腰刀了?”
乙 哎哟,看戏的瞧出来了。
甲 “改《杀庙》了是怎么着?”
乙 “怎么《杀庙》了?”
甲 “《杀庙》那韩琪不是挂腰刀吗?”
乙 错了。
甲 这位一看不对了,这位给叫了个倒好。
乙 噢。
甲 “好!”
乙 这位叫倒好的也懂行。
甲 是啊,老生一看……
乙 嗯。
甲 哦,这是倒好。他往台下看,谁给我叫的?
乙 嗯。
甲 他这么一看呢,他这个手就摸这个剑把儿。
乙 对。
甲 他一摸呢……
乙 嗯。
甲 他就有了感觉了。
乙 感觉什么了?
甲 宝剑那把儿是直的,前边儿是云头儿。那腰刀呢,是弯的,前边儿是个圆疙瘩,他这么一摸……
乙 自己感觉出来了。
甲 嗯,怎么弯了?下雨返潮啦?
乙 没听说过。
甲 往下一摸就更明白了。
乙 噢,怎么啦?
甲 宝剑鞘儿窄呀,腰刀鞘儿宽。
乙 就甭管它啦,就唱吧。
甲 那怎么唱啊,不能唱啦。
乙 怎么不能唱了。
甲 你想那唱词里头有宝剑哪。
乙 啊?
甲 “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
乙 对,有这个剑。
甲 你要唱“腰中枉挂三尺刀”,他不合辙呀。
乙 那怎么办呀?
甲 哎,人家有办法,现编词儿。
乙 现编词儿。
甲 他把这挂刀的这个理由唱出来了。
乙 嗯。
甲 他这几句编得好。
乙 这可真不容易,怎么唱的?
甲 是这样。
乙 嗯。
甲 哎,心说呀,这跟包的也不知道干吗呢?
乙 真是。
甲 怎么给我弄一刀来呀。
乙 行了,这唱吧。
甲 吭里吭里切里吭。(唱“西皮流水”)“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一路的盘费都花了,卖了宝剑我买了一把刀。”
乙 卖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