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急急急!!

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有人认为他达到了目的,取得了初步胜利:有人认为他没有完成任务,不应过高评价 你同意哪种?说明理由

  当然是第二种了,大家一致认为五四运动使中国有了一种新气象,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dang对五四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不同的纪念形式。但是后来国共在执行中只是披上上了五四精神的外衣,并没有实际按照五四精神去执行。
  参考:余杰 失落的“五四”

  周末去大讲堂看电影《精武英雄》。依然是李连杰精美绝伦的武打动作,这次的打
  击对象成了蜂拥而上的日本武士。当大群大群的日本人倒在英姿勃发的李连杰脚下时,
  电影院里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这掌声是真诚而热烈的,正因为它的真诚和热烈。正因
  为它在北大响起,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在一阵接一阵的掌声中,我突然感到一
  种透骨的悲凉。作为中国最精明的一群的北大人,在一种浪漫的民族主义情绪中鼓掌,
  掌声之外,还有些什么呢?
  于是,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五四”,很自然地下了这样一个悲观的结论:“五四”
  的内核已经在我们手里失落了。今年“五四”,报纸上又是老调重弹“弘扬五四爱国主
  义传统”。其实,这种弘扬是一种遮蔽。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
  “20年代中叶以后,两大党团本身也逐渐被少数领导者所控制和操纵,各自依照自己的
  影子、思想模式和本身的利益来解释‘五四’运动,以便于夺取政权,支持和维持他们
  的统治地位和权威。于是‘五四’运动对自由、民主、科学、人权的热烈号召,对权威
  压迫的强烈抗议精神,就逐步给掩盖抹杀了。”我身处“五四”发源地的北大,亦有这
  种痛切的感觉。“五四”已经退却成一道遥远的背景,我们谈论“五四”,憧憬“五
  四”,却并不知道“五四”为何物。
  胡适的老师,美国学者杜威恰好在“五四”高潮时来到中国,他几乎目睹了“五四”
  运动的全过程。作为一名在民主社会生活的自由主义学者,杜威看“五四”反倒比许多
  当事人来得真切。他很少这样热情地称赞一个异国的学生运动:“他们要以学生的身份
  独立采取行动。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
  一个大清除的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且使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
  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沸腾的学运及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背后,杜威
  还发现当时学生撰写的文章中已有了某些新的特质:“第一特点是有很多问号;其次要
  求完全自由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一个思想信仰一度被正统约束成教条和自满自足的国家
  里,这种讨论问题的狂热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预兆。”当许多当事者尚不清楚“五四”
  的历史地位时,杜威已经明晰地看到了“五四”是现代中国变革的关键,它为中国的经
  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各方面,都提供了或认同了许多新的因素。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周策纵先生认为:
  “‘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
  的信念。”在“五四”时期,这两种精神是水乳交融,互为因果的状态。然而,20年代
  之后,随着现实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两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裂隙,政治集团为了实现意
  识形态的一元化,往往需要高涨“爱国主义”的旗帜,诱惑深受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
  传统浸染的知识者参与其中。在整合社会思想的同时,“德先生”自然是眼中钉、肉中
  刺。“爱国主义”对这个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是个极其神圣的字眼,谁敢对它发生疑问,
  谁就与“五四”中举国声讨的营、章、陆三个卖国贼无异。因此,“爱国主义”使一切
  不合理都变得合理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教授白鲁询就尖锐地批评说,中国知识
  分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伪“爱国主义”,在其名义下盲从家长,崇拜权威,思想有许多条
  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尖刻的批评,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事实。
  胡适晚年曾说,“五四”运动偏离了新文化运动的初衷。他这里所指的“五四”,
  正是从被改写的“五四”的意义上来说的。新文化运动及其高潮的“五四”运动里,新
  兴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主张需要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也宣称,中国
  的伦理观念、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社会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的这
  些部门,重新创造。这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些时候鼓吹的那种有心无意的改革,或者局部
  改良,它是一种广泛的热烈的企图,要推翻那个停滞不前的旧传统的基本因素,而以一
  种全新的文化来取代它。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有一番精彩的论述:“所谓文明
  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独使用它某一部门的科学文明。例如为了要采用西方的军
  舰和武器,就必须建设生产它的造船厂和兵工厂;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造船厂和兵工
  厂的技术,又必须使构成其基础的经济活动顺利开展。于是,这便同以追求利润为不道
  德的儒家伦理发生了矛盾。因此,要拥有军舰就不能不使该国的文化深受影响。”可见,
  甲午之败,中国败不在军事,败在文化。可惜的是,直至今天,我们还自欺欺人地要以
  畸形的新加坡为样板,不得不令人啼笑皆非。
  爱国主义古已有之,并非“五四”独创Z“五四”独创的乃是思想多元、政治民主、
  表达自由、全盘西化等现代理念。统治者很害怕后者。因此便巧妙地将“五四”改头换
  面,装饰成舞台上一个浓妆艳抹的角色,照样能吸引观众好奇的眼光。北大电影院里掌
  声响起时,除了情绪,别无他物,情绪之外,是思想的空壳。不要忘了,这部电影产自
  市场经济发达的香港,渲染民族主义的目的不过是投合我们迷狂的“爱国心”,多赚几
  个钱而已。时下,有诸多学者谈“超越五四”、“走出五四”,口号倒是很响亮,依我
  看,“超越”、“走出”还远远谈不上,现在是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认识五四”的时候
  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0
没有结果...

但是推动中国革命进程..
第2个回答  2009-03-20
当事人后悔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