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存量取决于中央银行、财政部、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动,解释这一说法。

麻烦请大虾给出比较详细的答案或参考地址连接,谢谢!

  货币存量是一国在某一时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款、流通中现金等负债,亦即金融机构和政府之外,企业、居民、机关团体等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应当根据货币基本职能来给货币下定义,因此货币供应量应当包括所有执行货币主要职能的信用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精确辨别一种信用工具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在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定义、分类货币,确定货币供应量的不同范围。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程度的货币性。

  根据金融资产的不同流动性,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下几个层次:

  M1=通货+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这也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然而,各种金融机’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以及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单等等也可视为潜在的购买力,很容易转变为现,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可以包含在广义的币供应量中。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将广义货币应量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等)

  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求的变化对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调控货币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行的主要任务。可见,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具有大的意义。

  第一,它便于经济分析,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观察,可以分析国民经济的波动。

  第二,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货币供给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计算货币的存量和流量。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上累计的货币总量,货币流量是某一时期内货币的流通数量,即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通常所的货币供给量,常指货币存量。�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重复使用。就任何时期来说,5万元支付10次与50万元支付一次,都是50万元的支付,对经济影响是一样的。如果货币存量为5000亿元,平均每元每年参加交易活动8次,即流通速度为8,那么,一年的货币流量就是40000亿元。可见,货币流量取决于货币存量和流通速度,即货币流量 = 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对于存款货币,则是支票交换总额 = 活期存款平均余额×支票流通速度。因此,我们研究货币供给,不仅要考虑货币存量,还要考虑货币流量,或者货币流通速度。某个时期的货币流量,才是全社会在这个时期的需要供给的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总量在一年中周转的次数,用V表示。

  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以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QP)与货币供给量(M)的比率,即 ,因为以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所有各种商品价格乘以商品数量之积,所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12.11)

  (12.11)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P为市场价格水平,Q为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PQ为以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例如,在1975年美国货币供给量M约为2850亿美元,以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每年14200亿美元,这时货币流通速度 ,这就是说,每单位货币在一年中大约使用5次。货币的流通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人为的控制。它取决于人们保留货币的意愿。货币流通速度 ,亦可表示为 。在 的公式中可以看到,人们保留的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人们保留货币存量的数量少、时间短,则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则减慢。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则所需货币存量减少,反之则增加。人们保留货币的意愿即保留货币数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与收入水平、收支时差正相关,与金融制度、利率水平、涨价预期负相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