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金矿化的关系

如题所述

构造是金矿成矿的重要控制条件之一,各种构造类型、特别是断裂构造,逐级控制着从矿源层、赋矿层到矿体空间定位的全过程。进而控制成矿区(带)、矿田和矿床的时空分布。

(一)大地构造位置对成矿的控制

变碎屑岩脉型金矿主要受控于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的加里东褶皱隆起带。而微细浸染型金矿则主要受扬子陆块陆缘以印支褶皱带为主、包括华力西褶皱带在内的控制。

(二)大地构造环境对成矿的控制

1.变碎屑岩脉型金矿的含金建造和赋矿层位主要形成于克拉通发展时期的裂谷海槽中,地壳活动性较强,在沉积层序内(复理石建造)火山熔岩和凝灰岩的夹层相对较多。后期经历了1~2次伴随有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和韧性剪切的强烈褶皱运动,最后完成克拉通化。尔后随着陆台隆起抬高,逐步进入地壳浅层次的构造变形发展阶段,而且又先后遭受多期、特别是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改造叠加。中生代时期,由于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置,发生了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上述构造运动相对应,在克拉通化的大阶段中发生了1~2期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在盖层发展大阶段的早期,局部地带由于受构造变质作用较强而再度矿化,并表现为对前期成矿的叠加和富集,其中也可包括岩浆热液的改造。

2.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其含矿建造和赋矿层位主要形成于盖层发展大阶段的裂陷海槽内。控制赋矿层形成的是扬子陆块边缘末彻底裂开的裂谷(半裂谷),其间常发生海底气液喷流,并形成如硅质岩等热水沉积。后期经历了华力西运动和印支运动,并以后者为主,其变形主要为地壳浅层次(盖层)褶皱。尔后进入燕山期-喜山期陆内构造变动阶段。其间在地下热(卤)水渗滤和构造岩浆(水)热循环体系中发生热液渗滤成矿。

(三)深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两类金矿成矿区(带)所处的深部构造位置除部分重叠外,多数地区有所区别。

1.变碎屑岩脉型金矿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幔隆区,为地壳厚度较小的薄壳地带。在地壳演化中,在断裂诱导下,地幔构造岩浆和热流活动较强。

2.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分布于西部的西南深幔坳区向东部的东南幔隆区过渡地带(图4-17),而且幔坳与幔隆之间的变化梯度较大,所处地区的地壳厚度多数在38~58km间。为地壳浅层次的构造变形区。

图4-17 微细浸染型金矿分布与深部构造关系略图(等深线据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1—莫霍面等深线,单位:km;2—深部构造陡变带;3—大中型金矿床;4—小型金矿床及矿点Ⅰ1—西南幔坳区;Ⅰ2—西北幔坳区;Ⅱ—中部深层构造带;Ⅲ—东部薄壳(幔隆带)

①—昆仑-秦岭陡变带;②—贺兰山-龙门山陡变带;③—大兴安岭-武陵山陡变带

(四)构造变形特征对成矿的控制

构造变形主要为褶皱和断裂,其中断裂的逐级控矿对两类金矿均有重要意义。

1.变碎屑岩中脉型金矿控矿构造主要为上部基底和盖层,即地壳深部层次和浅部层次的构造变形叠加,是多次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结果。控矿褶皱主要为槽型复背斜,花岗底辟穹隆和叠加背形构造等,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背斜轴部,两翼和倾伏端的断裂带内。控矿断裂基本上可分为早期韧性或脆-韧性断裂和后期叠加脆性断裂。矿床主要沿韧性剪切带或两侧分布,金矿体定位于剪切带内的次级剪切破碎带、剪切叶理和拉伸线理发育带,以及脆性断裂叠加带。

2.微细浸染型金矿控矿构造均属地壳浅层次的构造变形,以及深(大)断裂、基底断裂继承性的活动。控矿褶皱主要为穹隆、短轴背斜、长轴背斜的局部隆起等,而且多为不协调背斜。控矿断裂主要为高角度纵断裂带及其各种派生断裂、层间断裂和层间裂隙等。矿体主要定位于由断裂面起伏造成的向形凹陷、次级断裂和裂隙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