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河的历史(人类起源)

如题所述

不知道你是要黄河的历史还是人类的 起源··都给你
黄河的历史: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人类的起源: 发现化石

这次重大考古发现多少有些偶然。

1997年11月16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怀特(Tim White)与同事驱车经过埃塞俄比亚中阿瓦什沙漠地区一个名叫Herto的村子附近时,注意到了一块河马头骨化石。化石周围有一些石器,而化石上留有石器砍过的痕迹,这意味着人类的祖先可能在这一带活动过。

11天后,怀特和他的埃塞俄比亚同行及一些研究生重返现场,进行集中调查。午饭后没多久,博士生德古斯塔(David DeGusta)发现了一块人类头骨化石碎片。他回忆说:“我在往前走,眼睛盯着地面,看到了一些不同动物的化石碎片。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化石碎片,认出它是一块人类头骨化石碎片。”

很快,这个国际研究小组找到了其他的人类头骨化石碎片。这些化石碎片属于两个成年人。

又过了6天,研究小组再次来到现场。这一次,埃塞俄比亚裂谷研究服务局的阿斯福(Berhane Asfaw)首先发现了一个儿童的头骨化石碎片。碎片多达200多片,分布在约400平方英尺的地带。

应该说,研究小组非常幸运。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那一年,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暴雨袭击了埃塞俄比亚。暴雨不仅使一些化石暴露在怀特及其同事的眼前,也使Herto的村民带着牲畜离开了村子,从而使这些化石免受牲畜的践踏。

研究小组将头骨化石碎片运到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后,开始了艰难的修复和拼装工作。其中,阿斯福花去了整整3年时间,才拼装好他首先发现的儿童头骨化石。最终复原出的头骨化石中,第一个成年人和儿童的头骨化石相当完整。

化石复原以后,研究小组开始了分析工作。氩同位素测定显示,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至15.4万年前之间。

2003年6月12日,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研究成果。

长者智人

研究小组称,Herto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智人”(Homo sapiens)的化石。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从目前的化石材料来看,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

智人是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智人的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还有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区进化说”(在一些中文文献中被称为“多地区起源说”,两者或许有细微差异),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为“非洲起源说”注入了新的活力。198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恩(Rebecca Cann)和威尔逊(Allan Wilson)等人对全世界100多位妇女身上提取的线粒体DNA进行研究后,在《自然》上提出了著名的“夏娃假说”,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夏娃这个词易于引起误解),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

此后,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也都支持“非洲起源说”。2002年3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坦普尔顿(Alan Templeton)在《自然》发表综述文章进一步称,现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并不只一次,至少在84万年前到42万年前已经有少部分人走出了非洲,而绝大部分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15万年前到8万年前。

但是,“非洲起源说”缺乏至关重要的化石证据,科学家始终未能在非洲找到智人起源的关键阶段,即约30万年前到10万年前之间,较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确的智人化石。

新发现的Herto头骨化石则填补了这个空白,与分子生物学的预测结果比较吻合,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化石证据。

Herto头骨在形态上介于现代人和早期智人之间。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现代人特征,例如成年人头骨有着大的球形颅骨、扁平的脸等,但也有一些比较原始的特征,例如枕部较为弯曲、眉脊突出等。于是,研究小组将其划分为智人的一个新型亚种,称为“长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idaltu在当地语言中意为长者)。

此外怀特还说,长者智人的发现说明尼安德特人不可能是人类的祖先。他的理由是,与尼安德特人相比,长者智人的形态更接近现代人,而长者智人出现的年代早于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发现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0万年,“多地区进化说”支持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祖先之一,而“非洲起源说”支持者认为约在3万年前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不是人类祖先。

“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性的科学发现。”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退休教授豪厄尔(Clark Howell)说。

在化石出土的地点,除河马骨骼化石以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了羚羊等动物的骨骼化石和640多件相当先进的石斧等石器。这些动物骨骼上有屠宰的痕迹。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埃塞俄比亚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局的贝耶纳(Yonas Beyene)说,这清楚地表明长者智人已经开始品尝河马肉,但无法判断他们是亲自猎杀河马,还是仅仅宰杀已经死亡的河马。

3个长者智人的头骨上均有刀痕,儿童头骨还有明显的光泽。怀特称,儿童头骨可能曾被用作装饰物或器皿,这或许也是有关人类对死亡的情感的第一丝线索。

未解之谜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是“非洲起源说”的铁杆支持者。他在《自然》上发表评论称,长者智人的出土,大概是目前关于早期智人最为重要的发现,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新鲜的证据。

不过他指出,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支持“非洲起源说”的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东非的某个局部地区,其进化路线只有一条。但是,与坦桑尼亚、苏丹、肯尼亚等地出土的那些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化石相比,长者智人在形态上有相当大的差别。那么,斯特林格说,“多地区进化说”是否有个非洲版,即现代人是在非洲多个地区同时进化呢?

此外,长者智人与非洲现代人在形态上差别较大,与澳洲和大洋洲一些土著居民却更为接近。“这意味着什么?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非洲起源说’对此恐怕是难以解释的。”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评论说。

吴新智是“多地区进化说”的代表人物之一。1984年,他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沃尔波夫(Milford Wolpoff)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索恩(Alan Thorne)共同撰文,提出“多地区进化说”,主张现代人是在4个地区出现并连续进化,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有基因交流。

1998年,他又撰文提出中国人进化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认为自从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换句话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然是中国人的祖先。

本月刚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金力教授等人,则在最近几年中对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现代人群体进行了一系列遗传学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支持“非洲起源说”,并推测说,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约在6万年前从南方进入东亚,在以后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遍及中国大陆。

对中国人独立起源的支持者来说,至今缺乏一个重要证据:10万年前到5万年前之间的人类化石。吴新智对于广西柳江人可以挑战“非洲起源说”的说法并不以为然,但他坚持认为,目前没有发现10万年前到5万年前之间的化石证据,不等于以后不会有发现。

目前在国际学术界,“非洲起源说”明显处于上风。当然,“非洲起源说”同样存在缺陷或不利证据。例如,2001年,索恩等人对澳大利亚蒙戈湖附近出土的距今6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中提取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与世界其他地区被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的古老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并据此认为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

《自然》公布长者智人的标本以后,有评论称,这是对“多地区进化说”的一个沉重打击。

而沃尔波夫接受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采访时,一边称赞怀特等人的发现,一边为“多地区进化说”辩护。他说,在非洲发现了这样一个古人类化石标本,并不能排除世界其他地区存在未发现标本的可能性,并称“非洲起源说”无法解释尼安德特人某些特征在今天的人类中依然存在的现象。

吴新智虽然承认长者智人标本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但他同时称,“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争论的局面不会因为一次化石的发现而彻底改观。这个发现也不能改变中国人类化石之间在形态学上的联系,以及中国旧石器文化与非洲和欧洲有着显然不同的传统等事实,因而也就不能削弱中国现代人主要源自本土古人类的学说,而要了解中国现代人起源的细节,则需要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以便发现更多的化石。

“长者智人的头骨相当完整,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进一步说,“标本发表以后,还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两种学说的支持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各自有利的证据。”

不管怎样,现代人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争论和探索也将继续下去。

-相关

人科大家庭

人类的特征中最早出现的是直立行走。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因此当古猿能两足直立行走之时,古猿就进入了人的范畴,在分类上,归入人科。

人类制造工具是较后的时期才出现的。能直立行走,但不能制造工具的人类,称为前人;能直立行走,又能制造工具的人类,称为真人。前人和真人又分为几个属和种,合称为人科。南方古猿即属于人科的一属,著名的露西(Lucy)即属于南方古猿的阿尔法种。

能制造工具的真人在分类上为人属。人属至少已分为三个种:能人(Homo habilis),发现于非洲;直立人(Homo erectus),发现于非洲、亚洲和欧洲;智人(Homo sapiens),所有现在的人都归为这一属种。

大家熟知的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脑的发育是一个标志。北京猿人的平均脑量是南方古猿的平均脑量的两倍。而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平均脑量差不多是北京猿人的1.4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5
关于黄河的历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5
——黄河与黄土高原形成的河谷
一、引 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及各种外史等书籍涌入我国,使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了外部世界、了解了外部世界的历史观、文明观、及人类起源等种种学说。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外部世界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黄河河谷与黄土高原,以及由此产生的黄河文明。我们也未能就黄河文明与外部世界进行深入、广泛地交流与研究,等等原因导致了外国学者撰写的史书忽视或遗漏了人类最主要、最重要的一部分,造成全球历史文明观的片面性、人类历史的失实性、人类起源的多样性。
现在,外国史书,特别是西方的人类起源论、文明观、传播观已作为大学教材以全球史的面目出现在我国,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而我们的史书,除采用传统的理论与观点外,更多地是照搬外史观点,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全新的、科学的、站在全球高度的人类起源论,人类文明起源及传播观。
因而没有各种文明参与讨论的史书,是不准确的史书。
每种文明都是全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黄河文明的古老性、连续性、广泛性且黄种人占全人类的大多数,足以说明黄河文明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史书一直沿用外国人的观点。
如达尔文的人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观点,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而我们没有全新的理念推证人类进化,我们也很少怀疑人类的直系先祖是古猿。古猿真是人的直系先祖吗?
现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编著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定论全人类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两河文明。人类文明由此向全球四面八方传播。现斯氏的史书已作为中国大学的教材,我们能相信这种文明起源与传播观吗?人类文明之火真的就是苏美尔人点燃的吗?其文明何以产生?苏美尔人从何而来,又到何方去?没有答案。
如今,全球范围内又提出现代人类起源地在东非,这种以化古或基因的推证观点正确吗?古人类历史以新旧石器和铜器为标准划分科学吗?
而上述这一切,很难听到黄种人的声音,很少有黄河文明的参与,没有全人类大多数人及黄河文明为依据,现编的史书科学吗?客观、公正吗?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中外一切考古发现及现有的一切科学知识,深入研究人类历史,论证人类起源。
二、现人类起源学说不足之处与起源地必具条件
人类起源有二层含义。一个是人类的起源,指的是从古猿怎么演变成人或者是人是何种动物演变而成的问题。是从猿到人或猿是否是人的先祖之问题,这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另一个是现代人的起源,指的是现地球上黄、白、黑、棕四色种人是何处、如何起源的。也就是说早期人类是如何演变成现代人的问题。这一段虽是整个人类进化中离现代最近的、局部的一个阶段,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只有弄清现代人类的起源才有利于弄清整个人类的起源,因此,应首先论证现代人的起源,然后再推证人类的起源。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二种理论。一种是“同源论”,另一种是“多源论”。同源论认为现代各色人种均为同一先祖,是人类早期智人,从某一地区起源,渐渐渗入世界各地。多源论认为现黄、白、黑、棕四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变而来的。
持同源论观点的学者根据古化石及人类基因推测,现人类起源于东非,但各自理据不足。
如考古发现的化石中缺少古猿与南猿之间400万年化石证据及南猿与猿人之间20万年化石证据。因而无法证明达尔文提出的人是由古猿——南猿——猿人——人类的演变过程,即证据链缺少关键必要的环节。用片面的、单一的某地区化石的古老性寻找人类起源地,违背了人类是迁徙动物,有四处游走之规律,因而让人难以信服。另外,一旦证实人非猿而变,那么再多的古猿化石就不再是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再多的古猿化石若非现代人的直系先祖化石,也就不能做为现代人类起源的证据,所以,用化石推断人类起源是片面的,由于用古猿化石推证前提的不确定性,一些推论往往是徒劳的。因而化石可做为人类起源的证据之一,而非唯一。
用基因推测人类起源,亦可做为证据之一,但不能是唯一。因为同一先祖,其后代在若干万年后不同分支在同一时期内的遗传基因差异甚大,进化慢的(即生育繁衍周期长的)其基因虽更相似先祖,但环境产生的基因变异往往也会影响判断的正确性,更不能以现存的进化慢的基因视为各色人种共同先祖的基因,也不能将进化慢的地区定为人类起源地。再说进化慢的人类也存在着迁移规律。按哺乳动物迁徙规律,常常是最落后的类型被排斥散布在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或附近继续发展。基因判断法与此规律相悖,因而其推证也难让人信服。
多源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同类同宗的规律,只要是同类,归根结缔是同一先祖,四色人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推证都是人类,是一类必定是同一源头,差异只是进化的结果,其本质是一样的。
基于人类同源论,四色人种先祖在全球范围内,应曾有一个生存发展,生育繁衍后代的共同区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人类的发源地——人类最古最大最好的家。三者缺一不可,比如,石器时代人类几百人或上千人群,彼此在相距较远的热带或温带草原、河边,狩猎、游牧游走不定,人类文明难以产生。即使有一处可容纳近百人的人类曾经生活过的自然山洞,后来种种原因被废弃,即使考古年代十分遥远(如上百万年),仍不能视为人类的起源地。人类起源地必须同时符合最大、最好、最古并具有产生人类早期文明的物质环境,且要有相关的综合证据佐证此区域为人类文明源头(人工取火与铜器的产生地),同时这个区域必须具备家的特性,即有人类不断繁殖物质条件。源地的人口在石器时代至少保证在三百万左右。最古时间应定在新旧石器时代即20万年前后。最大面积应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且周边生态环境、交通条件较好。最好应定为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可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优良的地理、气候条件,且此区域一直是人类居住地,文明的产生地,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途成为荒漠、荒原的、或文明从未产生、或很迟产生,或外来传播产生、或中途中断的等。都难以认定是人类地起源地或人类文明的源头。
三、划分新旧石器人类历史还应参考的几个标准:
划分人类历史以石器为标准是最次、最小、最片面的标准。即是以考古发现的石器为标准,而考古未被发现的木器、土窑洞等,这些远古时代的确存在,现无论从各方面推证是客观事实的,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导致人类起源论、文明观混乱、片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是否深入地想过,在石器时代人类“穴居”的年代,人类居住的山洞,有几个是人工挖凿的,天然石洞有多少有多大可容纳众多的人类居住,石洞是否在水源附近。严格的说,人类是伴着木器进化而来的,进一步说,没有木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文明,无论是保存火种、人工取火、狩猎、建房、取暖、熟食,以至建造金字塔,无一不与木器有关。而木器的可燃性,易毁性,使人类历史学家忽视了它的存在,等等。所以,划分古人类历史不能单一用石器作标准。笔者认为划分人类历史,应综合参考以下标准:
(一)近水源时期与远水源时期
远古人类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水源附近。狩猎、游牧远涉他方,要有相应的容器盛水,而容器的大小,又取决于运输工具,离水源生活近远,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现在的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是最远水源的时代。
古文明均产生于水源边,之后人类才以高原的人工池泊、水井为水源,以此定居、农耕、游牧。这都说明水源的重要性。利用天然水源与人工开凿水源,是近水源时期与远水源时期的分界线。
(二)旧木器时期与新木器时期
旧木器时期可使为人类对野果的食用,以木棒对野兽、利用木棒挖凿洞穴,利用木柴保存火种、取暖、熟食等时期。新木器时期即用木器为原料人工取火或种植,建房等时期。
(三)旧火时期与新火时期
旧火时期可视为人类只会利用天然火来保存火种。新火时期可视为人工以各种方式取火,且或利用煤炭作燃料。
(四)近热、温带时期与远热、温带时期
人类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可御寒的体毛,古人类只能在热、温带生存,人类能否在零下10度渡过寒冷的冬天,是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能够在低寒带生存,标志着人类居住、御寒的技术提高。
(五)旧冶炼时期与新冶炼时期
土陶器的烧制可称为旧时期,青铜器冶炼可视为新时期,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水的保存与扩大利用,铜器的出现,使人类对矿石有了新的认识,锋利的铜刀等武器出现,使人类有了对付猛兽,征服同类的物质基础。
(六)食物采集时期与食物生产时期
狩猎与采集野果为食物采集时代,游牧、农耕为食物生产时期。狩猎、游牧、农耕三者互相影响。农耕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志着游牧和狩猎范围的缩小。
(七)旧居住时期与新居住时期
旧居住时期就是人类利用天然洞穴或建造简陋的草、木、石房时期。新居住时期即人类可以人工挖洞,建造较好的草、木、石房。居住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传播,意义十分重大。人类无体毛的特殊体质,使人类从古至今一直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任何动物的生存,除自身占有一个空间外,第二个空间(区域)就是休息、生育的栖所。第三个空间是觅食的活动区域,这些区域的优劣、大小决定其生存、兴衰之命运。人类也不例外。利用天然洞穴与人类能否建造成片居所以保证大规模农耕生活,是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八)新旧石器时期与金石并用时期
这两个时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虽然石器不如木器轻便多用、但其特殊作用是可以保存几十万年,有利于考古研究。铜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又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上八项标准,各自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大小不一。任何一个旧时期进入一个新时期,都标志着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划分人类历史应综合各种标准,不能单一的以某一类器物为标准。
四、从火或青铜的出现探寻现代人类起源地
在古人类不会利用天然火的时期,人类的无体毛之特殊体质,表明其只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人群的规模不会很大,从人的牙齿上看人非食肉动物,人以采集野果、昆虫为生,茹毛饮血的时代几乎不存在。狩猎活动应是从人类会利用火的时期开始。因此,人类在无火的旧石器时代,移动采集野果、昆虫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人群,人群太大食物没有保障。随着火与铜的出现,人群规模不断增大,人类的文明产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从人类用火取暖观点看,越炎热的地区,人类对火的需求越不强烈,故对天然火的利用及人工取火产生,距寒带愈近,可能性愈大。但人工取火产生于寒带几乎不可能,因为彼时的人类不能在寒带生存。故人工取火最大可能性是人类在温带冬季时因取暖利用天火,产生人工取火。
人类从利用天然火,保存火种发展到人工取火究竟跨越了多少万年,我们现在难以定论,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洞穴内有用火的遗迹。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在七万年前消失的尼安德特人也会人工取火。在十万至二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地区,在中国南方,也曾发现过尼安德特人的遗骸。何时起尼安德特人会人工取火呢?我们可设定为二十万年前后。
人工取火是人类进化中最具有质的飞跃。推证人工取火年代意义十分重大,究竟是何种人在何处发明了人工取火,这应是现代人类起源及文明产生的关键环节。用自身器官使用工具及靠近火源取暖是许多动物都有的本能,但人工取火使人类彻底地与其他动物分开,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代的基因科学依四色人种已知的线粒体DNA突变速度研究证明推算各色人类的共同先祖生活年代在距今14万—29万年,平均为20万年前后。现代各色人种及可能产生于那个时期已掌握人工取火的先祖群体,因此,结合考古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我们设定人类会人工取火的年代在20万年前后。
那时这群先祖住在何处?在20万年内如何生存、繁衍,度过漫长的冰期发展到现在?首先一点,离不开火,没有火,生活在寒、温带的人类在漫长的冰期里,是难以存活的,故我们应首先从火的利用论证现代人类起源。
从利用火、保存火到人工取火,人类可能经历了几十万年,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产生人工取火,农牧生产,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进入文明时代。
在几十万的利用天然火,保存天然火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为了度过漫长的温带冬季,肯定会无止境的滥伐木材,以保证火种延续,保障取暖、熟食,所以凡能用作燃料的树木,都会被人类无情地摧毁。特别是冬季的火源会将万顷森林化为乌有,使之成为荒漠、戈壁。热带草原也会成为沙漠。曾经是草原的撒哈拉沙漠和曾经是森林的塔克拉玛干就是明证。被毁掉的草原、森林由于地理、地质、气候等原因无法成为耕地,使人类不能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失去了植被就失去了野果、野兽,人类只得再去寻找植物再去烧林取暖。
几百万年前的黄土高原上植物茂盛、物产丰富,而如今黄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高原黄秃秃一片。其地层内有大火烧焦的土层,说明也曾遭过大火的浩劫。但由于黄土的特性,高原未变成沙漠,黄河与黄土高原又塑造出华北平原,平原又成为草原牧场、农耕良田,同时高原已可发展农耕、牧业,这一特性也是全球绝无仅有的。这一特性使此区域的火从50万年前至今就没有熄灭过。
自从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后,一部分人类持火种可以走向低温带甚至寒带。北京人、山顶洞人、尼安德特人的火无一不是在低温带发现。火的发展表明人类可以顺水源成群的走向寒带或热带狩猎、游牧、农耕。
有了人工取火技术,持火种的人类可以征服植物,战胜严寒,走遍全球大陆有水源的各个地区,但是却难以在低寒带或热带发展农业。持火种的人类可以使同类(可能被称作野人的未掌握火技术的人类)逃离原住地、或者同化同类,但难以消灭同类。同时,更不能征服猛兽,仍需与猛兽作顽强的抗争。猛兽仍是人类的主要天敌。而人类的近亲(或远亲)—猿类的生存也受到威胁,由于人类对火的扩大利用,使其他不会用火的人类及其它动物的生存、发展的区域进一步缩小。
当某一区域的人类造出铜器并会驯兽、种植时,动物界、植物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手持火,一手持刀的人类在地球上所向无敌,更加大胆地走向全球。火毁的土地上可以发展农耕,可以去茫茫的草原上放牧,去原始森林狩猎、征服猛兽,以至在资源枯竭时,残杀猿类或落后的同类,以保证其生存、发展。现考古发现众多的猿、原始人后代在哪里呢?是自行消亡了吗?北京猿人头骨上均有打击伤痕,难道是别的动物所为吗?我们只能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寻找答案。
黄河地区出现的青铜炼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摘自《全球通史》语),青铜器的出现表明煤的发现与利用,使燃料从地上发展到地下。虽然会人工取火的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但黄河地区的火却一直未灭,且越烧越旺。“火”又象征着光明,没有火产生的明,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文,“文明”是以明为前提、为基础。文明之一的明在黄河地区,历史十分悠久。现黄河区域内山西芮城西候渡遗址发现最早人类用火遗迹,以及黄河地区内考古发现的陕西大荔人、山西许家窑人均为20万年—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距今10万——1万年间)的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形成中的黄种人)均在这火的周边,这一切均说明此区域火源、人种及产生的青铜器具有古老性与连续性,是世界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以此佐证黄河谷地是现代人类主要发源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25
人类从光音天而来,地球从微粒中产生,历经成、贤、坏、空四个大劫循环不息。比如地球按100岁计算,现在的地球年龄是45岁左右,也就是在贤劫的年龄。
相似回答