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的个人生平

如题所述

郑天挺,原名郑庆甡,字毅生,首占乡人。 民国5年(1916)离校在家自学家藏的历史古籍。
民国6年,考入北大本科国文门(中国文学系)。郑天挺勤奋学习,晚上除要完成学业外,还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民国8年,郑天挺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1月间,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州杀害中国人,郑天挺组织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宣传、募款,抗议日本暴行。并用“攫日”笔名撰文发表于《闽潮周刊》。翌年春,参加福建学生在北京组织的S·R(Social Reformation)学会。
民国10年春,任厦门大学文史地科教师兼图书部主任。同年夏,辞职返京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专研古文字学,加入“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明清档案整理工作,从而奠定从事明清历史研究的基础。
民国11年冬,在中国法权讨论委员会(筹备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领事裁判权机构)任秘书,并撰写《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次年出版。
民国13年后,历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浙江省民政厅秘书、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秘书、教育部秘书等职。
民国19年11月,回北大任教,民国22年,任中文系副教授兼秘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编《古地理学讲义》,撰写《杭世骏<三国志>补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及《张穆<殷斋集>稿本》等论文。民国25年后,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还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史。先后著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墨勒根王考》、《清世祖入关前奏章程式》等书,开始研究清史。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天挺留校苦撑残局,妥善安置师生疏散后只身南下。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先后撰写《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图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一组文章。为纪念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写《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文。
民国21年,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天挺任副所长。先后撰写《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满洲人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等论文。用史实说明清代皇室包含着满蒙汉三族血统,早在入关前和内地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后又继续写有关清史杂文《清代包衣制与宦官》、《清史语解》等十二篇,合为一集,以《清史探微》为名,于民国35年在重庆出版。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
民国38年1月,多次参加傅作义召开的会议,要求保卫北平。同年5月,文管会接收北大,郑天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兼史学系主任。1951年,到中南地区、江西泰和县参加土改。
南开大学时期
1952年,高等校院系调整,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研究系主任,从事中国史学教学研究工作。
1961年夏,任历史系主任。后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任历史组副组长,主编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8册(与翦伯赞合编)及《史学名著选读》6册,1962年,还应中央党校邀请,为学员讲授清史,并著《清史简述》。
1963年8月,任南开大学副校长,9月,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明史》,多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有关“清史研究与档案”和“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的报告。
1979年,郑天挺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受教育部委托主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探微集》,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工作。
1980年起,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执行主席,还以81岁高龄参加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明清史国际讨论会,所撰写的《清代的幕府》论文,深受与会者好评。
1981年,辞去副校长职务,改任顾问。南开大学为其举办执教60年庆祝会,对郑天挺60年执教业绩予以高度评价。天挺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1年12月14日,天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终因积劳成疾,17日住院治疗,20日中午逝世,终年82岁。
主要成就
郑天挺(1899~1981)中国历史学家。1899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四)生于北京。
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五四”后的进步活动。
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时,又在中国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他曾利用该会的档案资料,在会长张耀曾指导下,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次年以该会名义公开出版,获得社会上好评。
30年代,郑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学校秘书长。讲授《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考》、《多尔衮与九王爷》等清史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郑天挺以北大负责人身分亲赴警察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把他们接出监狱。“七七”事变时,北平沦陷,郑天挺不畏敌人强暴,保护师生安全离校,于是年12月与其他教授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受到师生欢迎。
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次年,北大在昆明恢复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该所日常事务。
1940年开始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并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他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3)、《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1942)、《清史语解》(1943)等,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在入关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他指出,“近世强以满洲为地名,以统关外三省,更以之名国,于史无据,最为谬妄。” 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说成功地维护中国国土完整。他后来将这些论文辑为《清史探微》一书,于1946年在重庆出版,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为北大的复校工作竭尽全力。这时他仍担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书长,还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
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郑天挺尽力保护学校财产及师生的安全。时值北大五十周年校庆(12月17日),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赠给他“北大舵手”的锦旗,称赞他在北大几十年廉洁奉公,日夜操劳的业绩。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郑天挺任北大校务委员、史学系主任、秘书长,并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两书出版。
1952年,奉调南开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并在1963年任该校副校长。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先后讲授《明清史》、《明史专题》、《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几门课程,并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历十数寒暑。
1961年夏,郑天挺任教育部历史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与翦伯赞共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主编《史学名著选读》六册,并担任清史资料的分册主编。
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
1980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简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来撰写的《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关于丝绸之路》等论文共四十三篇。
1980年,郑天挺在天津主持召开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了《清代的幕府》论文,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重视。同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郑天挺被选为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并任执行主席。郑天挺在晚年还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国务院学位委负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
198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20日病逝。
郑天挺教授治学严谨,精于比证。早年受老师黄侃、刘师培等的治学方法的影响较大。主张研究历史应从客观事实出发,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求用,认为只有更多地占有资料,才有说服力。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为明清内阁档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此外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音韵学、历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
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主编)、等;主要论文有:《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清世祖入关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