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年级升级考试试卷内容

有的送我~
语文,数学,英语
给200分多~

数学分析:

六年级升级考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它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六年级教学内容和所用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命题,主要评价学生这一年中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试卷的考查方式和试卷的结构、采用的题型和配备的题量、各种题型的分值比例、考查的内容及其所占的分值比例以及对考查内容的要求等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试卷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注重基础知识,数学素质的考查,从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出发设计试题,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并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和设问方式,在部分试题的设计上,加大了对能力考查的力度,突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学习潜能的考查。
一、 试卷基本情况:
1、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其中填空题10个,选择题10个,每小题2分,共40分,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小中见大——以小题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深广度,以学生常犯的错误为背景设计选项,鼓励学生多思、多想,活学活用,减少死记硬背的东西和僵化生硬的解题套路。解答题9个,共60分,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入手容易,逐步深入,渐进区分的思想。其中设计开放探索性试题2个,共4分,应用题5个,共19分。
2、统计结果:
2003年六年级升级考试数学试卷平均分70.48分,难度值为0.71,及格率为76.03%,优秀率为21.1%。
试题难度(抽样)分布见表一:(样本容量为556)
表一
分类 0.4以下 0.4-0.7 0.7以上
题数 2个 5个 22个
分数 12分 10分 78分
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六年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了升入七年级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 试题主要特点:
2003年小升初考试数学试题,一方面注重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及其教材,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另一方面,通过设计一定现实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探索性问题,使学生表现出对试题的思考、领悟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能力层次,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潜能及综合素质。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注重基础
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质,也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和进一步深造所必需的基本内容。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及其教材出发,2003年的试题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基本的数学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对六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基本的数学方法作了较全面的考查
2003年的试题几乎包含了六年级代数(上)(下)册所有知识点,考查了有理数、整式、方程、不等式等相关知识。见表二:
表二
考查内容 有理数 整式 方程 不等式
所占分数 24 25 34 17
(有些试题考查内容是综合的,依照评分标准将其分值进行分配,如第29题满分7分,依考查内容和评分标准,方程占3分,不等式占4分)。
试卷对各章内容考查统计见表三:
表三
章(按教材顺序) 试题题号 分值
第一章 代数初步知识 9 2
第二章 有理数 1、2、3、11、12、21、22 22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 4、15、20、23 10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0、18、24、28 16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 8、16、26、27、29 18
第六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6、25、28、29 17
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7、13、14、15、17、19、20、27 15

以上试题反映出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的理解及其掌握的程度,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畴,在试题设计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数学教学实际,避开了繁杂计算,对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2)注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初中数学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归为基础知识范畴,2003年试题对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第5、10、18、27、28题考查了方程的数学思想,第11、12题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第17、25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第19、29题考查了化归的数学思想,第20题考查了整体化思想及配方法,第16、26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以上试题占46分。
(3)相当部分试题源于课本
试卷有近80%的试题选自课本、代数质量监测和我区教研室编写的复习检测卷,有的试题是参考资料上的原题,有的试题是由学生较熟悉的例题、习题改编而成的。如第1、3、4、5、6、7、10、11、12、13、14、15、16、18、19、21、22、23、24、25、27、28、29题,其中有的试题仅仅改换了数据,特别是所谓的“压轴题”也都可以在复习参考资料中找出它的原型。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注重基础的命题思想,有利于学生解题入手容易,不至于因为读不懂问题而误入歧途,陷入困境,同时将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也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依据,它必将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2、突出能力
六升七考试不仅考查学生对六年级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考查他们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前三者是一种综合能力,反映出思维的更高层次。2003年试题平和清新,平易近人,但于常中见新,拙中见巧,于平淡之中见珍奇。要求学生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拣、加工、组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善于知识的迁移,以数学能力为基础,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提出问题展开设问,考查数学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解答这种试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单独一种能力很难得到正确或圆满的解答。如第29题是将涉及第五章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知识和第六章不等式组知识两个题目改编后组合而成的,以方程为背景,考查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不等式,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试题不仅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2)采用的试题有多种解法
通过解法的合理性和繁简程度的差异,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且可以较好的区别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数学才能的空间。如第15题的解法可采取正用完全平方公式或逆用平方差公式;第20题的解法可采用配方法构造完全平方,将已知条件整体代入求值,也可以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含同一个字母的代数式,一起代入求值或运用其它变形方法代入求值;第21题的解法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比直接计算简捷;第28题
解法1:设甲公司施工x天,根据题意得:2.1x+1.2( )≤38.7;
解法2:设甲公司施工x天,根据题意得:42× +36(1- )≤38.7;
解法3:设甲公司完成总工程的x,根据题意得:
42x+36(1-x)≤38.7,解得x≤ ,所以 ×20=9;
解法4:设甲公司施工x天,乙公司施工y天,根据题意得:

解法5:设甲公司施工x天,根据题意得:
1.2x+2.1x+1.2× ≤38.7;
第29题
解法1: 由题意得:

∵x、y、z均为非负有理数
∴ 0≤k≤2

解法2:由已知条件可得:

x= , z= 代入k=3x+y-z中得k=2-3y

∵x、y、z均为非负有理数
∴ 0≤y≤
∵ 由k=2-3y
∴ 0≤ ≤
∴ 0≤k≤2
从以上试题的解答而采取的不同方法,反映了学生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否解答题目,还体现在解题速度的快慢、方法策略选取的优劣,反过来,方法策略的优劣又制约了解题速度。
(3)创设新情境,考查数学素质
试题情境和设问形式有所创新,体现了对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数学能力是数学素质的具体体现,而数学能力又通过解题来体现。能否从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中获得确切的信息,能否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对从双方面提取的信息能否进行有机的组合,能否条理化地整理并形成解题的行动系列,在实施解题序列的过程中,推理和运算能否顺利完成,这些都是数学能力的体现,具体地融化为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素养有时突出反映的是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处理问题。如第8题以开放的形式,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试题设计新颖,解答不唯一,具有较丰富的发散思维,此题在知识背景上没有设置障碍,只是在解答形式上改变了以往固有的答案唯一的模式,呈开放的形式出现,从而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创新性。第9题以探索的形式考查了代数式的有关知识,此试题背景是2003年6月份日历,要求从中找出任意的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中间的一个数,求出这三个数和的代数式。通过解决此题,考查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探究的能力,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003年试题对能力的考查,体现出对数学素质的要求。
3、强调应用
加强应用意识的考查,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2003年试题仍然加大了对应用问题的考查。通过应用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形成。如第1题以日常生活为背景,考查正、负数的意义,第10题以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储蓄问题为背景,考查列方程解应用题。第18题以邮展问题为背景,考查列方程解应用题,第23题以绿地草坪为背景,考查代数式,整式运算,第28题以当前我区上海道拓宽改造工程为背景,考查列方程、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三、 启示与思考
1、基础知识是根本
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顺利解答问题的关键,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特别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具备对基础知识的加工、概括、提炼与重组能力,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能只记结论,更不要死记硬背,盲目照搬照套。2003年试题第18题是课本上原题,只改动数字,原题要求计算全班学生人数和邮票总数,而试题只要求计算邮票总数。而占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照套原习题,出现所设未知数与所列方程不相符的严重错误。第23题也是课本上原题,但教师和学生重视不够,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学生失分较多。有的学生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样的数学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归纳总结解题的常用方法。如解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特殊值法、穷举法等。
2、提高数学能力是核心
数学能力可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教师应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避免大量机械的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要精选习题,注意分析,重视解题过程,总结规律,使数学能力在知识的积累、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形成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要注意解题之后的反思,研究数学问题解题过程中不同的思维层次,不断总结经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更加重视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作为一种意识来培养学生,使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格语言的理解,从而正确地审清试题的条件和要求,这也是影响试题解答的因素之一。
3、培养创新意识是关键
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着力于提高公民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数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使我们的数学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的教师,从而提高我区的数学教学水平。

语文和英语没有找到不好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3
.............................................

六年级。。。。。。。。。。。
第2个回答  2009-05-13
这个东西有么...不如买点参考书看
第3个回答  2009-05-14
你是哪里的考生?我有
第4个回答  2009-05-27
1、认真读下面的内容,根据提示,在括号内写出恰当的成语。(3.5分)
不久,我们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回首过往的岁月,我们想起了培育我们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夜以继日 )、( 含辛茹苦)地工作。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读懂了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也认识了许多令我敬佩的人,有(心胸开阔 )的彭德怀,有(豁达乐观 )的海伦,有(博学多才 )的孔子。
三、读下面四组词语,注意字形及带点字的音、义,其中全对的一组是(3 )。2%
1、鸟喙(huì) 汗流夹背 言简意赅(齐备、完备)
2、衣冠(ɡuàn) 金碧辉煌 芳草如茵(草地)
3、惬(qiè)意 老生常谈 理直(正确、充分)气壮
4、蜷(quán)曲 桀骜不训 要(简要)言不烦
四、读下面这段话,然后用“清”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里。(2分)
走进树林,空气格外(清新)。只见泉水从泉眼里涌出,顺势向远处流去,汇成了一条( 清澈)的小溪。我们喝着(清凉)的泉水,听着( 清脆)的鸟叫声,真是心旷神怡!
五、按要求写句子。(3分)
1、把下面两个句子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① (因为)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 (所以)地球会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2、难道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改成反问句)
3、有的学校的教学楼前挂着一些十分温馨美妙的标语,如“用尊重的态度对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如果请你为教室拟一个大意是“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你会写:声音是因为安静才美丽
六、综合修改(文中有6处错误。)6分
今年夏天,天气严热,我每天常常去游泳。游泳池里人很多,有大人、小孩、青年人、老年人,我向鱼儿一样游来游去,非常舒服极了。
七、按要求填空。(12.5分)
1、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 宁静)。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涌浪像(花) ,从北边的天际、 地扑向堤岸,数丈高的浪花,发出(响亮 ) 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2、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 ,茶园也被(照耀)。茶叶们(开出)了嫩芽。
3、我国的古诗作品非常多,其中也不乏充满哲理的诗句。如苏东坡《题西林壁》
一诗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一句,就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句,说明的是(实践最重要) 的道理。
4、我们知道5月12日是母亲节,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注重孝敬父母的民族。古代诗人也曾经写过不少表达对父母感恩的诗,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句诗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5、《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词之一: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这两位获奖人物是:费俊龙、聂海胜(2分)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8分)
改变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连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也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 喜上眉梢),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 妄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háng xíng )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 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漠视者冰结心城 。四海枯竭, 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 欣赏是一种给予(jǐyǔ gěi yǔ ), 一种馨香, 一种沟通与理解 ,一种信赖与祝福。”
1、用“ ”在文中括号内画出正确的读音和恰当的词语。(4分)
2、“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诚实、不欺骗;(2)信任,不怀疑;(3)消息;(4)书信(5)随便。文中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呢?请联系上下文把最恰当的解释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3分)
姑母写信(4 ) 信笔涂鸦( 5) 找到了自信(2)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6分)
钟爱有加:对某样东西非常钟情
脱胎换骨: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初出茅庐:刚刚出道
4、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开头横线上。(2分)
5、给最后一段下划线的部分加上标点。(3分)
6、仔细阅读短文,把最令你感动的一个地方用黄色画出来,再写一写你的感受。(3分)
答:这句话只是那记者不禁说出来的,却影响了那小偷一生!!!
7、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二自然段中的话的理解。(3分)
答:第二段话告诉我们:欣赏是一件和快乐的事。
8.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请详细说一说。(约100字)
——————————————————————————————————————————————————————————————————————————————————————————————————————————————————————————————————————————————
9.习作
自由作文,约500字(40分)
———————————————————————————————————————————————————————————————————————————————————————————————————————————————————————————————————————————————————————————————————————————————————————————————————————————————————————————————————————————————————————————————————————————————————————————————————————————————————————————————————————————————————————————————————————————————————————————————————————————————————————————————————————————————————————————————————————————————————————————————————————————————————————————————————————————————————————————————————————————————————————————————————————————————————————————————————————————————————————————————————————————————————————————————————————————————————————————————————————————————————————————————————————————————————————————————————————
PS:china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