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中的“格物”是什么意思?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穷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2、 [correct]∶纠正人的行为。

3、格物,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将“物”放置在一定的框框里。在佛教里叫受戒,在社会叫守法,在生活中叫学规矩。------雷生霖。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当时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便是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知行合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7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释: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释: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良好的知道。)
句释: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句释: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8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王阳明去世前2年留给学生的话 译 人心之本体本无善恶之分 好比天理 天理本无善恶 就像自然灾害 有些地方会发生 有些地方没有发生 上天只在乎因果 当心中有了善恶是人的意念在动 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心中意念的善恶 要想修其正身就要为善去恶 也就是说 天理即良知 良知依天理而行即依天理而行 依天理而行必得天助 善恶终有报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不变铁律
第3个回答  2013-10-20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心之动

识善识恶是心迷, 为善去恶是执相

心性本无善恶,皆在一念无明。

身相本无其实,只在动相维系。
第4个回答  2020-01-1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要超越善和恶之间的对立。虽然他说的无善无恶是绝对的善,但仍然是不与恶对的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