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啥士兵越打越多?

如题所述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人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是由于两个国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德国人口8000多万人,苏联人口1.8亿多人,整整多出了1亿人口,所以能够动员的军队数量也必然远远超过了德军。

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国家体制保证了超强的动员能力

开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后方的劳动力资源出现巨大缺口。填补苏联劳动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妇女、少年及从前线退伍回来的残废军人。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轻工业1942年底81%的工人为女职工。职工中18岁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战争第三年少年在工业各部门的职工比重中达到40-60%。

德国人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动员能力。

当时的苏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执政体系,在苏联的各个城市到各个乡镇、村以至于各个生产单位都有党委,只要苏共中央党委一声令下,各地的党委,从最高层到最基层都会完全地动员起来,将一切能够动员的人员全部动员参战。

当然,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伤亡的惨重也使得苏联当时是尽了全力进行了战争动员,从甚至连妇女都走上了战场。

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许你会说,为什么党委尤其是基层的党委能够发挥这么大的动员能力呢?

可以拿我国来说,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都是治理不下乡镇,基本只到县级,而我国的大多数人口都在农村,农村基本是由乡绅进行治理,所以当国家要动员的时候,乡镇以及村这两级的资源往往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动员。而有了基层党组织之后,乡镇以及村级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动员,也就最大程度上地调动了国家的一切潜能,服务于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

苏联的党委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使得苏联调动了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

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是苏军持续增加的保障

当然,到了二战期间,除了人员以外,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只有人员而没有武器,再多的人上了战场也是白搭。

如当时的中国,人口有4亿多,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总数最多也只是在400多万左右(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而苏联1.8亿人口就可以动员超过1000万的军人参战,这个原因就在于武器生产能力,也就是工业能力。

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已经超过苏联,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居世界第二位。

就二战期间的主要武器来说,苏联生产了10.2万两坦克,德国为4.2万两;苏联生产了13万架飞机,德国为8万架;苏联生产了各类火炮120万门,德国为53万门;苏联生产主要枪支1200多万支以及各类机枪就有9.54万挺,充足的武器生产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而装备起来的部队才真正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

苏军的顽强导致德军伤亡越来越大

当然,苏军的顽强也是德国人觉得苏军越打越多的原因,因为德军不断地减少,一增一减,就自然觉得对方越来越多了。

战争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军就付出了伤亡百万人的代价,主要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损失了50多万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更是超过了150万人。在一系列的战役中,苏联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德国由于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但那个时候的总动员为时已晚,苏德战场基本上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败局已定。

当然,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也使得苏德战场上的不少德军不得不从苏德战场撤出赶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盟军登陆意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将参加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装甲部队抽调到了意大利参与意大利的防御作战;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更多的德军从苏德战场撤出赶赴西欧,就直接导致了德军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苏联“十次突击“中的惨败,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一是苏联的举国体制,保证了苏联能够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资源参战;二是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三是苏军的顽强作战,导致德军伤亡越来越大,德军数量越来越少;四是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使得苏德战场上的德军不断地被抽调走。因此,苏德战争可以说越到后面,德军就觉得苏军越来越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1939年,德国为了全力进攻西欧、北欧等地方,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以闪电战横扫欧洲,法国和波兰都都希特勒轻松搞定,野心膨胀的希特勒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于1941年撕毁条约,向苏联进攻。

因为在西欧战场的轻松胜利,满心欢喜的希特勒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一个疯狂的目标:6个月拿下苏联,希特勒妄想在当年圣诞节前德军就可以攻下莫斯科,也就是6月22日开战,12月25日之前结束战斗。

本来,希特勒计划五月份攻击开始,实际上因为乱七八糟的事情,德军于6月底才开始战斗,时间的推迟不仅没有让德军更改原计划,反而把战斗结束的时间压缩为三个月。

这个看起来狂妄、疯狂的计划在当时却是希特勒和他的团结精确讨论过的,他们事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还是一如往常的严谨,并没有以为苏联弱小就忽视掉很多细节。

下面是战争结束后各国统计的伤亡情况:

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苏联动员总兵力:3460万(兵力最多时1280万)
德军伤亡情况: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苏联红军伤亡情况: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

根据现在的资料,他们动员集结了将近600万人的军队,对苏联发起了灭国式的攻击,有着优良的军队、充足的准备,完善的后勤,然后突袭苏联,在前期,苏联损失惨重将近30个师被团歼、数十万苏军成为俘虏,在基辅战役中,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军66万余人被歼灭,剩下的苏军编制也损失过半,伤残者比阵亡的还多,现有的编制残缺不全,看起来没办法应对德军的后续攻击。

苏军之所以一败涂地,是在战争开始前,和德军准备充足不一样的是,苏联没有预计到德国会这么快的进攻,因为斯大林的原因,军中大部分优秀的指挥官受到处分,一开始士气低落,甚至仓皇而战,结果就是被德军团灭。

事情经行的比原来想的还容易,看起来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未必不可能。这时候苏联的现有力量已经无法支撑他们抵抗,所以德军于11月就逼近莫斯科,苏军不得不组织莫斯科保卫战。

因为苏联斯大林等高层坐镇莫斯科,做出了誓死保卫的决定,放下了当初的大清洗,让专业的军事将领指挥战役,德军未能如当初预计的计划占领莫斯科,反而12月苏军利用严寒天气发动反击,使得德军溃败,数十万精锐阵亡,不够苏军的伤亡更加惨重。苏军获得胜利,摧毁了德军的原本计划。

虽然,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但是苏军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让希特勒认为胜利不日即到,因此再次抱着对胜利的期望继续推进。

可是,事实上希特勒太过于乐观,让他诧异的是苏联正规军大部分被消灭之后,他们的抵抗力量没有减弱,士兵没有减少,前线对峙的苏军不减反曾,后续苏军从苏联各个地方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

在进入拉锯战之后,苏军在人数上超过了德军,在早期苏军构建的工业体系这时候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大量的武器被运抵前线。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动员了三千多万军队。

苏联军队之所以越打越多,在于苏联的国情不一样,早期的农业合作社能够迅速的集结人员参军,斯大林一声令下,全民皆兵,其中有一半是妇女,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苏联的女兵是直接扛起武器在前线杀敌的,这和只用男人杀敌的国家相比,一下子多了好几千万军队。

第2个回答  2020-09-11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

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

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第3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当时的德国低估了苏联的动员能力,虽然当时的苏联军工业发展不如德国先进,而且经济也不如德国,但是当时的苏联在人口和土地面积上是作为世界第一的,因此苏联在当时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德国虽然工业比较发达,并且通过战争致使德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而德国当时攻入苏联之后,苏联还没有反应过来,后来德国也是同样利用闪电战的模式对苏联进行进攻,甚至一路打到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而且德国在占领了一大片的苏联土地之后,因为战争的关系,从而导致德国并没有多余的兵力来负责管理这些被德国占领的地区。

德国对苏联同样启用的是闪电战,虽然这个战争模式比较适合欧洲国家,但是对于苏联来说,因为土地面积比较大,同时苏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此德国当时的闪电战对于苏联来说并不适用。

而且德国当时使用的是坦克,坦克在平地上的确是比较好用的,但是苏联比较落后,因此当时的苏联道路都是不平的,如果遇到暴风雨的话,那么整个地面都是泥土。当德国打到了莫斯科之后,苏联便派了大量的兵力和德国进行对抗。对于苏联来说,武器装备也许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人口苏联却是有很多的。

当时的苏联人因为知道莫斯科的重要性,所以在战斗的时候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因此战斗力也是不弱的,而德国正是低估了苏联的军队人数,所以才会觉得苏联的军队是源源不断的。

而德国当时在二战时期,为了保障人员充足,甚至连妇女都被派到了战场上。所以德国人很清楚自己的国家有多少兵力,因此在面对苏联庞大的军队的时候,才会觉得苏联的人口过多。

第4个回答  2020-09-20

因为当时整个苏联士兵都非常的团结。当时苏联不仅男子参军,女子在看到人手不够的时候也会走向战场。可以说在二战场上,苏联女兵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风景线。并且苏联女兵的整体战斗力也是比较强悍的,并不输给那些男性士兵。

要知道当时德国军队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可以说处于世界顶尖就是因为军事实力比较强悍,所以德国人才发动了二战。当时德国在对苏联发动战争的时候,苏联由于没有全面做好准备,被德国军队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当时苏联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整个国家也没有调整好,再者来说德国军队当时军事实力非常强悍。就是在这种实力不平衡的情况下,德国军队多次获得战争的失败。按道理来说,苏联军队当时是挡不住德国军队进攻的。

并且当时很有可能整个国家会被德国打败,从而被德国征战。在这种环境之下苏联开始大面积征兵,可以说当时苏联人根本就像不要命的那样奔赴战场。虽然苏联当时的武器装备没有,德国人先进,军事实力也没有德国人强,但是苏联当时的士兵数量非常多,据统计,当时苏联总共投入战场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800多万,也就是因为作战士兵人数比较多,所以才能让苏联有能力与德国打消耗战。

由于当时苏联在作战过程中征兵的次数非常频繁,数量也比较多,导致了苏联士兵的素质比较低。当时可以说整个苏联男性劳动力的数量非常的少,在这时不少苏联女性就会选择去战场上进行征战。苏联女兵当时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强的,可以说与当时苏联男性士兵差不多。由于整个苏联非常的团结,也就让苏联当时有底气与德国进行争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