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短板在哪里?

如题所述

中国的当代文学,总被人民称为缺乏文学大师的时代,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文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此文就中国的当代文学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归纳了几点,观点明确,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推敲,从而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
2005年10月17日,中国文学的良知——巴金老人的离去,使“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大师代表的一个文学时代完成了最后的谢幕。巴金这位文学界的泰斗、最勇敢的战士,以他对“文革”大灾难的自我忏悔和反省,以独立作底线“讲真话”为标志的精神财富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了深省的命题。也让我们当代的文学创作者们看到了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所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一身正气,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自己。在解析人生和社会之前,先解构自己的灵魂!
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他们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让我们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应该有一种很深刻的反思。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来说,虽然经历了八十年代以来的新文艺复兴的洗礼,许多作者的文学创作实践已经跨过了当代西方文艺思潮及拉美文学的阴影,当代汉语文学也从九十年代开始树立起自己的精神姿态和语言形象。在当代优秀的作家群中,贾平凹和莫言都被视为是中国文学原创力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也是得到批评家赞誉和批评最多最广泛的代表者。以他们为代表的新当代文学作家,如史铁生、王安忆、余华、王小波等作家已经开辟并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尴尬局面。(遗憾的是王小波的那种天才型到位的文学意识,却还没有来得及打磨出属于他自己的经典之作,就英年早逝。)但是,近年来许多作家心头有一个梦,这就是要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他们就把求取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其写作的动力。他们的标准只能以模仿好莱坞的市场思维去“搞文学”,而不是来自本我的精神探求和生活觉悟。这是一个被扭曲了的“诺奖”情结,志向高远的作家应该把它从心头删除掉。
要想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建立中国当代文学的尊严,只有用独立思想和独立语言风格才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个性化的写作和作品的个性化,是一个优秀的作者必须坚持的人格独立性,也是唯一能让这种风格,与潮流和风尚保持足够的距离。一个从事文学创作者应该关注的并且将其作为写作素材的,应该是那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的生活。
虽然,在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还普遍地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

1.当代文学作品中,最缺乏的就是思想的震撼力。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各种矛盾都已经展示得非常清楚,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留给作者:如果作者的思想不能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穿越当代生活和历史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作品很难震撼读者,也很难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
这种思想上震撼力的形成,就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生活体验进入生命体验的层面。只有表象生活体验的作品可能会有雷同,但进入生命体验的作品就很难雷同,这就是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比如昆德拉,他前期作品《玩笑》,应该是生活体验的作品,在当代中国都能找到,而后期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则是生命体验的作品。雕塑家陈文玲的红孩儿系列雕塑就具有深刻的震撼力。它所表达的是一代人(20世纪60年代生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剥离。那一代人最奇特的地方在于,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还能拥有精神上的喜乐。你看那些雕塑里的孩子,非常非常的瘦,但他们的表情是快乐的。这在当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很矛盾的。它就表现了儿童的欲望——很透明、很简单。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用非常漂亮的语言,对童年匮乏的记忆极为有力的重现,让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的老母亲听后,都会为故事中的精彩而感动得落泪……这种感染力和真实感,就是我们当今很多的文学作品所缺少的。
写作就像化蝶,一次次蜕皮,一点点地长大。蜕一次皮就长大一点,这是生活体验;一旦蛹化成蝶,就变成了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孤独寂寞的,灵魂的蜕变更是痛苦的。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作者和作品进入生命体验这个层次,让灵魂在空旷的时空里,续写那份最真的感受。
从西方发展历史来看,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正是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产生了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主潮。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进入了相对平静时期,现代化进程完成,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使社会矛盾减弱,生活趋同,文学创作资源相对单一,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显得平静、多元、凌乱,尽管后现代主义十分热闹,花样翻新,形式主义盛行,但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缺乏生动剧烈的社会母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尽管后现代文学热闹纷繁,但其凌乱、没有方向的表征正是文学创作式微的表现。
当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朝气蓬勃的国家,正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之中。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既无情又轰轰烈烈,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人心不古,人心思变,现代化进程正像发达国家当年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个美妙的进程,相反是一个痛苦的社会变化进程,甚至是一个充满仇恨、丑恶、荒谬和悖论的进程。这样一种现实存在,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不仅是唯一的,也是最庞大最剧烈的。同样,这样的现实也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厚的资源和几乎是无限广阔的空间。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现实生活中人性和社会的亮点,在创作中表现最有震撼人心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才可能使作品具有思想的深隧性和震撼力。
2.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缺少一种对人生、对生活本质的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
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一个为名利所困惑的时代。空虚和浮躁的心情就像满天遍地的肥皂剧一样的司空见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作者对生活就很自然的想当然,在创作中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左右,不谦虚、不耐烦的浮躁使他们看不到心灵更深处的东西,更谈不到去把握时代的命脉。因此,他们写出的作品也就表达不出让读者信服的思想内涵,更无从谈起能有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
很多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在写作上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鲁迅的《风波》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反映的是清末民初张勋复辟那个阶段的事情。且看鲁迅是如何用对生活的谦虚之心和仔细观察,在短篇小说里言简意核地来描写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活动的:
“七斤因经常往返城里,消息灵通,因此颇受鲁镇人尊敬。他被革命党剃了光头,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不好,可过不久,又惶惶不安起来,因为听说皇帝又坐了龙庭”。
接着便是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出场了: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30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这一笔可谓光彩照人。赵七爷的一条辫子,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时代的变革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象;赵七爷的一条辫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无奈:变革是上头的事情,小人物没有自主的权利,一个不小心还要人头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其实在现实社会,我们很多人依然是“赵七爷”,或多或少有赵七爷的影子。
小说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七斤又从城里回来了,而且气色不错。七斤嫂问他,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咸亨酒店有人说什么没有?七斤说他没去咸亨酒店,但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因为他经过赵七爷的店前时,看到他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我喜欢《孔乙己》这部作品,它应该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孔乙己的一生,那几乎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但细节却并未因语言的简练而丧失,相反,它很丰富、很饱满。比如小说开头描写鲁镇的酒店,“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寥寥数笔,孔乙己的地位、身份、命运,已然在心。
再如:“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中医治疗高血压获取重大成果最了不起的是小说的结尾。那时孔乙己的腿已经被打断,而此前鲁迅又几次写到孔乙己是如何走到店里来的。于是我很好奇:这次鲁迅要如何写他“走”到店里?因为这是一个必须要写的细节。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了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很短的一部作品,却在丰富的细节描写中,完整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一生。

  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对人生必须要有谦虚的态度,必须要有耐心的态度必须有一种对人生、对生活本质的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这样去搞创作,虽然会走得很慢,但是会很有力,很可靠,他们蕴涵的穿越时空的深刻与内涵,才是使这些作品成为能传世之经典的真正原因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