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为什么亲美?

如题所述

  沙特阿拉伯亲美大家可能都这么认为,但是这可能只是以前的一己之见了,如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众所周知争夺的主要利益还是石油资源,当前沙特阿拉伯和美国关系面临严重挑战,在2004年12月还发生沙特阿拉伯美国领事馆遭到袭击4名沙特警卫丧生的事件,种种迹象表明,沙特和美国的关系相形渐远,沙特亲美的姿态发生了不少的扭转,但是总体上来讲,沙特为了抗衡中东其他国家对于自身的安全考虑还是依附于美国的,因为它需要的美国强大的保护伞,而美国需要的是它巨大的石油资源,双方互利共赢的格局暂时不会改变。
  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之一,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帮过美国的大忙。但同时,沙特又是“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的故乡。这些因素使沙特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开始反恐行动后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

  长期以来,沙特民众一向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很有意见,认为美国的政策严重偏袒以色列。久而久之,这种抱怨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谁反对美国,他就受到沙特人的欢迎。更有甚者,一些人参加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从事反美活动。而且,沙特民众的这种情绪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沙特政府的外交政策,使海湾战争以来开始产生距离的沙美关系的裂痕进一步扩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著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出台了将沙特形容为“美国的敌人”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在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成长过程中,沙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国防部后来纷纷表示,这份报告并不代表美国官方的立场,沙特方面也在否认有关指责的同时表示,将继续维护沙美两国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但这并不能掩盖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舆论注意到,近一个时期以来,沙特政府曾多次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打击行动。美国一位分析人士认为,沙特政府这样表态是为了平息其国内宗教极端分子不满情绪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他把目前的沙美关系比作“一场权宜的婚姻”,因为“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们”。

  一段时间来,美国与其海湾盟国沙特产生了不少摩擦。最新的两个事例是:部分美国“9·11”事件受害者家属状告沙特某些部门“资助”恐怖组织,具有官方背景的兰德公司建议布什政府把沙特视为“敌人”。

  沙美自1943年建交以来,出于各自的地区战略和经济利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同盟关系。但“9·11”事件把沙美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美国万万没有想到,对其本土发动大规模袭击的嫌疑犯竟来自传统盟友沙特。于是,沙美关系呈现出少见的危机。尽管美国官方声称美沙关系和谐如初,但美安全部门拘捕了一些在美沙特公民,银行冻结了部分沙特人的资金,媒体则对沙特展开了持续的、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不少沙特公民在美国的各种公共场所受到非难,被迫纷纷回国。沙特一位专栏作家说,“沙特这个名字成了美国的‘梦魇’,它们神经质地看待沙特境内发生的一切”。

  上述现象激怒了本来就不喜欢美国的沙特人,他们认为“9·11”事件是美国多年来偏袒以色列、敌视伊斯兰国家的结果。据说,甚至在美国对阿富汗动武后,还有很多沙特青年潜入阿富汗参加“圣战”;沙特各界的反美情绪高涨,抨击美国的文章连篇累牍,反美示威时有发生,许多公司和民众发起抵制美货运动。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自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沙美关系向何处去?两国果真会反目成仇吗?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深层次地剖析和认识沙美相互依赖而又相互抵触的复杂关系:

  第一,美国在解决中东问题、发展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关系方面离不开沙特。沙特是阿拉伯和伊斯兰大国,一贯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早在1982年,沙特就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八点和平计划,在埃以媾和之后首次主张承认以色列,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几十年间,沙特通过大量石油美元援助了不少贫困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并对它们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同时,沙特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每年接待近200万名朝觐者和大批穆斯林国家领导人,它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由此可见,维持沙美同盟关系对美国至关重要。

  其次,美国在石油供应和投资方面需要沙特。沙特是世界石油大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为世界的四分之一,日产能力达1100万桶。沙特每天对美出口石油160万桶,是其最主要的石油来源。沙特一直坚持推行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政策,在保障世界能源供应和维持石油市场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沙特目前在海外投资约7500亿美元,其中60%被美国吸收,而每10亿美元的投资就可以给美国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对沙特而言,它在国家防务和石油生产的技术和设备方面也暂时无法离开美国的支持。

  第三,美国和沙特所代表的两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美沙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9·11”事件不过是为这种矛盾的表面化提供了催化剂。

  美国历来自视为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代言人和卫道者,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文明和价值观。过去,美国考虑到与沙特的特殊关系和切身利益,虽然不满意沙特的政治制度,但避免对其公开发难。“9·11”事件之后,美国舆论对沙特大肆攻击,甚至直接干涉其内政,如指责沙特实行伊斯兰法,反对现代化,拒绝一切“进步的”西方文化等等,突出反映了美国和沙特代表的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第四,沙美在巴以冲突和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进一步凸显,加剧了双边关系的紧张。近一年来,沙特在支持国际反对恐怖主义活动的同时,调整内外政策,重点发展同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稳定内部。它不但对美国施压要求其放弃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而且支持伊拉克返回阿拉伯阵营,公开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

  总之,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没有发生变化,美沙间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盟国关系还会继续维持下去;双方因文化价值观差异等而导致的固有矛盾已浮出水面,沙美间同盟关系已经和正在被削弱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双方关系不会恶化到失控的地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8
这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
首先,是沙特王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沙特是世界头号石油大国,石油储量为世界的四分之一,日产能力达1100万桶,每天仅向美国出口石油160万桶。石油把沙特与美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如果没有石油,沙特的国民经济发展就失去了主要来源,人民生活水平就不会是现在这样高的水平。因此,沙特选择了与当今世界上石油进口和消耗最多,又是全球首屈一富的美国结盟,以确保石油的稳定输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也说明,选择与美国结盟后,美国给沙特带去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使沙特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其次,是沙特王国寻求国家安全保障的需要。虽然石油给沙特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益,但由于历史、民族、宗教和地缘等方面的原因,沙特国家的武装力量并不强大。不用说,由于沙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而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人富怕遭抢。沙特也担心其他国家对其石油怀有不侧之心。加之,中东地区局势不稳定,沙特国内也有一部分激进的宗教组织一直在闹事。综合考虑之下,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沙特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结为同盟。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国, 出于自身石油战略利益需要和地缘政治需要,也需要拉拢住沙特,确保稳定的石油来源,并通过沙特这个中东最大最富的国家,影响中东地区的局势。因此,双方一拍即合,沙特选定了长期亲美的基本国策。
再次,是沙特稳定中东局势的政治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东国家矛盾错综复杂,纠纷不断,尤其是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先后发生了多起阿以战争,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沙特的政治家们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既能管管以色列,又能对阿拉伯国家的原教旨主义进行威慑,尤其能有效抵制伊朗这个什叶派国家和有扩张野心的伊拉克的威胁。为此,沙特选择了超级大国美国这个靠山,希望借助美国超强的军事政治实力,建立永久和平的中东安全机制。冷战结束前,沙特出于平衡考虑,在与美国结盟同时,还与苏联保持着接触,解决中东问题把苏联也拉进来。但苏东剧变后,沙特一边倒地倒向了美国,成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坚定支持者,特别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之后,沙特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支付了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大部分费用,进一步巩固了美沙关系。
但是,由于美沙两国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差别很大,“911”之后,随着美国推行所谓“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对政教合一的沙特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沙特的亲美政策发生了微妙变化,近年来逐步开始向中国等新兴国家靠拢。
第2个回答  2009-04-07
其实中东国家基本都亲美,也没有办法,因为中东地区石油富裕的国家因为石油出口而获得巨额利润,而少数皇室掌握了这部分财产后根本无法在国家消费如此惊人的财富,所以大量投资到美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不搞好和美国的关系,说难听点资产随时不保。
第3个回答  2009-04-07
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海湾地区最重要的盟国,但在海湾战争以后,沙特出于阿拉伯世界和自身利益的考虑,逐渐和美国拉开距离,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近年来,沙特阿拉伯不满美国的中东政策,民众要求美国减少在沙特的驻军人数,撤出或关闭在沙特的军事基地.尽管美沙传统盟友关系还将继续维持,但不可否认,两国近几个月来的关系明显降温了,美国在伊拉克得手,占据了阿拉伯世界的腹地,沙特在美中东战略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的影响都将相形失色,沙特反对美对伊动武,很大程度上是担心未来伊拉克会成为其在石油出口和海湾安全方面的最重要竞争对手,担心伊拉克可能取代沙特的地位.
第4个回答  2009-04-07
有人自阿拉伯语直接音译为“拉丹”注。乌萨玛生于1957年7月30日或3月10日,是基地组织的首领,该组织被多数人认为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

现时乌萨玛被指为美国2001年酿成2986人死亡的“9·11”袭击事件的幕后总策划人,并被放在通缉名单的首位。他否认了这项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盘录像带显示他在讲话中谈到攻击这个词,该录像带强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袭击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乌萨玛被广泛的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2004年3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拉登被捕的赏金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万美元。虽然他被广泛认为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但外界没有人知道拉登身在何处。

命名
乌萨玛的名称中,拉丹来自于阿拉伯语的直接音译,而拉登则来自于阿拉伯语的英语转写音译。后者使用得更为普遍,前者更加帖近原本发音因而有人认为实际上更加正确。

按阿拉伯人命名习惯,本·拉登意思是拉登之子,而乌萨玛的祖父阿瓦德才是拉登之子。

生平
乌萨玛生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个建筑业富商的家庭。他的父亲有52个孩子,他排行17。大学时期,学习了管理和土木工程。父亲去世之后,他继承了家中的公司。当时估计他的财产达到3亿美元,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只有二千五百万。

乌萨玛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因身怀巨资,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他开始支援阿富汗游击队。直至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

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乌萨玛非常不满美国军队部署于沙特阿拉伯。在乌萨玛的看法中,美军非穆斯林人,进入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神圣地点是对伊斯兰教的侮辱。他公开演讲,批评政府的亲美政策,要求所有外国人离开他的国境。

一般认为这时候是拉登开始记恨美国。由于沙特王室和美国互相支持,在乌萨玛的眼中,王室腐败爱财,而且失去了虔诚信仰;美国则是无理的外教人。到1991年,因反政府活动太多,被迫逃亡到苏丹重建他的组织。

乌萨玛是当代国际恐怖组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恐怖份子。

恐怖活动
乌萨玛在1988年左右成立了基地组织,与其他恐怖组织合作,开始在中东之外招收成员,分布于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国。1995年,乌萨玛承认在沙特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达兰执行恐怖活动,被剥夺沙特公民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